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离婚而上热搜的她,决定净身出户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38更新:2025-09-17 18:53:57

因离婚而上热搜的她,决定净身出户

董竹君曾感慨道:“人生旅途中的种种艰辛我从未抱怨过,唯有对爱心存遗憾。”

图片

13岁被迫踏入烟花柳巷,历经世间悲欢;15岁挣脱牢笼,成为督军夫人;34岁离婚后,带着四个女儿艰辛生活;从一无所有到商界翘楚,董竹君用一生演绎了"女性反抗"的传奇史诗。作为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她在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中写道:"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图片

夜幕低垂,董竹君毅然将首饰与行李箱弃置一旁,翻越上海长三堂子的围墙,轻巧地跃入一辆黄包车。在银辉洒落的街巷间,她隐没于夜色之中。几次回望后,她目光骤然凝住——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正朝她走来,那一刻,无数童年片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微微摇头,任凭叹息在夜风中飘散,最终闭上双眼。

图片

董竹君原名董阿媛,1900年出生于江苏海门东灶港镇闸桥村。其家庭境况困顿,父亲从事黄包车夫工作,母亲则以洗碗刷锅为生。"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感叹恰似这个家庭的写照,于动荡年代中连基本生存都倍显艰难。因长期营养不良,董竹君的弟妹相继夭折,家中仅剩她与年迈父母。13岁那年,父亲因积劳成疾病重,耗尽所有积蓄后,董竹君被迫被抵押至长三堂子,作为清倌人(专精技艺不涉风尘)服役三年,以换取300大洋的救命钱。凭借出众的相貌与卓越的歌唱才华,董竹君很快在青楼中脱颖而出,成为享有盛誉的"小西施"。

图片

慕名而来的老者与贵公子们,目睹初长成的董竹君,竟如饿犬见骨般躁动不安,贪婪的目光中流露出令人作呕的欲望,沾满油光的嘴角不自觉地渗出涎水。董竹君心知肚明,卖艺不卖身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托词。待到年岁渐长,青楼势必以种种手段逼迫她接客。从清倌人沦落为妓女的宿命,令她内心备受煎熬,暗自筹谋着逃离的计划。就在这风雨欲来之际,夏之时的出现成为了她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

图片

少女时代的董竹君对爱情始终怀有诗意的憧憬,而夏之时的出现无疑为她的青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声名显赫的革命志士与蔡锷齐名,年仅24岁便担任四川省都督,其气度风范令身处青楼的董竹君心生仰慕。彼时夏之时为掩人耳目假意落魄至此,却因董竹君的才艺与见识而动心。当两人情投意合之际,夏之时坦诚表达心意:"若能娶你为妻,便可救你脱离苦海。"面对这位位高权重的求爱者,董竹君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清醒。她深知自身处境,婉拒道:"若他日你言我乃以钱财换得之人,我何以面对这份情谊?"最终两人达成共识:不纳妾、共赴日本求学、婚姻中各自承担职责。在精心策划两周后,董竹君凭借果敢与智慧,在深夜悄然逃离长三堂子,这段跨越阶级的缘分由此开启。

图片

董竹君的人生经历了首次重大蜕变:从青楼女子蜕变为督军夫人。这一转变伴随着得与失的抉择,成为她为追求自由与独立而做出的第一次突破。她曾在自传中提及,这次对自由的感悟将永远铭刻于心。

婚后第二年,董竹君进入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仅用四年便完成全部课程。她的启蒙老师为她取名“董篁”,字“竹君”,从此“董阿媛”这一旧名被正式取代,成为“董竹君”。

图片

时光荏苒,美好岁月总在无声无息间悄然流逝。随着局势的动荡变迁,夏之时被迫重返故土中国,最终落脚四川。而董竹君亦不得不直面那个充满盘根错节人际关系与根深蒂固封建观念的婆家。尽管内心忐忑,她深知逃避无益,只能直面现实。幸运的是,自幼历经坎坷的董竹君早已练就坚韧不屈的个性,绝非任人摆布的弱者。

图片

她展现出高情商的智慧,首先购置了大批洋货作为见面礼,将礼物分发至家中各个角落——从年迈长辈到稚气孩童,从管家仆妇到所有下人,无不尽得其惠。然而,即便她处处谨慎周全,却始终无法摆脱自身出身带来的阴影。在这家门第显赫的封建家族中,她始终难以获得长辈的认可。

图片夏之时的母亲对儿子放出狠话,“一个卖唱的只配当个姨太太罢了,你赶紧给我取个正房回来。”董竹君知道送礼只能缓解燃眉之急,要赢得人心,还是得靠实力。从那以后,董竹君在夏家的日子里,对家里长辈恭恭敬敬,对同辈刁难,也处处忍让,打理家里的一切。董竹君每天从早忙到晚任劳任怨。学缝纫、绣花、烧菜、洗衣、招待亲友,教子侄们读书,帮总管上账等样样都做,将夏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渐渐地,董竹君的干练和付出,夏家人看在眼里,也明了在心里。夏家人正式接纳了她,还为俩人重新举办了婚礼。然而,和很多夫妻一样,婚后的生活在每日的柴米油盐的浸染中渐渐失去了最初的甜蜜。夫妻间的矛盾也逐渐在婚后生活中凸显出来。图片

1927年,夏之时因故失去职务,从昔日的督军沦为失意之人。他逐渐陷入颓丧,开始沉迷于麻将和鸦片,生活作息完全颠倒,性情也随之变得愈发怪异。与此同时,董竹君因肺病发作而不得不长期休养,夏之时竟因避嫌而隐忍的三个月期间始终未前去探望。更令人痛心的是,当董竹君诞下他们第三个孩子时,这位曾经的丈夫也选择了冷漠以对,彻底断绝了与妻儿的联系。

图片

这一年,董竹君的大女儿夏国琼突发麻疹面临生命危险,她连续照料四十天终于使女儿转危为安。然而这段经历却成为夫妻矛盾的导火索,夏之时始终认为董竹君因过度关注女儿而忽视了家庭责任。两人渐行渐远的关系在生活理念和兴趣爱好上愈发难以调和,最终董竹君做出离婚决定。她将儿子托付给丈夫,独自带着四个女儿前往上海开启新生活。

图片

在军阀统治时期,官员们更看重的是名望而非实质利益。董竹君带着子女离家出走的消息登上各大报纸,让夏之时蒙受巨大耻辱。面对这一局面,夏之时试图通过劝说挽回关系,但最终却未能扭转局势。董竹君提出的分居五年方案,成为两人关系的转折点。夏之时认为这是虚张声势,甚至讥讽道:"若你董竹君能在上海滩立足,我便用手板心煎鱼奉上。"这番话激怒了董竹君,她带着四个女儿踏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923年,董竹君初入上海滩尚未找到立足点,创业初期屡屡受挫。亏损日益严重,甚至一度涉足赌场试图扭转局面。此时,她的二叔建议创办纱管厂,这为董竹君指明了方向。得益于在四川经营织袜厂和黄包车公司的经验,董竹君将家产变卖后仅余800元。在戴季陶的协助下,她远赴菲律宾成功筹得一万元股本,开启了全新的创业篇章。

图片

凭借这笔资金,董竹君的纱管厂迅速实现产能翻倍,盈利自然水到渠成。命运似乎有意考验这位女性。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际,1932年"一二八事变"却突兀爆发,侵华日军发动对上海闸北的进攻,董竹君的纱管厂竟遭轰炸殆尽。转眼间,战火吞噬了所有成果,董竹君再次从零开始。

图片

在谋求翻身的艰难岁月中,董竹君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坚韧品格。为维持生计,她甚至变卖家中所有值钱物品,却始终不曾向命运妥协。恰逢山穷水尽之际,一位名为李嵩高的四川富豪慕名而来,对督军夫人的气度与才情颇为赞赏,毅然决定资助两千银元助其重振事业。或许是命运的转折点来临,董竹君凭借这笔资金迅速打开局面。1935年3月15日,锦江川菜馆正式挂牌营业。然而创业初期,由于经营不善等问题,董竹君不得不昼夜操劳,亲自处理各项事务,为餐馆的稳固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图片

面对饭店无证经营的困境,董竹君积极奔走,努力获取营业执照。当顾客因服务问题与店员发生争执时,董竹君以委婉的方式进行道歉与解释。董竹君反复叮嘱店员,若想在上海立足,须以谦逊态度为人处世。否则,一旦树敌过多,未来便难以安稳经营。凭借自身的声誉与卓越的品质,锦江小餐逐渐赢得市场青睐,生意日益兴隆。

图片

在某个时期,凭借督军夫人的引荐,锦江饭店迅速成为上海滩名流云集的餐饮胜地。连影坛巨匠卓别林访问上海时,也专程要求品尝董竹君独门研制的香酥鸭。随着客流量日益攀升,董竹君萌生了拓展饭店规模的想法,然而受限于租界时期的特殊管理规定,获取经营牌照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图片

昔日上海滩三大亨杜月笙、黄金荣与张啸林常光顾锦江餐厅,却在午市时段遭遇尴尬——等待十余分钟仍未能入座。杜月笙怒不可遏地对店员大喊,要求召唤店主。殊不知,当董竹君现身时,这位黑帮大佬不仅未显怒色,反而是豪掷数万元,令在场众人震惊。

图片

在一次交谈中,杜月笙了解到董竹君有意拓展分店业务,随即提出出资支持。然而董竹君对此持谨慎态度,她深知杜月笙复杂的背景处境,而自己始终秉持清白经商的理念。但考虑到杜月笙为人重情重义,既然已主动示好,她便无法推脱。最终杜月笙以数十万元资金入股董竹君的餐饮项目,双方合作创办了锦江川菜馆分店,凭借精明的商业头脑,生意迅速兴隆,获利颇丰。1936年年初,董竹君借势再推出锦江茶社,采用公开招募方式选拔女服务员的举措在当时沪上引发广泛关注。当社会各界热议女性是否适宜公开服务时,董竹君也因此面临诸多非议与质疑,其个人命运在舆论风波中起伏不定。

图片

幸运的是,她的思想与信念始终未曾动摇,事业与理想竟在战火纷飞中愈发茁壮。谈及这段历史,董竹君堪称上海滩的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实至名归。然而,她的传奇故事远未终结。1937年抗战爆发,面对日军逼近租界、上海即将沦陷的严峻局势,董竹君展现出非凡的决断力。她选择将毕生积蓄与事业付之一炬,带着四个女儿踏上流亡之路。在动荡的年代里,她凭借坚韧的意志守护家人,历经艰难险阻最终重返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滩。

图片

董竹君重返上海滩后,凭借对时代局势的敏锐洞察与超然境界的豁达胸怀,于1951年6月9日将锦江川菜馆与锦江茶室资源整合,正式挂牌成立新中国首家国宾馆——锦江饭店。这一开创性举措不仅奠定了其在餐饮与接待业的标杆地位,更彰显了她将个人资产价值逾15万美元的全部产业无偿奉献给国家的崇高精神。

图片

在动荡时期历经磨难的董竹君,最终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挺了过来。面对新时代的曙光,她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在风雨如晦的时代背景下,她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姿态,即便身处逆境也执着于近乎奢望的理想追求。这份勇气不仅体现在她敢于与黑暗势力抗衡,更展现在她为所信仰的主义毫不犹豫地奉献一切的坚定信念中。

图片

尽管九十七载人生充满坎坷,她依然以传奇般的姿态镌刻于历史长河中。1997年,董竹君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这位走在时代前沿的进步女性,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理想主义者的坚守,其矢志不渝的精神信念至今仍令人敬仰。女性特有的坚韧与细腻在她身上凝聚为对理想的执着坚守与深情呵护,使她成为跨越时代的楷模。

图片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满怀深情地叮嘱亲属在葬礼上播放《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这首曾伴随她与夏之时流亡日本的旋律,承载着那段颠沛流离岁月的记忆。谈及人生际遇,她始终以豁达之心面对苦难,却在谈及情感时轻声叹息:"我虽无怨言,却始终带着爱的遗憾。"当那双清澈的眼眸再次睁开,董竹君仿佛穿越时光,重新成为仰慕英雄的少女,眼中闪烁着对理想的无限憧憬。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