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尽头》未成年犯罪,霸凌致死!主犯仅获刑8年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68更新:2025-09-07 01:30:31

电视剧《无尽的尽头》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尖锐的社会议题,以未成年人犯罪为切入点,开播即引发广泛关注。剧中通过呈现三起涉及未成年人霸凌致死的极端案件,直面校园暴力背后的深层问题,尤其聚焦未成年人在群体事件中的角色与责任,形成强烈的社会震撼效应。

因施暴者均未满18岁,法院分别判处5至8年有期徒刑,这一判决引发受害者母亲的强烈抗议,公众舆论普遍认为量刑过轻。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标准,笔者认为确实需要重新审视。但调整的核心应聚焦于明晰行为的法律评价,而非简单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打人行为为例,若对成年人实施殴打行为判处1年有期徒刑,那么针对未成年人的殴打行为则应设定为3至5年量刑,如此设定可有效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职责。从客观角度来看,应当避免出现未成年人实施侵害行为后,原本1年的量刑被缩减为6个月甚至更轻的处罚,甚至完全免于实质制裁的情形。总而言之,法律应当保护守法者,却不能纵容违法者,否则将失去公平公正的根基。

在《无尽的尽头》一案中,黄家旺作为导致张文轩死亡的直接责任人,其行为已构成严重犯罪。案发过程中,该涉案人员不仅对张文轩实施了殴打,还通过向其撒尿的方式进行侮辱,随后更以暴力手段逼迫对方跳楼。当张文轩坠楼后,黄家旺故意阻拦他人实施救援,其行为已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尽管存在蓄意杀人动机,但因其未成年身份,最终未被判处死刑,仅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关于未成年人的过错与责任,有人认为由于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难免会犯错,因此应当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当代社会普遍观察到未成年人早熟现象,许多孩子已能明辨事物的利害关系;但需明确的是,改过自新并非适用于所有违法行为。对于故意杀人等极端犯罪行为,法律不应轻言宽恕,因为生命无法逆转,活着的人无权以死者之名对凶手进行原谅。

核心在于为未成年人犯罪者提供重新做人的可能性,但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将未成年人作为犯罪工具的漏洞。以《无尽的尽头》中潘雄的犯罪组织为例,其通过胁迫儿童参与盗窃活动,利用未成年人的弱势地位实施犯罪。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被抓获的未成年参与者往往可免于追责或获得较轻的处罚,若主犯始终逍遥法外,则容易形成"抓了放、放了抓"的恶性循环。尽管部分未成年人确属被胁迫的受害者,但不可否认存在主动参与犯罪的群体。此时,法律在彰显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同时,也需对主观恶性明确的犯罪者依法惩处,避免因过度宽容而损害司法公正。

综上所述,基于个人理解,对于类似黄家旺的未成年罪犯,其量刑起点应设定为无期徒刑或以上。若犯罪情节特别严重,可在其成年后依法判处死刑。这一建议充分考虑了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与社会危害性,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法律原则。

以下内容为个人见解,敬请理性讨论。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基于事实进行交流探讨。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