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我被影院“霸凌”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2更新:2025-09-08 15:15:58

编者按:今年春节档票房热潮引发广泛热议,部分中小影院在客流激增下竟产生"难得遇上了黄金周"的错觉。各地影城纷纷推出创新营销策略,虽未见实质性折扣,却将售票工作推向极致。这种行业乱象引发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是市场活力的体现,也有人质疑其操作方式。本文将以春节档期间在某地影城的实际经历为切入点,展现基层影院在流量高峰中的生存状态。

作者 | 王重阳LP编辑|小白排版 | 板牙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在为期七天的春节档期间,我连续四日于同一家影院观影。出于商业保密考量,未在文中披露影院名称。这家位于城市边缘的中小型影院仅有八个放映厅,每个厅的座位容量约百人,在业内属于标准配置。谈及此话题,某种程度上源于对市场规律的无奈认知——不同规模的影院在经营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笔者理解近年来影院行业面临的经营困境,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或城乡结合部,许多影城从业者常怀"回首往事不堪言"的感慨。每逢重要档期,影院最期待的就是客流丰收,这种诉求合情合理。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来应对来之不易的"丰年",这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5年春节档期不仅创造了诸多璀璨纪录,也暴露出行业发展的深层矛盾。当"春节档落幕后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否仍能延续繁荣态势?"这个话题被持续热议时,整个影视产业链都意识到,单部影片难以支撑起全行业的集体荣光。在票房波动中,从业者往往被迫承受亏损,只能眼睁睁看着竞品影片斩获高额收益,这种现象被戏称为"人性"的自然反应。影片发行方与影院经营者对此早有准备,于是形成了独特的市场生态。

在春节假期的四天里,我连续体验了四场电影放映。初一当天,我意外收获了19.9元的最低票价,当时还揣测这得益于庞大的观影人群和片方的让利策略,预测后续票价将持续维持这一水平。然而现实却在初二打脸:当试图再度购入19.9元的观影券时,发现这样的票价已成明日黄花。仔细观察影厅布局后才明白,所谓低价位的黄金座位,实则需要放弃观影体验才能获得——那就是紧贴银幕的第一排座位。

截图源网络带劲不?影城将各个放映厅划分为不同区域,设有“黄金区”“会员区”等名称。这是我初次光顾这家影院,下一次是否还能再来尚不确定。因此咬牙买下了“黄金区”的座位,票价四十多元,位于第七排。未有任何优惠,也未绑定促销活动,纯粹以原价购入。正因观众数量回升,影院生意回暖,才有了“爱来不来”的底气。转至大年初二,当天发现所有场次均为“特殊场”,所谓“特殊场”即购票后不可退换,仅能更改一次场次。尽管理解这一安排,但上午8点至晚间10点全场次皆为“特殊场”仍令人费解。结果……别说,还真别说。我半途有事未能观影,但票款确实无法退还。故而在大年初三当天,我连续购买了两场“黄金区”座位,到场的皆是邻里乡亲。大家携老带幼,带着酒水饮料、瓜果梨桃、薯片辣条和小马扎等陆续抵达,节日氛围浓厚。

截图源网络,果真是一幅人间烟火图,我不禁感叹。俗话说太平盛世方有好光景,万事如意……等会儿,带个马扎是何用意?我忍不住向那位胳膊夹着马扎的伙伴发问,他笑答影院卖了“站票”给我。截图源网络,我又好奇地问你买站票是为了什么?他爽快地回应:“你看看现在还有座位吗?这都是影院里的座位,你嫌站着我还嫌站着呢!这附近就这一家影院,若不是让我开车跑市里去看,人更多,票价也不便宜,里外里还得搭上油钱!就这么着吧!”截图源网络,瞬间,我仿佛穿越回本世纪初。那时,《英雄》上映时,媒体曾报道影院里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盛况,当年便有卖站票的现象。因为那时候北京仅有五家影院。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如今再见到站票,竟有种复古的意味。至此,观影氛围确实难以言表,全看个人心态。小地方远不及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多少讲究观影的仪式感。记得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我去通州看影展,每每放完一部经典电影,观众都会自发鼓掌。小地方的观众大多只图热闹,环境能将就就将就,观影时有人讲解剧情,有人打电话,只要图个喜庆。就连我这个在外漂泊多年的人回去,也有些不适应。不过随后便理解:要不怎么说电影人总念叨“下沉”三四线城市呢?三四线城市的观众真没那么多讲究。春节期间更是如此,只要带着家人孩子看场电影就算过了个年,毕竟平日里文娱活动全靠手机,年轻人也就这个时候愿意和长辈、小孩一起走进电影院凑个热闹。

近来网上有报道指出,我们所在城市部分影院曾出现百余元一张的电影票,这种情况其实并不难理解。一些小县城或地级市原本影院数量有限,或者虽然曾经不少,但近年来在行业调整中逐渐减少,剩下的影院大多处于艰难维持状态,且分布较为分散。例如,某些县城仅有一家影院,若前往市区观影则需耗费较多时间和交通成本,周边居民为了图方便,往往只在春节期间集中观影,毕竟并非每年都有这样的“奢侈”机会,看个氛围就足够了。因此,这种情况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影院方的无序操作,毕竟大城市影院在日常运营中有更多盈利手段,而小地方的经营环境则相对有限。有些地方的经济状况本就不佳,这种现象在春节期间尤为明显——当外来人口返乡,街上车辆牌照归属地五花八门时,一场电影的票价或许在“过年预算”范围内,即使有所计较也难以改变现状。

以我连续观看几天的这家影城为例,其未来两年是否还能营业都难以预料。但所谓的“特殊场次”也只能被视作特殊情况,毕竟即便全天都是“特殊场次”,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上述诸多现象描述下来,我发现其实早已不在意春节期间被影院“困扰”。首先,较真并无实际意义,毕竟几十到几百元的票价投诉并无实质效果,而已知些许信息便足够了。至于为何19.9元的折扣票如此难寻,我觉得这涉及到一种玄学——即人心的变迁。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人们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个逻辑已然清晰。

作为一名半职业化的电影行业从业者,这也是我首次在家乡影院感受到春节的特殊氛围。市区影院的情况可能稍好一些,至少不会出现全天“特殊场次”的现象。然而,关于购票后是否允许退票的问题,则属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范畴,同时反映了商业经营者的责任意识。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不能简单归咎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多时候与当地人文环境和经营理念密切相关。缺乏经商思维便意味着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一问题需要正视。哪怕是“看电影”这样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不同人的想法也存在天壤之别:有人追求极致的体验,有人则斤斤计较,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的障碍,最终形成了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近日有媒体就影城票价问题采访时表示:“为何门票定价如此高昂?”被访影城回应态度坚决,直言“这是基于市场供需的合理溢价”。令人深思的是,国内部分热门景区亦存在类似逻辑——凭借短期流量吸引游客,却因缺乏可持续运营理念而频繁陷入危机。这种思维模式往往源于对长期效益的忽视,认为游客数量庞大便能持续盈利,即便每年被提醒需谨慎选择,仍有大批人盲目追随,甘愿成为消费链条中的“牺牲者”。部分影院正是沿袭此类经营理念,回顾电影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全国范围内曾掀起影院建设热潮,普遍认为影院可在一年内实现回本,两年内盈利。然而2020年的行业冲击让这一模式备受考验,经过数年的市场调整,如今终于迎来复苏。今年春节档期的观影体验让我感受到一种“回归本源”的趋势。从产业角度看,影城本就具备自主定价权,而发行方仅拥有建议指导价的权利。影院实现盈利固然值得肯定,但从笔者在春节档的实际观察来看,这种市场现象仍显得有些混乱。其背后折射出对观众体验关怀的缺失,既未能营造良好的观影氛围,也未真正保障观众的合法权益。观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本质上属于特定时间段内的娱乐需求,产业上游的战略规划与普通观众的切身感受之间存在明显错位。观众更关注的是当下观影选择的价值感,尤其在衡量“这笔消费是否值得”的核心问题上。

无论是一线还是八线城市,观众对截图源网络的态度都趋于一致。当前各地影院仍在持续迎来大量观众对热门影片进行二刷、三刷,影城经理们则乐在其中。至于‘特殊场’‘黄金区’这样的概念,以及是否还存在‘站票’现象,有人或许并不在意。但普通观众更在意的是——票价已付,观影体验必须舒适。因此,那些存在的争议与声音,以及我在春节期间的观察,都摆在明面供人讨论。春节档已然落幕,但相关话题仍在持续发酵。如今公众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影片本身,仿佛唯有少数人仍在珍视观影体验,甚至略带无奈地感慨:你是真饿了!期待来年春节,观众不再被‘热闹’所绑架,那种挤作一团连站带坐的拥挤,其实并不值得推崇。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