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短剧季》遇冷,综艺救不了IP短剧化的近火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30更新:2025-09-10 05:13:48

当短剧行业逐步精准把握目标受众的喜好之际,#国产短剧已经疯了#的热搜词条却意外引爆了社交平台,夸张离奇的剧情不断激发观众的热议与争议。从用户反馈中呈现出的两极分化,或将预示着这一领域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上。

随着这一拐点的到来,长视频与卫视频道正加快布局微短剧领域。近日,东方卫视推出了一档聚焦微短剧的综艺节目《开播!短剧季》,通过IP选角、项目展演及微短剧孵化等环节,为演员提供六个影视IP的短剧试镜机会,最终将孵化成果登陆东方卫视平台,开创短剧与综艺融合的新模式。

自今年9月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以来,东方卫视已加快布局微短剧领域。具体举措包括:从10月起上线“品质东方微剧场”系列节目,计划于明年1月前累计播出2000分钟;同时筹备微短剧行业论坛,拟于明年上半年举办;综艺《开播!短剧季》亦表示将致力于为微短剧创作者搭建展示平台,助力行业人才发展。

东方卫视正试图通过《开播!短剧季》推动微短剧领域向精品化方向发展,探索更符合大众审美的内容模式,以在新兴细分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然而从当下节目市场反响来看,行业对优质微短剧的期待仍需突破传统框架,找到与受众需求精准匹配的呈现路径。《开播!短剧季》在电视荧幕上呈现超过一小时的微短剧综艺形态,其独特性源于内容本身的矛盾性——短剧作为碎片化时间的娱乐载体,却需承载长内容的综艺形式,这种定位偏差不仅体现在节目形态上,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受众群体的错位。节目采用演技类综艺的常规框架,让演员在真人秀场景中演绎影视片段,既满足观众对表演技艺的深度探讨,又借助现成影视IP吸引关注。但短剧特有的快节奏、强情节和情绪张力,与常规影视表演评判标准存在本质差异,这种矛盾导致节目在评估表演质量时陷入标准模糊的困境。

在节目中的中戏表演系教师苏可对徐艺真的表演提出看法,认为其未能充分展现角色内心的真实想法。对此,宁静回应称:“可能苏可老师指的是大电影,那种倍儿磨叽的风格。”她暗示短剧形式往往不会给予演员足够的铺垫时间。张萌则补充道:“这不是她的问题,是剧本的问题。”

围绕表演引发的讨论清晰展现了短剧与长剧在创作逻辑上的显著差异。即便专业教师群体尚未完全适应这种转变,普通观众在难以准确感知表演水准的情况下,节目核心竞争力——竞演环节——便难以显现。市场反馈数据印证了这一现象:尽管节目采取了词条营销与短视频传播策略,《短剧季》的热度仍处于低迷状态。根据灯塔专业版统计,在剔除网络综艺节目后,该节目正片播放市占率仅为0.39%,位列第10;猫眼电视综艺热度榜上排名12,与同期播出的两档音频综艺在成绩上差距明显;抖音平台相关视频最高点赞量仅达1.7万,而节目中的表演片段与专业点评内容,其互动数据始终维持在数百至数千区间。

《短剧季》的存在价值仍需审视,其核心问题在于目标受众的分化。当前短剧受众可能更倾向于继续观看付费短剧,而非投入时间参与长综艺;而综艺观众对短剧领域缺乏认知基础,亦难以产生共鸣。这种双向脱节导致节目难以实现情感共鸣,或为收视低迷的重要诱因。节目虽以影视IP短剧化为切入点,但本质上更偏向内容孵化实验。通过《杜拉拉升职记》《聊斋》《终极一班》《离婚律师》《包拯与公孙策》等五个成熟IP及《重返18岁之我是宁静》这一新IP,展开选角与项目展示环节,其深层目的或是评估市场对IP短剧化的接受阈值,并探索内容创新方向。

2023年,多家内容平台与版权方正加速推进IP短剧化进程,这一趋势既是对既有IP资源的深度挖掘,也体现了后进入短剧赛道者的战略选择——通过引入知名IP和优质内容,试图重塑市场格局。然而现实数据显示,当前IP短剧化成果尚未达到预期效果。以《唐朝诡事录》衍生短剧《大唐来的苏无名》为例,其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抖音话题热度达2.3亿,相较原IP的101.5亿话题热度仍存在显著差距;《去有风的地方》衍生作品《我的归途有风》同样面临类似困境,抖音话题热度仅为232.3亿的约1/10。唯一具备一定优势的是《庆余年》这类题材与短剧形式高度契合的IP,其衍生短剧《庆余年之少年风流》虽取得破千万的抖音话题量,但观众反馈显示,作品质量与原著期待仍存在落差。

当前微短剧市场依然以霸总、逆袭、豪门恩怨及甜宠虐恋等经典元素的反复演绎为主流,随着短剧精品化趋势的推进,IP改编成为重要方向。然而,这种尝试是否真正契合市场需求仍存疑问。用户偏爱短剧的核心在于其提供的高情绪价值和无需思考的即时爽感,而非内容长度。人们天然对非主流叙事产生兴趣,但当精品化目标转向与长内容趋同的创作模式时,短剧特有的轻量化体验或将难以实现,这可能导致用户重新转向更具冲击力的“低质”内容。尽管如此,短剧精品化仍具有探索价值,关键在于行业需精准把握用户本质需求——即通过高效的内容传递满足情感快感。单纯依赖现有IP改编难以推动短剧创新,而微短剧综艺的出现或许恰逢其时。值得肯定的是,微短剧凭借较低的试错成本和快速的制作周期,为产业提供了灵活的调整空间,未来或将催生出更具竞争力的精品形态,使这一源自下沉市场的内容形式逐步拓展至主流受众。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