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前瞻:七年再出海,“蛟龙”掀风浪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1更新:2025-09-08 21:19:19

2018年,电影《红海行动》凭借黑马之势强势逆袭,夺得当年春节档票房冠军。七年之后,《蛟龙行动》再度集结出海,挑战春节档市场,这次又将如何掀起新的票房风暴?

在本期《今日影评》节目中,我们将邀请知名军事评论员白孟宸共同探讨即将于春节档上映的电影《蛟龙行动》,为观众带来深度解读与精彩剖析。

作为国家行动系列三部曲的重头之作,《红海行动》以2014年9月也门撤侨事件为蓝本,真实呈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在该片引发广泛关注后,主创团队潜心七年打造续作《蛟龙行动》,其中特别采用等比例复原技术,精准还原了120米长的"龙鲸号"巨轮场景。

电影《蛟龙行动》以潜艇兵群体为切入点,着重展现他们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付出的努力,作品兼具深度与温度。从军事视角来看,该片首次以大银幕形式展现深海战场的真实场景,同时融合了娱乐性与市场吸引力,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白孟宸指出,这一创作填补了中国军事电影在潜艇题材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的行业意义。

白孟宸指出,《蛟龙行动》开创了中国军事潜艇题材电影的先河。首先,潜艇题材因其神秘感长期处于低曝光状态,这种稀缺性成为影片的独特吸引力;其次,伴随我国核潜艇技术的持续突破,主创团队通过大银幕构想未来战舰"龙鲸号",采用高度还原的实景搭建,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场景设计均达到行业新高度。在叙事节奏上,影片突破传统潜艇题材沉闷的局限,首次将陆地作战场景转换为水下立体攻防,通过潜航器与敌方的无声对抗,构建出别具一格的紧张氛围。

潜艇题材电影的核心在于智力较量。潜艇兵需保持静默、固定位置并实现机动隐蔽,通过投放诱饵弹制造声呐干扰,将真实声响巧妙隐藏于多个相似假声之中。这需要声呐兵以极高的专注度启动被动声呐系统,精确捕捉周边任何细微声响变化。同时,潜艇兵对纪律性的要求近乎严苛,其作业环境如同在刀尖上跳集体舞,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以我国功勋艇372艇为例,曾遭遇意外掉深险情,艇员们在三分钟内完成三十多个口令指令和五百余次操作动作,凭借精准的协同配合成功化解危机。

“从军事视角来看,这部影片势必蕴含大量紧张刺激与高风险的任务场景,导演对叙事节奏的把控也提出了极高要求。”白孟宸表示。影片不仅聚焦潜艇间的水下博弈,更通过新增的“蛟龙突击队”水下作战戏份,深入刻画潜艇兵独特的战斗特质。相较于其他兵种,潜艇兵的形象塑造呈现出哪些显著差异?

白孟宸表示,蛟龙突击队与潜艇的协作模式是近年来海军技术革新中的重要趋势。他特别希望影片能生动呈现该部队具备的立体作战能力,包括水下机动、水面行动及舟艇操作等多维度技能。同时指出,潜艇兵作为海军中较少被大众认知的特殊兵种,其长期执行任务形成的静默作战素养具有独特价值。对于新入列的潜艇兵而言,培养这种专业习惯往往需要经历严苛的磨合期,期待通过影片可以看到王俊凯饰演的角色在训练中逐步突破自我,实现技战术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以及老一辈战士将战术秒表等传承物品代代相传的细节刻画。

中国人民海军的指战员在守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征程中,始终奋战于高温酷热、湿气蒸腾的深海环境。面对水下震动引发的晕船症状及受限的通风条件,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守岗位,将个人的艰辛化为守护和平的力量。正如潜艇兵之歌《不要问我在哪里》中所唱:"渴望在战火中锻造辉煌,更愿将和平献给大地"。这些无名英雄以无声的奉献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用血肉之躯筑起国家安全的长城,让普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电影《蛟龙行动》则通过艺术再现,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海军官兵的窗口,让他们的英勇事迹在银幕上绽放光芒。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