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天宝十三载到底发生了什么?左右相分别是谁?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99更新:2025-09-04 12:11:59

《长安的荔枝》以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5年)为背景,这一时期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史料记载,该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借口朝廷派杨国忠取代其节度使职位,起兵反叛,导致大唐陷入长达八年的动荡。剧中所指的"左右相"实为杨国忠(右相)与安禄山(左相),两人因权位之争埋下祸根:杨国忠作为宰相掌控朝政,却对安禄山的军事权心存忌惮,而安禄山则因受排挤对朝廷产生怨恨,最终酿成灾难。

天宝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年号,其在位时间共计15年,而李隆基在位期间共使用过三个年号:先天(2年)、开元(29年)与天宝(15年)。天宝十三载对应公元754年,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尚有约22个月。当安史之乱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后,又历经半年,至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长安陷落,玄宗被迫出逃。这一历史转折点下,李善德一家的命运轨迹亦备受关注。

唐玄宗在位初期勤勉治国,重用贤臣姚崇、宋璟等人,开创了延续二十九年的开元盛世,使唐朝国力达到巅峰。然而后期启用奸相李林甫为相,纵容杨贵妃家族权势膨胀,逐渐沉溺享乐,疏于朝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三载(754年)时,唐朝已建立136年,距其灭亡尚有153年,大致处于唐朝历史的中期阶段。这一年主要事件包括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权力斗争激化,以及各地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张,为后续的政权危机埋下伏笔。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入朝觐见唐玄宗,这是其最后一次朝见。当时杨国忠因猜忌欲加害于他,幸亏玄宗干预才得以幸免。次年,即天宝十四载(755年),玄宗再度召安禄山入朝,但后者以借故推脱为由拒绝前来,随后于年底发动了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同年六月,唐玄宗派遣侍御史兼剑南留后李宓率七万军队讨伐南诏。南诏王阁罗凤采取诱敌深入策略,将唐军引至太和城(今云南大理)附近。由于补给断绝,唐军陷入粮尽兵疲、疫病横行的困境,多数士兵病死或战死,被迫撤退。南诏趁机追击,最终生擒李宓,七万大军全军覆没。然而杨国忠却隐瞒战败真相,向玄宗谎报大捷,导致朝廷继续增派兵力。前后历经多次战役,总计伤亡近二十万将士。由于杨国忠在朝中权势滔天,朝中官员皆不敢如实上报战况。天宝十三载堪称唐朝鼎盛时期的巅峰年份,当年全国人口达到5288万峰值,但正如古语所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仅仅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致使人口急剧减少,标志着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

剧中所指的右相实为杨贵妃之兄杨国忠。天宝十二载(753年)正月,前任右相李林甫离世后,唐玄宗任命杨国忠接任右相之职。此时左相为陈希烈,自天宝六年担任此职已历七年,长期作为李林甫的盟友。待杨国忠执掌大权后,着手肃清李林甫遗留的势力网络,陈希烈被迫参与其中。因协助清算李林甫有功,陈希烈被唐玄宗晋升为许国公。

陈希烈早年依附权相李林甫,长期担任其心腹,行事低调且缺乏政绩。随着杨国忠与李林甫的权斗白热化,陈希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于该年八月选择辞职。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未随唐廷撤离长安,反而被叛军俘虏并迫使投降,被伪唐朝廷任命为宰相。至德二年(758年)两京光复后,唐廷下诏将陈希烈在家中赐死。而杨国忠则在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长安陷落时,遭愤怒的随从士兵殴杀。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