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频道3.15播出《原乡人》 回望跨越海峡的故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92更新:2025-09-08 03:07:24

1905电影网专稿 邓丽君曾将《原乡人》这首歌唱遍了华语世界的每个角落,而歌词背后实则承载着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传奇故事。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钟理和以其作品《夹竹桃》《笠山农场》《雨》等,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这些作品不仅彰显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台湾社会的历史进程与时代风貌。

在该作家逝世十周年之际,其作品的出版催生了乡土文学的热潮。为致敬这位台湾文坛先驱,1980年台湾导演李行将其同名自传小说改编为电影《原乡人》,由秦汉与林凤娇主演,深情还原了文学巨匠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

连绵的山峦、广袤的林海与无边的雪原……在邓丽君那如流云般婉转的歌声萦绕中,钟理和与钟平妹这对因同姓之恋触犯世俗礼法的情侣,于20世纪40年代勇敢地踏上了私奔之路。

一对返回祖国大陆的夫妻在大连、沈阳、北平等地辗转奔波,凭借坚韧意志在异乡寻找生存出路,经历无数磨难。秦汉与林风娇的表演真挚动人,以朴实的演绎暗藏巧妙之处,在平淡的叙事中透出深厚的情感。

秦汉在文艺片中突破了以往的俊朗形象,精准演绎了钟理和角色中因疾病困扰所产生的落寞情绪,同时展现了面对逆境时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林凤娇褪去昔日的华丽装扮,以一位台湾农妇的身份真实呈现。她身着深蓝色斜襟客家长衫,头戴斗笠帽,通过细腻的举止与朴实的装扮,生动诠释了勤恳劳作的村妇形象,让观众对这一角色产生深刻共鸣。

在特定历史时期,钟理和虽精通日语,却始终坚守民族立场,从不使用日语与人交流。他选择以失业为代价,拒绝为日军效力。面对质疑,他曾直言:"若人只图温饱而苟且度日,这般生存又有何价值?我认为不过是个空壳。"

在妻子的鼓励与支持下,心怀理想的钟理和以江流为笔名,用文字作为武器,深情描绘着亲身经历的乡土情怀。其首部小说集《夹竹桃》于1945年在北平问世,这部作品不仅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起点,更是其生前唯一出版的文集。

1946年抗战胜利后,钟理和带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携全家人返回台湾。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归乡者,由于长期辗转病榻,家中积蓄已告罄,不得不将所有资产变卖家产耗尽。在困顿的生活境遇中,他仍坚持在养病的同时,继续执着于文学创作,用笔记录下对乡土的眷恋与时代变迁的思考。

历经重大挫折,钟理和依然坚韧不屈地进行创作,推出了《故乡四邻》、《原乡人》等反映农民心声的佳作。其中,长篇小说《笠山农场》荣获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小说二等奖(该年度小说一等奖空缺)。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长期操劳致病的作家在荣获奖项后不久,因肺病复发不幸离世,生命已然抵达终点。

钟理和一生深植于乡土情结,而电影《原乡人》的命名亦承载了导演李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

他表示,拍摄这部影片不仅源于钟理和充满戏剧性的一生,具备改编为电影的潜力,更在于他希望通过一种尖锐的方式提醒观众:我们在此不过是暂居,真正的家在大陆,归乡之心始终未改。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片魂牵梦萦的故土。"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在《原乡人》中的这句呐喊,道出了海峡两岸人民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他笔下的故事不仅折射出上世纪台湾社会的时代印记,更承载着游子对根脉的永恒追寻。3月15日下午3点40分,电影频道将温情呈现这部经典作品,邀您共同见证这段镌刻在两岸记忆中的文化史诗。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