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被这篇《碟中谍8》影评感动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02更新:2025-09-03 21:34:20

《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编辑部对《碟中谍8:最终清算》的评价为4分,满分5分。

Fernando Ganzo 评分: Charlotte Garson 评分: Yal Sadat 评分: Marcos Uzal 评分: 《电影手册》对《碟中谍8》的评价原文标题为《普通超人》。作者 Charlotte GARSON 指出,对于"大片爱好者"而言,影片传递出这样的讯息:"你...上网...上太多了"。在《碟中谍8》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森·亨特一边与反派展开激烈对抗,一边从牙缝中迸发出这句断续警告。该系列长期依赖日益先进的监控技术来增强叙事张力,并始终将主演(兼制片人)亲身冒险作为核心吸引力。因此,当这部宣称完结的影片让意图摧毁地球的AI"智体"与年过六旬却体能惊人的特工亨特展开对决时,这种设定使影片的终极命题在逻辑上得以自洽——无需构建战略利益冲突,也无需塑造符号化反派,现实世界已为灭世危机提供了足够可信的叙事基础。

影片以巧妙的叙事结构将银幕外的政治混沌局势与主角的年龄困境形成互文。通过降低动作场面密度、弱化枪械元素、复兴冷兵器体系(如兼具攻击性与功能性的小刀),与老式VHS录像带这一怀旧载体产生深层关联。其对电影史的借鉴并非简单拼贴,而是体现出对经典影像的创造性转化——在标志性的高空追逐戏中,既有《西北偏北》中黄色飞机的视觉隐喻,又暗含《大独裁者》里卓别林倒悬驾驶的先锋手法,形成跨越时空的影像对话。

演员年龄带来的有机性在此得到强化,这种特质同样渗透于场景设计的道具与布景之中。伦敦地铁的细节处理既真实又克制,特效的运用始终保持在恰到好处的界限,使这个充满创伤感的世界始终萦绕在观众心头。在数据以光速在全球流通的时代背景下,亨特却坚持推崇模拟信号——尽管古董软盘所承载的海洋坐标唤起强烈怀旧情绪,但更深层的原始表达却指向一个充满诗意的设定:当软盘数据被彻底清除后,信息持有者仅需凭借记忆,便能以纸张形式完成传递。这种刻意营造的低科技幽默,实质上是对物质载体的深情凝视:机器不再是人类知识的永恒保险箱,而成为临时的保管场所;载具亦不再作为身体的机械延伸,克鲁斯的肉身总能从宛如移动棺材的座驾中挣脱桎梏。此类剥离技术美学、凸显生命本质的创作手法(虽非首次尝试,但在第八部作品中达到极致)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动作片的叙事节奏。当亨特强调招募神偷时需着重考量'时机'这一要素时,这个通常推崇敏捷性的准则在此被赋予新的维度,转向对时间延展性的礼赞。《致命清算》的创作时长恰好跨越三十年,其对德·帕尔玛首部曲的致敬不仅体现在叙事结构上,更通过让当年配角(罗尔夫·萨克森)的回归——这位如今隐居白令海峡的演员,仿佛被派拉蒙以冰封的方式永久保存——成为文本中极具象征意义的锚点。

冰川既是地质学意义上的减速装置,暗喻角色频繁出现的眩晕、药效或昏睡状态,亦是政治层面的降级策略——"智体想让我们恐慌",呼应外交行动派遵循老罗斯福"温言在口,大棒在手"的实践逻辑。这种策略并非要求老年英豪退居二线或放弃武力,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表演、布景与剪辑手法,在同一场景中实现冲击力与缓冲效果的辩证统一,巧妙运用宏观与微观视角的尺度转换。当潜水员在潜艇残骸中执行任务时,其在随机滚动的圆柱体内穿越多重气闸的高光片段,最终以割断氧气管的"生理死亡"与镜头倒转的"新生"意象交织呈现。通过将救世主塑造成类似婴儿的濒危状态,麦奎里与克鲁斯赋予亨特弗兰克·卡普拉式基督型"成人儿童"的隐喻特质——正如《普通人》(中文译名《约翰·多伊》)中拒绝个人崇拜的盖瑞·库珀。被格蕾丝救回的亨特同样选择放弃权力,自称为"可替代品",其团队信条"为素未谋面之人而战"实质上将观众定位为神圣的匿名受献者。

与卡普拉不同,克鲁斯始终关注的并非作为整体的观众群体,而是无法被简化为单一维度的个体集合——这恰如「智体」概念的镜像倒置。最终将AI封入玻璃管的场景,恰似未来数字电影包(DCP)的呈现方式。当疲惫不堪的团队目睹这个「封存完成」的魔盒时,商业利益的考量被抛诸脑后,纯粹的艺术成就升华为一场奇迹。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