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是成长前传,艺术让生命天真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00更新:2025-09-03 22:35:16

由刘健执导、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团队历时五年倾力打造的半自传体动画电影《艺术学院1994》。该片突破传统动画形式,2023年成功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24年入选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名单,最终于2025年6月21日登陆中国院线与观众见面。

电影以1994年南方某艺术院校为叙事背景,聚焦美术与音乐专业学生的青春成长历程。艺术创作中的瓶颈困境虽常被视为创作者独有的课题,但对现实的困惑与未来方向的迷失却是每个年轻人都必须面对的考验。他们如同那只反复碰撞墙面的甲虫,在懵懂的情感纠葛与人际互动中不断试错,在理想主义的光芒与现实生活的重压间寻找平衡点,展现出一代艺术学子特有的挣扎与觉醒。

相较于个体英雄叙事,刘健在《艺术学院1994》中更侧重于构建集体记忆的表达维度。影片通过群像刻画呈现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困境与成长轨迹,以沉默寡言的非典型角色为核心,结合多元风格的男生女生宿舍空间,以及校园内外交织的人物关系网络,共同勾勒出一幅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图景。90年代作为经济浪潮与艺术思潮相互碰撞的时代,青年群体在艺术教育体制与社会价值重构的双重语境中展开激烈思辨——他们既追逐着西方艺术理念的现代性,又试图重新审视本土文化传统,在"艺术是否必须接受学院规训"与"学习艺术的终极意义何在"等根本性命题中探寻身份认同。这种在全球化语境下展开的本土化思考,至今仍具现实启示价值。

影片延续了导演刘健一贯的手绘美学传统,其画面呈现如同古典油画般精致细腻。老旧教室与江畔落日等场景既真实又富有诗意,透过镜头能感受到南方特有的湿润气息。麦当劳门牌、校园标语、崔健唱片等时代印记穿插其中,承担着环境叙事的职能,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人物形象刻意保留了粗粝的质感,摒弃了对面部轮廓与肢体动作的过度刻画,转而通过声音设计传递情感波动。在主流动画追求流畅动作的背景下,刘健坚持采用‘动态绘画’手法凸显创作者个性,拼贴式构图更强化了作品的实验特质。尽管部分观众戏谑称该片为‘播放PPT’,其独特的视听体验仍展现出新奇趣味,开创了一条区别于传统商业动画的美学探索之路。

影片在声音设计上采用了诸多创新手法,董子健、周冬雨、仁科、贾樟柯、毕赣、许知远等知名人士以朴实自然的声线为角色注入独特生命力。不同于常规的视觉叙事方式,该片对迷茫情绪的真实刻画成为其核心价值——即便90年代的大学生活并非充满戏剧性,也必然存在犹豫与退缩的时刻。片中特别选用崔健的《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通过从古风序曲到摇滚高潮的音乐演变,精准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以节奏转换隐喻情感从克制到释放的动态过程。导演刘健借助动画形式保存的不仅是个人记忆碎片,更是在理想主义消退背景下,一代青年精神风貌的集体映像。当现实拍摄难以还原历史细节时,手绘动画反而能更深刻地诠释时代精神内核。正如刘健所言,创作《艺术学院1994》的初衷并非简单怀旧,而是揭示艺术与青春之间永恒存在的矛盾张力。影片引发观众对当代社会的深层思考: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洪流中,我们是否已丧失90年代青年独立思考的勇气与能力?

《环球银幕》专访《艺术学院1994》导演刘健:探索创作背后的故事

作为兼具导演、编剧、原画与动画创作能力的多栖艺术家,刘健以独特的综合创作方式引发行业关注。其2010年首部导演作品《刺痛我》凭借犀利叙事崭露头角,2017年的第二部作品《大世界》更突破性地成为首部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动画电影。这些作品以动画为媒介深度探讨社会转型期的现实议题,开创了华语成人向现实题材动画的新篇章。而《艺术学院1994》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向,刘健首次尝试以诙谐幽默的风格呈现校园题材,画面与主题充满青春气息与怀旧情怀。在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细腻的影像语言诠释了九十年代的单纯岁月,展现出与当下快节奏社会截然不同的叙事节奏。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以创造视觉奇观为显著特征。然而,刘健始终坚持采用较为冷静的现实主义手绘风格,他认为这种传统手法在数字时代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在他看来,艺术本身并无固定答案,创作者可以自由探索不同的表达路径,而他选择的正是“不通常”的创作方向。这种坚持并非源于对某种技术的执着,而是源于对艺术多样性的认同——动画的包容性使其能够接纳各种形式的美,无论是通过影像呈现,还是通过声音语言。

谈及《艺术学院1994》的文本与配音设计,刘健表示这两者是作品的核心亮点。他强调,角色台词的创作始终以人物设定为根基,每个角色都基于真实原型,同时融合了多个个体的生活经历。配音方面,他追求的是一种生活化的表达,试图还原特定时代大学生的说话方式,避免过度表演化的痕迹。在《大世界》这一作品中,由于风格更贴近“街头”场景,他倾向于选择熟悉的朋友作为配音演员;而面对更注重人物内心刻画的作品,则更依赖专业演员的演绎。创作团队会着重聆听演员日常对话的声音,而非其表演状态下的音色,以此寻找最契合角色特质的演绎方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刘健与配音演员的沟通主要通过制片人杨城完成。他们特别关注角色的语速变化,并为人物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口头禅以强化性格特征。整个创作流程强调给予演员充分的发挥空间,先进行多样化尝试,提供多个选项后再进行筛选。最终呈现的效果远超预期,这种开放式创作模式不仅体现了艺术表达的自由,也展现了团队对细节的精准把控。

《艺术学院1994》以90年代艺术院校为背景,展现那个时代的独特生态。刘健表示,最初选择这一年代源于他早年创作的小说,一直渴望将其改编为电影。尽管三十年光阴已逝,当代艺术生在成长过程中仍会面临类似的困境,这促使他决定通过影片呈现。该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延续,更是对经验与技术的积累与探索。

影片中人物故事生动呈现了90年代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细节还原亦令人惊叹。刘健认为,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再创作并非需要刻意平衡的对立面,而是创作者表达的一部分,两者始终交织共存,相辅相成。

面对当下艺术院校日益商业化的现象,刘健坦言90年代的“思维野蛮生长”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提到主角张小军的设定部分源于自身经历,如国画班学习经历。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属性,他认为90年代的核心关键词是“理想主义”。尽管时代不同,但并无绝对优劣之分,许多社会现象注定随时间演变。

从早期注重艺术表达的影片到《艺术学院1994》的创作,这种风格转变是否影响了您对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刘健表示,商业与艺术本质上都具有价值,就像大众与专业之间存在转化可能,让艺术更易被广泛接受。他强调自己始终将艺术性视为核心,也并未刻意迎合商业需求,认为艺术本身应当是电影的首要追求。

在《艺术学院1994》的创作中,您带领美术学院师生团队完成制作,这个过程中是否面临特殊挑战?刘健提到团队协作与个人创作存在显著差异,需要统筹人员管理、协调创作节奏,并统一绘画风格以契合影片内容。他表示虽然习惯于独立创作,但团队合作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且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具体创作需求。对于影片删减内容的遗憾,刘健认为这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而片尾字幕的结局设计更多由制片人杨城主导,其开放式处理既呼应时代特征,也为观众留下想象空间。

关于未来创作方向,您会保持《艺术学院1994》的艺术风格还是尝试突破?刘健透露仍会坚持艺术表达,但会探索不同故事主题,这种平衡需要在创作中进行取舍。他表示目前没有具体的筹备项目,但在构思阶段已有一些潜在选项,未来创作仍在酝酿之中。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