口碑翻车?欧豪《完美的救赎》开播差评如潮,观众吐槽方向奇一致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54更新:2025-09-03 22:48:52

昔日国产悬疑剧以扎实的叙事功力著称,《白夜追凶》《沉默的真相》等作品不断突破类型局限,即便对刑侦题材不感冒的观众也能被其巧妙的剧情设计吸引。然而当下部分导演似乎缺乏对悬疑题材的敬畏之心,制作出的剧集既未能营造紧张氛围,又频频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逻辑漏洞。近期爱奇艺上线的《完美的救赎》便是典型案例,前两集播出后引发观众强烈不满,不仅未能带来心理震撼,反而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遭遇智商挑战,甚至有会员表示已失去续费兴趣。

过度使用的滤镜让画面陷入黑暗,仿佛观众被强行拽入深空。开篇便遭遇黑蓝滤镜的冲击,如同深夜误将手机调至护眼模式却忘记关闭,整个场景昏暗得宛如停电维修现场。导演似乎坚信,只要画面足够阴郁、氛围足够压抑,就能自然催生悬疑感,然而这种逻辑漏洞在现实面前显得尤为荒谬。剧情依旧固守陈旧套路:飙车、攀爬塔吊、意外死亡,死前还要接个电话。这样的叙事模板即便放在十年前也显得过时,如今观众早已看穿其中的刻意与做作。唯一勉强算作新意的,是插入的儿歌《捉迷藏》,本意是营造诡异氛围,却意外触发了观众对童年阴影的集体回忆。

当网络成为破案新渠道,一段网友分析的死者视频却意外成为关键证据。该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警方未采取封号或删除操作,反而迅速锁定视频发布者。令人咋舌的是,执法部门选择绕过平台监管直接对分析者展开调查,甚至在审讯过程中将嫌疑人移至办公室进行"恳谈",办公室墙上堆积的机密文件在阳光下格外刺眼,仿佛在向公众展示某种荒诞的程序漏洞。如此办案流程,若真让凶手得逞,岂不是让犯罪分子获得超能力?导演对剧情逻辑的处理,似乎更应该去警局体验一番"程序正义"的现实。

剧情发展出人意料,警方调查竟延伸至高空塔吊,观众早已笑到岔气。当夜幕降临,探案小组竟摸黑前往工地,攀爬塔吊追踪蛛丝马迹,令人哭笑不得。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警察在漆黑环境中竟能凭借超凡视力看清数十米外车牌,弹幕集体刷屏调侃:导演快把他们的眼睛借给我写论文用。随后上演的"塔吊登高"桥段更是离谱,施工电梯说锁就锁、说开就开,剧组似乎认定工地比便利店还随意。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男主已非警察身份,却能轻松参与刑侦行动,法律程序与工作流程仿佛都成了"友情协助"。

欧豪的原音本应为作品增添亮点,却因配音时的不自然而显得格格不入。在咀嚼食物的瞬间仍坚持念台词,舌头打结却字正腔圆的反差感,让角色完全脱离现实情境。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女警角色,台词节奏如同过山车般起伏跌宕,专业术语被念得支离破碎,仿佛在背诵绕口令,观众听久了难免感到头晕目眩。

角色形象与职业定位错位,导致警察沦为时尚秀的道具模特。剧中女警浓妆艳抹的形象令人出戏,口红色泽甚至超越女主,举手投足间透着网红打卡的刻意感。而欧豪饰演的警察角色则陷入另一重矛盾,本该具有的痞气特质强行被塑造成正经模样,这种反差设定让观众倍感不适。虽然影视作品中警察角色可以存在俊男靓女,但必须建立在合理的职业特征基础上,而非将刑警塑造成时尚博主。观众的审美标准并非毫无底线,而是对职业形象的尊重需要基本的逻辑支撑。剧情推进更是陷入尴尬境地,全剧最大矛盾源自编剧的逻辑漏洞,每一幕调查都像是临时编造,每个剧情转折都如同换了编剧。观众并非被紧张氛围吓退,而是被突如其来的雷点击中。看完一集后最令人担忧的不是凶手尚未落网,而是自己的思维是否已经被混乱的叙事搅乱。编剧或许想尝试创新叙事手法,可惜缺乏基本的创作功底,如同未打磨的刀具直接上桌,最终割伤的却是观众的观影体验。

观众对剧情的期待并不高,只希望悬疑剧能够清晰明了,剧情发展合理顺畅。众所周知,悬疑类型难以完美呈现,但至少应当避免逻辑漏洞百出、人物塑造缺失吸引力等问题。《完美的救赎》试图打造一部高水准作品,却在叙事基础层面显得力不从心。台词晦涩难懂、情节发展混乱、角色形象扁平化,导致整体观感令人失望,唯有部分观众凭借执着坚持追看完整剧集。

这部名为《救赎》的剧集,未曾给予任何角色真正的救赎,却将观众的耐心消耗殆尽。国产悬疑剧的困境并非源于类型本身,而是被此类粗糙作品拖累。若要创作,便应全力以赴;若难以驾驭,切勿敷衍了事。平台与创作者需铭记,观众并非缺乏鉴别力,而是因包容心过重,才甘愿一次次为瑕疵买单。

若剧情持续这般发展,《完美的救赎》或许连剧名都得重新考虑,例如更名为《彻底的劝退》。你觉得还能坚持看完这部剧吗?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