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临门》首播,一集弃剧,50分钟剧情,却3处叙事逻辑错误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98更新:2025-09-08 20:03:07

1月25日晚间,《五福临门》在芒果TV平台陆续上线并开启首播。作为资深编辑,我认为该剧的预告片制作精良,画面质感突出,极具大屏幕观影价值。因此在追剧时,我选择在客厅的大屏幕上观看。然而,实际播出后,该剧的质量问题确实令人失望,首集50分钟的内容中竟出现三次明显的叙事逻辑漏洞,这种粗糙的剧作水准显然缺乏对观众审美的基本尊重。

第一处叙事逻辑存在明显矛盾,母亲携所有子女登门拜访时,二女儿却刻意回避。事后她声称"因自身悍妇之名已传四方,不愿连累其他姐妹",这一解释与前文情节难以衔接。若强行理解,只能降低自身认知层次至孩童阶段。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形式,本应具备严谨的叙事逻辑,这种牵强的因果关系甚至让儿童剧都难以接受,实属叙事结构的重大缺陷。

第二处叙事逻辑矛盾体现在男主角对女眷的粗暴行为上。若细究角色塑造,编剧与导演似乎有意构建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主角形象,试图通过其正面人设推动剧情发展。然而,当这位被设定为知书达理的角色目睹男扮女装的登徒子被女眷教训后,竟选择以踢蹴鞠、砸人等手段直接介入冲突,这种行为显然与人物性格设定相悖。值得玩味的是,剧中"会一会"这一具有叙事张力的表达,本可展现男主的智慧与克制,例如通过巧妙对话化解矛盾,或借机凸显其教养与气度。但实际情节中,男主角却表现出与市井流氓无异的冲动,使得原本可能含蓄的冲突变得直白粗俗,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削弱了人物层次感,更让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细节显得突兀——毕竟在宋代,蹴鞠作为一项雅俗共赏的娱乐活动,其名称与玩法与现代足球存在本质差异,而"高俅"作为历史人物,亦以蹴鞠技艺闻名,绝非剧中所展现的粗鄙形象。

编剧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充分考量了角色原有的人设设定?当剧情发展使男主角从原本温文尔雅的正人君子蜕变为街头混混时,这种反差显然与角色塑造存在严重矛盾。倪虹洁饰演的角色对如此转变的接受度,甚至比某些抗日神剧还要离谱。若带着女儿在街上散步,突然遭遇一个手持足球的街头混混袭击,这时还称赞对方有魅力,简直荒谬至极。这种情节设计暴露出编剧缺乏基本的叙事智慧,不仅破坏了男主角的人设完整性,更让整个故事显得逻辑混乱。所谓的"冲突式偶遇"设定,实则是对角色形象的彻底颠覆,将原本塑造的知书达理形象直接降维成市井小人。

《五福临门》第一集末尾的情节存在明显的叙事矛盾。倪虹洁饰演的角色带领待嫁女儿前往寺庙祭拜,其家庭供奉的贡品被小偷有条不紊地逐件盗走。当倪虹洁率众追回时,不仅将被盗物品主动归还,更在冲突后展现出反常的宽容。然而剧情随后出现转折,小偷竟将物品再次掷回,并以"穷酸"的言论进行嘲讽。这一行为模式的反复显得逻辑混乱:若贡品本就陈列于寺庙中,小偷的盗窃行为本身便缺乏合理性;而盗窃者在获得物品后随即归还的动机亦无法自洽。更值得探讨的是,小偷在盗取过程中展现的系统性(逐件整理偷取)与后续行为的随意性(直接丢弃)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矛盾处理削弱了剧情的可信度。

观看《五福临门》首集时,不禁让人感慨:这部作品似乎忽视了观众的基本认知能力。以正常思维审视剧情,诸多叙事漏洞暴露无遗。除逻辑问题外,该剧还存在多重缺陷:叙事节奏拖沓导致故事缺乏张力,笑点设计失效使得喜剧效果大打折扣。尤其在男扮女装被拆穿的情节中,本应作为关键包袱的桥段因过于刻意而沦为哑炮。更值得商榷的是其历史设定——将故事背景置于北宋,却未能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剧中母亲带领多位女儿频繁出入街道与寺院的场景,显然违背了宋代女性受限于礼教规范的日常生活轨迹,这种突破历史真实的表现方式,反而会引发观众对宋代社会形态的质疑。

《五福临门》首集末尾所呈现的宋代都城婚俗场景存在明显的历史失实。剧中暗示嫁妆匮乏会导致女儿难以出嫁的情节,缺乏基本史实支撑。这种创作倾向可能源于编剧试图通过现代视角重构传统婚俗,以纠正"彩礼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刻板印象。然而,过度的改编反而削弱了历史剧的可信度。实际上,中国古代自古有严格的聘礼与嫁妆制度,且在多数时期,嫁妆金额往往高于聘礼。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普通家庭的婚姻实践中,姻缘多由家族地位和社交网络决定,而非单纯以经济条件衡量。因此,该剧对宋代婚俗的演绎不仅存在史实偏差,更暴露出对历史语境的误读。相较于强行考证朝代背景,或许更合理的做法是采用架空历史的方式,避免因过度依赖历史细节而损害作品的整体真实性。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