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还在用流量遮羞?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25更新:2025-09-09 00:11:42

内地娱乐圈正变得愈发敢于直抒胸臆:#男星靠流量而非演技,女星缺乏角色深度#

这个话题蕴含着独特的吸引力,其巧妙之处在于未直接提及具体人物,却在观众心中激发出无数明星的面孔。在最新榜单中,龚俊、邓为、王一博等男演员被推上风口浪尖。这种看似随意的讨论方式,实则暗含激烈较量——粉黑大战在所难免。但背后折射出的是观众对流量乱象的长期积怨,某种程度上,这些上榜的艺人或许正承受着舆论的审视。在内娱生态中,男性演员的走红路径具有显著特征:想红易如反掌,想翻红同样触手可及。这一现象并非囊括所有演员,但绝大多数流量明星的成名轨迹与此吻合。在女性经济主导的当下,男色成为破圈利器,耽美题材与大女主剧更是为其提供了快速攀升的渠道。以龚俊为例,其正式入行后主要以配角身份出现,随后通过耽美剧《盛势》实现爆发,该剧正是《上瘾》系列的延续。

尽管《盛势》未能搭乘耽美剧热潮的顺风车,但演员在2020年通过耽改剧《山河令》成功跻身顶流行列,其商业价值迅速提升,在内娱的聚光灯下占据一席之地。

以邓为为例,这位演员在2020年通过电视剧《遇龙》正式踏入演艺圈。而在今年夏季,凭借古装剧《长相思》的热播,她迅速获得广泛关注。尽管该作品以大女主视角展开,但邓为塑造的完美霸总形象依然精准契合女性观众的审美偏好,凭借角色魅力脱颖而出,成为近期爆款剧集的代表人物。

从龚俊与邓为的出道轨迹来看,男演员的成名路径呈现出两大特征:其一是在职业生涯初期极少担任配角,即便参与配角戏份也往往塑造出具有话题性的角色形象;其二是精准定位女性受众市场,通过出演耽美改编作品或占据大女主戏的核心位置,依托鲜明的角色形象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部分演员凭借现象级剧作实现跨越式发展。自剧集上线以来,微博平台粉丝量激增,配合播出期间品牌代言接连不断,更在后续阶段持续引发关注,形成杂志封面、商业合作及热搜榜单长期占据的热度态势,各项数据无一不印证了他们已正式跻身娱乐圈主流行列。

到底是谁还在用流量遮羞?

这些艺人深谙市场运作,清楚当前目标受众以女性为核心。精准把握女性观众的喜好,成为其迅速走红的关键策略。以雷佳音为例,他凭借《我的前半生》的出色表现获得广泛关注,此后频繁出现在影视综艺领域。观众对他的支持源于其专业演技赢得认可。但如今的年轻演员多依赖外貌优势,同时通过角色设定获得的光环效应也至关重要。以近期热度居高的代表人物为例,龚俊在《山河令》中塑造的温客行形象,其英俊潇洒的外形与温文尔雅的气质完美契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当演员尝试突破既定人设后,其原有不足往往被放大。在新剧《我要逆风去》中,其表演被观众诟病为缺乏层次感,台词表达存在明显问题,出道多年仍难以摆脱语速与清晰度的困扰;与迪丽热巴共同主演的《安乐传》亦未能取得预期反响,作品口碑与收视数据均表现平淡。

王鹤棣在《苍兰诀》中饰演的月尊东方青苍使他从备受争议的"演技盲人"标签中突围。该剧爆火期间,关于其演技的讨论频繁登上热搜,但当配音被移除后,角色魅力瞬间削弱,暴露出表演层面的不足。此后他陆续参演《浮图缘》与《以爱为营》,其中《以爱为营》中饰演的霸总角色引发争议,被指过度依赖面部表情,眼神呆滞且台词缺乏力量,整体呈现油腻感。

陈牧驰因《封神》系列爆红,但尚未等到第二部上映,口碑已出现全面崩塌。对于缺乏扎实沉淀的演员而言,演技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某一特定角色中获得红利,未必能持续享受这份幸运。当流量高位加持后,演员的创作空间被不断压缩,商业代言、杂志拍摄等外部事务逐渐侵蚀其对生活的感知与角色的理解。他们被流量捧红,同样也被流量裹挟,正如鹿晗曾公开指出,流量难以支撑高质量作品的诞生。鹿晗拥有清醒的认知,而当下的流量小生们是否也具备?或许内心有所意识,却难以在公开场合直言。在粉丝的热烈支持下,他们选择趁流量红利尚存时,全力追逐经济利益。

在影片《少年的你》中,演员通过细腻入微的表演,将刘北山身上兼具的叛逆气质、深陷困境的无助感以及隐忍的深情厚意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终成功摘得第33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桂冠。

在耽改剧领域,部分演员的演绎风格并未引发广泛争议。以朱一龙与白宇为例,二人早年皆在多部作品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其演技亦曾获得业内认可,唯独缺少一次突破性的机会。《镇魂》的成功并未促使他们转向偶像剧市场,而是选择深耕现实题材领域。朱一龙通过《人生大事》《消失的他》《河边的错误》等作品持续拓展表演边界,并凭借"莫三妹"这一角色斩获金鸡奖影帝殊荣。

白宇参演的《沉默的真相》《山海情》《乔家的儿女》《风起陇西》等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广受观众好评,其精湛演技与角色塑造能力持续获得业界认可。

流量赋予了他们选择的机会,而他们选择了沉淀。流量本身并非罪恶,错误在于那些未曾经历磨砺却执着于追逐名利之人。当演员因热度而走红时,流量明星首先关注的是商业价值的攀升,而老戏骨则始终铭记着"作为公众人物,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能做"的职业准则。1992年有人以二十万元邀请李雪健拍摄广告,他毅然拒绝。后来在接受某广告合作时,因与影视作品角色形象产生冲突,认为此举有失体面,自此彻底退出广告拍摄领域。

如今部分演员在拍摄过程中,仅将台词说准便沾沾自喜,自诩敬业,而老一辈演员对此往往只能付之一笑。陈宝国在拍摄电影《神鞭》时,为追求真实效果将扣子嵌入眼内,最终导致双眼永久性伤残。

王劲松在拍摄《大明王朝》期间,因角色需要面部布满针孔,持续整个拍摄周期。这种高强度的戏服处理与台词训练形成鲜明对比,当看到某些演员仅凭背诵台词便自诩为优秀时,他对此类现象深感不满,甚至对虚伪表现出强烈批判。

前辈演员往往需要数年乃至数十载的时间积淀,才能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而当代演员的成名周期已明显缩短,仅需几部作品便能快速积累知名度。若两部作品未达到预期热度,便会迅速转向其他题材领域,如耽改、完美男友、霸道总裁等层出不穷的类型化角色。相较之下,老戏骨更看重作品本身的分量,在《人民的名义》之前,吴刚老师已深耕演艺事业二十载。

流量本身并非问题,真正值得反思的是从业者选择踏入行业的初衷。随着每年都在呼吁“流量时代尽快落幕”的声音愈发响亮,今年似乎出现了实质性的转变。龚俊在《安乐传》与《我要逆风去》中接连遭遇滑铁卢的现象,正表明流量并不能作为口碑的保障。而魏大勋凭借扎实的演技在杨洋主演的作品中崭露头角,恰恰印证了观众对真正实力派演员的期待。

总而言之,流量男星们的成名之路过于顺遂,观众的质疑本应是他们前行路上的试金石,却因粉丝的力挺而沦为无关紧要的背景音。然而,这些看似阻碍的质疑,只需粉丝通过键盘操控将高赞评论置顶便能轻易消弭。因此,他们习惯性地将颠簸视作苦累,把偶然的质疑当作命运的考验。当大批量的流量褪去时,那些未被验证的光环终将消散,留在大众记忆中的不过是褪色的浮光掠影。曾经遮羞的花呗额度,如今已难再为他们续写传奇。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