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释放强监管信号!微短剧“捞金”背后竟是……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83更新:2025-09-09 02:59:37

一位古代皇后含冤而逝,却意外穿越至现代,化身豪门太太。面对嚣张跋扈的小三,她强势反击,以智慧与气度赢得丈夫倾心,完成从宫廷到现代的华丽蜕变。

图片

一个外表平凡的外卖骑手,暗地里却是身家亿万、掌控局势的"青君",其神秘身份引发众多追随者极力劝说其回归江湖……

图片

这些现象,正是当前风靡全网的"电子榨菜"——网络微短剧中的高热度剧情模板。霸道总裁爱上我、觉醒"金手指"、逆袭打脸渣男等桥段早已在传统网络文学中广泛存在,但随着网文市场的发展逐渐被边缘化。如今这些"浮夸""狗血"的情节却在网络微短剧领域强势回归,引发大量用户沉迷观看并主动付费。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微短剧市场共推出481部新作品,超过2022年全年454部的总量。行业预测显示,2023年小程序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250亿元,反映出该领域强劲的增长势头。

然而伴随行业扩张,各类违规行为频发:内容低俗、恶意营销、价值观偏移、版权侵权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为此,自2022年起广电总局持续发力,通过多项举措逐步构建监管体系。最新进展显示,截至目前2023年2月28日,相关部门已下架含色情低俗、血腥暴力等违规内容的微短剧25300余部,共计136.5万集,同时清理违规小程序2420个,形成有效震慑。

接下来广电总局将从七个维度推进系统化管理:首先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其次推动网络微短剧平台及小程序纳入机构监管体系;第三建立小程序"黑名单"制度与内容分发统计机制;第四委托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开展常态化监测;第五强化行业自律,构建全链条监督网络;第六实施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治理行动,重点围绕作品导向、片名规范、内容质量、审美取向、演职员资质、宣传推广及播出环节展开整治,同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与广告内容审核流程;第七加强创作引导,持续培育优质内容。

图片

与此同时,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主流短视频平台相继采取行动。据最新统计,截至11月16日,抖音平台已累计下架违规微短剧119部,清理违规推广账号1188个。

图片

依据快手发布的《微短剧类小程序内容规范治理公告》,平台将不断强化对微短剧小程序的专项治理力度,针对包含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俗及审美恶俗等违规内容的视频,已采取下架处理措施。截至目前,相关治理行动已累计移除不符合规范的微短剧作品900余部,覆盖剧集数量超过4万集。

图片

在微短剧热潮席卷市场的同时,剧目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会监督机制等系统性措施,才能有效遏制违规乱象,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对此进行深度剖析,指出当前微短剧的违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内容低俗化趋势明显。在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下,观众更倾向快速筛选内容,这使得微短剧制作方将吸引眼球作为核心诉求。部分作品为追求流量,不惜采用暴力、色情、恶搞经典等低质元素,此类内容不仅违背社会公德,更会对观众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产生消极影响。其二,制作水准参差不齐。由于市场对产量的过度追求,许多微短剧片面强调产出规模而忽视制作质量。相较于传统影视作品,微短剧制作门槛较低,对非专业创作者缺乏有效筛选,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剧目充斥市场。其三,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题材方面呈现明显分化,女性向作品多聚焦恋爱、甜宠等类型,男性向作品则集中于重生、都市、玄幻等范畴。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角色设定、叙事结构等方面,作品也表现出高度雷同。例如现代题材常沿用"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核心套路,古装题材则惯用"宫廷上位记"的叙事框架,通过简单复制流行剧目中的"反转"、"打脸"、"擦边"等固定桥段,导致观众难以获得新鲜感与创新的审美体验。其四,价值观扭曲问题突出。部分作品甚至挑战社会伦理底线,歪曲基本价值导向。以《我xxxx阎罗》为例,该作品在24小时内实现充值破千万的惊人成绩,连续三日占据短剧热榜前三。然而其剧情却引发广泛争议:通过简单仪式召唤黑白无常,让已故八天的母亲"起死回生",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和道德伦理的设定,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

图片

男主角面色狂傲,竟敢如此放肆地宣称:“生死皆由我主宰。”

图片

这种现象显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部分微 short 剧为博取眼球,刻意渲染封建迷信思想、制造对立情绪、夸张冲突矛盾,甚至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吸引观众。此类行为不仅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更可能误导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导致其价值观偏离正轨,理应受到严格监管。而微短剧之所以能在市场中蓬勃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一个核心因素——流量变现。据业内人士透露,微短剧制作成本通常在10万至40万元之间,但盈利空间却极为可观:例如,缺乏知名导演与演员的网络剧《无双》上线8天便实现充值破1亿元;现代情感题材剧集《二十九》仅播出3集便收获超2亿播放量;截至11月10日,抖音平台热门作品《全职主夫培养计划》正片播放量突破2.2亿,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3亿;而穿越甜宠类型剧《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在24小时内用户充值金额达1200万元。

图片

在传统微短剧之外,“微短剧 ”模式正崭露头角。以真人互动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为例,该游戏于10月18日上线后,24小时内即吸引6万玩家在线,两周内销量突破100万份,预估营收接近4500万元。凭借在Steam中国区畅销榜的持续霸榜表现,其成绩超越《PUBG》等热门免费游戏,短期内实现逾3000万元收入。通过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强力推广,相关头部关键词播放量突破10亿次。这种融合短剧与游戏元素的创新形式,正引发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与持续涌入。

图片图片

与此同时,微短剧的国际市场持续升温。由中方制作团队操刀、外籍演员加盟的竖屏"霸道总裁"题材微短剧在欧美地区广受热捧。中文在线旗下微短剧平台"ReelShort"近期荣登美国iOS娱乐榜单榜首,截至今年10月已实现累计下载量突破225万次,平台流水达到近350万美元。

图片

这自然引发了疑问:微短剧的“吸金”产业链究竟如何运作?通常认为,传统微短剧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环节。上游涉及内容生产,由版权方、出品方及承制方主导,负责版权采购、IP开发、剧本创作、团队组建及成片制作等核心工作;中游聚焦内容分发,需平台方与分销方协作,完成平台搭载及短剧分销等任务;下游则提供生态支持,依赖媒体方、代理方等资源,推动流量投放等配套服务。通过解析网络微短剧的制作与发行流程,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爆发式增长背后的运作机制。

图片

网络文学资源的繁荣为微短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当前盛行的微短剧作品多源于网络文学改编,或是遵循"爽文"创作模式构建剧情。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长佩文学等平台积累的海量数字内容,成为微短剧创作的重要素材库。以爆火剧集《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为例,该剧便改编自网络小说《皇后穿越成豪门太太》。云合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8月,全网微短剧霸屏榜前十名中甜宠题材占据主导地位。在男性向作品中,常见设定为落魄角色逆袭成为身怀绝技的"大神",通过快速成长与情感冲击获得观众共鸣。此类作品凭借紧凑叙事与强情感体验,牢牢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亨利·詹金斯提出的"情感经济学"理论指出,情感基础深刻影响消费者决策,娱乐产业通过激发观众的即时愉悦感,特别是强烈的代入式情感体验,来实现内容传播与商业价值的双重目标。

图片

微短剧通常聚焦于具有普遍共鸣的主人公形象,这类角色往往与观众分享相似的生活经历或特定人格特质,从而增强情感代入感。在此基础上,剧情多构建符合大众期待的“理想化人格”:权力地位、社会认可、情感满足等元素被集中呈现,满足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想象投射。在短时长的叙事框架内,普通人的隐性欲望通过直接的情节冲突和夸张的戏剧效果实现快速宣泄。此类内容被比喻为"电子鸦片",其本质是借助媒介技术为用户提供短暂的精神逃避,以虚假的满足感缓解现实压力。

图片

除了丰富的剧本储备,低成本制作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以小程序平台为主的网络微短剧通常采用短周期拍摄模式,多数项目能在1至2周内完成全部制作流程。制作团队倾向于启用缺乏知名度的年轻演员,较低的薪酬标准显著压缩了制作成本。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微短剧基础制作费用普遍在8万元起步,品质要求较高的项目成本则控制在20至40万元区间。相较传统影视剧"周期长、成本高"的发展模式,网络微短剧通过降低创作门槛,为各类制作机构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图片

在微短剧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平台承载功能是"加速时代"便捷媒介传播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完成制作后,平台方通过小程序系统实现内容分发,集成付费观看、分销分成等商业化模块。部分头部平台配备专属技术团队,能够自主开发小程序系统;而多数平台则选择与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合作,通过外包方式完成开发工作。

图片

这与受众观看习惯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互联网小屏时代背景下,'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成为主流选择。面对信息爆炸的环境,观众更倾向于快速评估内容价值,在叙事节奏、画面转换和镜头语言上,微短剧通过紧凑的结构设计实现高效传播。这类作品突破时空限制,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观看的需求,同时借助上下滑动操作,使观众能够快速筛选内容,实现对视频价值的即时判断,顺应了从传统'静观审美'向移动'流观审美'的转变趋势。

图片

在市场运作层面,买量投放与市场评估逐渐成为关键环节。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文化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艺术性,市场属性则处于次要地位。这一观点源于对文化艺术作品难以进行市场调研的固有认知。值得关注的是,大量微短剧呈现趋同化创作特征,这种高度程式化的模式似乎预示着其从艺术性向商业性的价值导向转变。

以小程序为载体的微短剧平台通过买量投放策略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值得注意的是,低成本的特性使得微短剧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可能。平台通过用户偏好分析与二次筛选机制,实现市场评估,继而追加流量投放与续集拍摄投入,从而最大化商业利益。

这一模式使艺术作品具备了"上市检验"的可能性,有效降低创作风险,为中小型创作者提供试错空间。然而,这种模式是否真能降低创作门槛?答案或许并非如此。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微短剧市场正面临饱和状态,作品同质化现象普遍,既难以形成爆款,又存在较高的失败风险。

同时,尽管制作成本低廉,但流量投放费用高昂,占比常超80%。在流量至上的竞争环境下,如何防范劣质内容挤压优质作品?艺术创作者的初心是否还能坚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