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女王》爆了,但不太好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86更新:2025-09-17 03:00:08

随着岁末临近,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再次成为华语电视剧的焦点,《新闻女王》在首播即引发热议,仅更新两天便让豆瓣评分从7.9攀升至8.2。这部由佘诗曼、马国明、李施嬅主演的剧集延续了港剧的经典特质:快节奏的职场博弈、跌宕起伏的情感冲突、犀利直白的对白风格,以及标志性的“女强人”人设。剧中明确传递出“婚姻是女性唯一归宿”的观念,被不少观众视为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观众的期待值开始出现波动——角色命运在剧集中不断转折,而现实中观众的观感也呈现出两极分化,最终在大结局后,豆瓣评分再次回落至7.9。这种口碑起伏背后,引发着关于作品性质的讨论:是突破常规的女性成长剧,还是陷入套路化的商业包装?

作为TVB 56周年台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女王》几乎单枪匹马将这家老牌电视台重新引入大陆观众视野。该剧以新闻行业为背景,围绕主播们争夺黄金时段展开故事,不仅展现了职场生存法则,更揭示了人在权力体系中可能沦为牺牲品的隐喻。紧凑的叙事节奏令第一集便清晰勾勒出主要人物关系网:文慧心(佘诗曼饰)作为SNK News的王牌主播,其追随者被称作"文家军",而以乔治(马国明饰)为首的"佐治党"则形成对立阵营,张家妍(李施嬅饰)则凭借专业能力成为独立派。更上层则有掌控全局的新闻总监飞爷,以及公司最大股东方太太,整个部门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制度和权力链条。新闻行业的即时性特质使得人物间的利益纠葛愈发激烈,演播室内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涌着复杂的人际博弈。对于习惯于观看职场剧的观众来说,这部作品精准还原了TVB的经典风格——每一集都充满戏剧性转折,直至最后一刻方能揭晓胜负;更难得的是,剧中人物始终保持着职业常态,即便是SNK的标志性人物文慧心,也只是手持咖啡与包袋匆匆入座,展现出真实的工作状态。

《新闻女王》通过多维度的职场角色群像,展现了当代职场生态的复杂图景。观众既能与专业水准顶尖的主角产生共鸣,也能体会到摄影助理对工作时间的精准把控,或是飞爷这类在茶水间打发时间的职场观察者的生活状态。这些人物虽身处新闻行业,但真正吸引人的却是其中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编剧巧妙地将东亚文化中特有的职场权谋具象化,通过隐喻手法呈现权力运作的精密机制——方太太作为掌权者,擅长用"包"的意象暗示员工定位,以国际象棋喻示立场选择,更在麻将桌上运用眼神与言语的双重暗示操控局势。正如该剧总监制钟澍佳所言,理想中的职场剧应具备紧凑的叙事节奏,将人物关系、立场冲突与事件应对编织成一张密织的网。剧中每个角色的出场都预设了其立场倾向,每段对话都暗含信息传递,这种无冗余的表达方式精准还原了职场生态的本质特征。

在TVB剧集的职场叙事中,普通职员既展现着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又暗含对权力博弈的野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个体需谨慎规划路径,方能化解危机、达成目标。现实中的打工人往往难以在工作中找到激情与价值,因此当剧中角色以近乎偏执的斗志争夺资源时,观众反而会获得一种代入感——仿佛重获掌控生活的主动权,跟随剧情起伏体验职场生存法则。相较于以婚恋为主线的国产剧,此类聚焦职业生态的作品更易传递实用价值,观众或许能从中习得职场智慧,洞察人际博弈的潜台词,规避职业风险。

《新闻女王》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关键在于其对女性形象的立体塑造。剧中女性角色将专业素养与职业抱负紧密结合,坦然展现对地位、成就的追求。即便身处权力夹缝,她们仍能通过精明抉择占据有利位置。这部剧精准覆盖当代社会对女性议题的关注焦点:谈及独立女性,文慧心以职场杀伐果决展现力量,同时维系着对弟弟的温情关怀。其核心认知是事业优先的价值观,将婚姻视为可选择的人生选项,将亲密关系与职业追求进行分离。对于女性气质的诠释,Cathy则将传统性别期待转化为战略资源,在维护自我尊严的前提下,巧妙利用社会规则拓展职业版图。而在家庭与事业的抉择困境中,张家妍最终选择以事业构建独立人格,拒绝依赖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这些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探讨在剧中堪称稀缺。然而,深入剖析后却发现,《新闻女王》并未为这些女性角色的行为提供充分的内在逻辑支撑,导致其动机呈现碎片化特征。"女性独立"的叙事标签仿佛被生硬地贴在角色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思想根源。以Cathy为例,这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Prime Time》主播,其奋斗轨迹竟源于父亲对新闻节目的执着——为了不让失智的父亲将其他女主播误认成女儿,她不惜通过争夺黄金时段来证明自己。而张家妍这个最具新闻理想的角色,则展现出令人费解的双重标准:她一方面对律师男友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在关键时刻依赖男友的支持,这种矛盾性在"为获取关键资料甘愿男友违规"与"男友无私协助工作"的叙事中被刻意放大。即便是文慧心这样看似独立的角色,其性格转变也被简化为"因工作失误导致前男友残疾"的单一事件,这种刻意为之的戏剧性安排,反而消解了角色成长的复杂性。

《新闻女王》中三位最具自主意识的女性角色,始终在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她们在职场上展现出强势与独立,却总与背后的男性存在若即若离的关联——这些男性象征着未能实现的情感联结,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若非现实迫使她们持续奋斗,或许她们早已选择另一种人生轨迹。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这种设定逐渐显露出矛盾之处:当“嫁人”被视作对女性的终极贬低时,剧集似乎在暗含主张——事业女性比家庭主妇更具发展潜力。但为何剧中没有展现女性主动追求事业的场景?独立女性的原型仿佛从未出现。

“国王还是女王?”这一命题揭示了《新闻女王》的双重性,其进步与保守的特质并存,或许正是创作者的刻意安排。无论观众倾向何种价值观,都能在剧情中找到对应立场。例如围绕性侵的探讨,剧中设置了两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案例:在第一个事件中,George被指控性侵,最终发现是女性化妆师因妄想症而虚构的指控,她甚至幻想与George存在情感关系,最终因无法承受真相选择自杀;而在女子排球队的情节中,男性教练长期性侵女队员,而女队员为维护声誉与职业发展,往往选择沉默,主动报警者寥寥无几。这两个案例看似呈现性别权力的双向性,却也暴露了现实中的结构性不平等——在地位悬殊的背景下,女性遭遇侵害时维权过程充满阻碍,取证与诉讼每一步都可能遭遇挫折,而男性被诬告则需要经历复杂曲折的戏剧性铺垫才能成立。

这种看似“讨巧”的叙事策略在剧集后半段反复出现,某些被观众诟病为“离谱”的情节,最终往往被后续剧情以某种方式“消解”。这种处理方式既反映了对现实议题的复杂态度,也暗示了剧作在性别议题上的矛盾立场。

典型案例便指向Cathy。当观众逐步接纳其野心源自父亲的设定后,她却转向政治领域,并选择与精心挑选的新闻主播缔结婚姻。在这段关系中,Cathy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表面看,她的行为模式与核心价值追求呈现断裂状态,但若将其视为新媒体时代塑造的新型"圣女"形象,这种矛盾便能获得新的诠释。在女性主义思潮盛行、女性独立叙事成为主流表达的当下,"圣女"的内涵已发生根本转变——她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妻子与母亲,而是融合了性感特质、孝顺品格、事业野心的复合体。这类女性既展现出对自我的强烈热爱与进取心,又熟练运用亲密关系作为资源,巧妙区分情感投入与职业发展,将家庭视为不可信赖的后盾。同时,她们身上背负着难以弥合的遗憾,正是这种缺失塑造出她们在职场上的强势姿态。《新闻女王》塑造的女性角色究竟属于真正的"大女主"范畴,抑或仍是男性视角下的产物?即便是主角佘诗曼所追求的"新闻自由",其实现方式仍通过排除异己、将自身纳入传统权力结构,完成对下层的统治。根据女性主义学者海迪·哈特曼的观点,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体系下男性主导地位妨碍了人们对相互关怀、共享与共同成长等人际需求的认知。这种被压抑的人际联结能力,在非父权制社会中本可通过平等关系实现,但最终仍被男性所剥夺与占有。她强调,我们应当构建一个将相互依存视为解放而非耻辱的社会形态。

真正的大女主并非依赖口号维系存在,她们以自我感知为行动指南,既保持着清醒的自觉,也坦诚面对内心的迷茫与挣扎。在追求成长的路上,她们既展现出改变世界的决心,也时刻审视自身的选择与局限。这种特质使她们既能够尊重处境弱势的群体,又愿意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进步,最终完成对自我价值的完整塑造。然而,将自身强行嵌入既有的权力体系中,只会桎梏独立人格的生长。唯有开辟独特的生存路径,才能真正触及自由的内核,成为具备独立精神的"大女主"。作为一部电视剧,《新闻女王》虽无法直接重塑现实,却为社会提供了审视性别权力结构的契机。它让观众得以反思新闻职业中的道德困境,也促使女性群体重新思考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当我们凝视这部作品时,实质是在丈量当代女性与真正独立人格之间的距离,正如上野千鹤子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中探讨的那样,这种自我觉醒的旅程仍在持续。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