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戴假发的人》导演董越:假发是中年男人的焦虑与伪装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13更新:2025-09-09 20:01:13

从业七年间,导演董越仅执导了两部长片。2017年,其首部作品《暴雪将至》不仅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更让主演段奕宏摘得最佳男演员桂冠。该片被《好莱坞报道》评价为"犯罪题材的外壳下暗藏深刻社会寓言"。在最新作品《戴假发的人》中,领衔主演黄晓明为贴近角色形象减重近30斤,相关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榜单。影片延续了董越一贯的创作理念,以犯罪叙事为表象,深入探讨社会结构与人性本质。该片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段真实经历:董越的朋友曾花费五年时间,四度挑战法考,最终于2002年成功通关,这段充满波折的历程成为影片的核心叙事基底。

在电影《戴假发的人》中,黄晓明饰演的孟中是一位法律专业出身却屡次落榜的青年,他三次参加司法考试均未通过。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孟中将长期积压的压抑与怒火倾泻在一位头戴假发的醉汉身上,从此背负着沉重的过往。即便多年后他成为备受尊敬的公益律师,那段充满创伤的回忆依然如梦魇般萦绕。影片中,假发作为核心隐喻符号,成为展现主人公精神困境的视觉载体,让观众能直观感知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董越认为,这一道具不仅是伪装与逃避的象征,更是当代男性焦虑情绪的具象表达。谈及创作动机时,董越回忆起自己刚毕业时的社会现实:"在千禧年前后,考取理想大学是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如果失败只能重复父母的人生轨迹。"彼时面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年轻人,每一步都带着忐忑前行。而如今回望那段灰暗岁月,他感慨时光飞逝,曾经的痛苦反而成为珍贵的生命体验。那些看似平静的日子,反而逐渐模糊在记忆深处。董越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当代青年重新审视自身困境,建议他们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在焦虑中寻找机遇的曙光。

在千禧年初期,刚刚踏入社会的我们面临着远少于当今时代的选择机会,尤其对于小城市的青年而言更是如此。彼时若未能考入理想大学,便注定要延续父母的人生轨迹,成为家族事业的继承者。令人意外的是,当我们如今已为人父母,回望二十年前的迷茫与压抑,反而发现那段时光在记忆中沉淀出独特的重量。那些充满艰辛的日子,竟在时光滤镜下呈现出某种美学价值,而当下看似安稳的生活却已模糊不清。这种对生活本质的新认知,促使我于2019年决定将这段经历改编成电影,希望借此引发当代年轻人对自身困境的思考,探讨是否应当以过多负面情绪面对人生。

谈及电影中假发的象征意义,《中国电影报》特别询问了导演董越。董越解释道,他试图通过具象化手法将主人公孟中复杂的精神状态具象为可感知的符号。假发被选为承载挫败感、绝望与创伤的外化载体,每当角色与假发互动时,观众都能直观感受到其内心变化。例如孟中焚烧假发的场景,便象征着与过往的决裂。这种发型选择不仅暗示着伪装与疏离,更揭示了中年男性在现实压力下的深层焦虑。董越特别强调,他有意让这种伪装显得更具戏剧性,通过夸张的视觉符号强化人物心理。

关于年轻角色魏娴佩戴假发的设计,董越进一步阐述道:这一造型选择旨在构建角色的双重性。假发既成为其行骗手段的具象化表现,也象征着人格的分裂与重构。在戴上假发时,魏娴展现出虚伪的酒托形象;而摘下假发的瞬间,又回归到清纯可爱的本真状态。这种视觉反差与角色本质形成呼应,暗示着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个体往往需要借助外在符号来构建自我认同。

黄晓明在减重30斤后饰演孟中角色,谈及塑造这一复杂多维人物的创作思路,董越表示其始终以人物为核心展开叙事,而非单纯追求情节编排。在创作初期,他着重刻画孟中及其相关人物群像,通过代入主人公视角,深入探讨其与发小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背叛事件。随着人物关系网络的延展,戏剧冲突与情感张力随之自然生成,最终构建出完整的故事脉络。

针对孟中被"杀人"过往所困却在结局时"假发人"从河中起身的意象,董越揭示这实为一场认知偏差。孟中与赵四皆基于片面真相做出判断,这种个体认知局限正是人类普遍面临的困境。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掌握事实全貌,实则往往局限于冰山一角。影片通过赵四因片面真相而亡的荒诞结局,以及孟中在看守所"情绪皆苦,世事无常"的顿悟,深刻呈现了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的悲剧性。董越指出,世界本质是永恒的变化,唯有放下对"全貌"的执念,才能真正走出情绪的困顿。

《中国电影报》记者曾询问黄晓明为饰演孟中角色减轻30斤体重是否必要。董越导演透露,演员入组时体重为156斤,最终减至126斤。他指出,孟中这一角色具有心理焦虑特质,通常伴随着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导致的偏瘦体型。通过减重塑造的凝重气质,使黄晓明的表演更贴近角色精神状态。拍摄初期可见演员个人特质的痕迹,但显著的体重变化令其完全融入角色。

在探讨电影核心信息时,董越强调观众应关注孟中在看守所中的内心独白,这些文字承载着角色的人生体悟。他阐释道,过往深邃的痛苦经历往往沉淀为最珍贵的记忆载体,而平静日常反而容易被时光冲淡。这种对记忆特质的刻画,成为影片的重要表达维度。

《中国电影报》曾询问董越是否经历过人生的低谷时期,以及如何走出困境。董越坦言,初到北京求学时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产生社交恐惧,研究生毕业后曾因创作瓶颈陷入迷茫,一度感觉才华与热情消逝。直到儿子降生,他开始重新审视生活重心,将更多精力投入家庭与工作平衡。当电影创作不再是唯一追求时,新的机会随之而来,他执导的作品《暴雪将至》获得国际电影节的肯定。通过这段经历,他逐渐领悟到生活的规律远比想象中复杂,有些际遇并非完全掌控于自身,保持敬畏之心或许更为重要。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