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等待,李霄峰热血归来!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20更新:2025-09-03 22:36:18

重逢导演李霄峰,此次他携新作《天马流星》亮相上影节进行全球首映。回望十年前,其处女作《少女哪吒》曾在我们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首映,那场活动的场景仍清晰记得:艺术影院被布置成全黑空间,追光灯聚焦舞台,李霄峰伫立光束中发出导演生涯的初鸣。十年间社会发生诸多变迁,电影行业历经转型,但李霄峰始终坚守对电影深刻性与思想性的追求。正如《天马流星》这一片名所暗示的,作为80后创作者,这四个字蕴含着时代印记与艺术冲动,令我深切感知。我提前观看了该片,并与其进行了近一小时的深度对话。现撷取核心观点与影谜观众共享,期待大家关注这部充满热血的新作。(奇爱葛格)

从您的导演处女作《少女哪吒》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到今年迎来十周年纪念,您的最新作品《天马流星》被定义为融合社会议题的商业类型片。过去十年,您的创作路径逐渐从艺术片转向商业类型片,这一过程中您认为自身最大的转变在于对市场规律的理解深化,以及如何在保持艺术追求的同时平衡商业逻辑。您提到早期两部作品主要由个人主导融资,直到第三部《风平浪静》才开始与外界合作。通过接触观众群体,您发现市场对故事的接受标准与艺术片存在差异,这一认知促使您重新思考创作方向:在追求打动观众的同时,仍需坚守自我创作的核心价值。您特别指出,商业电影的制作需要兼顾业界审视、观众反馈及主创团队的选择等多重因素,因此《天马流星》的剧本打磨耗时较长,其中剧本创作阶段就投入了超过两年时间。您也感谢监制徐峥在项目困难时期给予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外部力量的介入帮助您持续完善剧本。

在谈及《天马流星》之前,我仍想请教您对电影语言演进的观点。您早期作品中采用的视听表现手法较为张扬,而新作似乎呈现出不同风格。在迎合更广泛观众群体的类型片创作中,您对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有所调整?

确实发生了显著转变。这种变化与团队协作模式密切相关。在前三部作品中,我对电影语言的把控更趋主动,甚至连桌面上是否摆放矿泉水这类细节都会亲自决定。但《风平浪静》拍摄期间,摄影指导朴松日曾提醒我:'导演如果事事亲力亲为,团队存在的意义何在?'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随着作品需要更贴近市场的需求,电影语言的呈现方式也必须随之调整。《天马流星》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仅拥有50天的拍摄周期,且包含三分之一的动作戏份,因此必须采用更高效的表达方式。正是在这种限制下,影片形成了更具类型特征的视觉语言。

《天马流星》海报问答:该片改编自一部意大利小说,讲述西西里岛两位少年拳击手的故事。其中一位出身中产家庭却拥有拳击天赋,另一位天生擅长拳击却因残疾无法言语。小说中两人始终暗自较劲,最终仅进行了一场决胜之战。最令我动容的是比赛结束后,聋哑拳击手竟赴欧洲赛场拼搏,而另一名少年则重返校园。某日,聋哑拳击手寄出一份礼物,寓意着:虽赢得比赛,但深知是对方让了自己,从此将每块金牌都视为对方的荣耀。这段充满人性光辉的结尾让我震撼不已。2020年当时国内流行的"内卷"概念让我思考,当今少年是否还保有这种纯粹的竞技精神——在追求胜利的同时,仍能理解胜利的意义,并向对手传递尊严。这种信念促使我决定将该故事搬上银幕。此后我着手联系版权事宜,也曾有人建议直接原创以节省成本,但对我而言,这正是触动心灵的起点,必须尊重原创源头,方能延续其精神内核。

在获得剧本之后,选角成为关键环节。目前影片的两位主演阿如那与马伯骞,其选拔过程颇具故事性。谈及马伯骞,导演表示最初并不熟悉这位演员。制片人推荐后,通过会面发现他具备所需特质——其性格纯粹质朴,与角色天然契合,且乐于为角色投入精力。值得注意的是,马伯骞早在2022年便开始训练,但彼时剧组尚无明确计划,直到2023年12月开机前夕,教练才建议他可尝试轻量级职业拳赛,而彼时他的水平已相当出色。

而阿如那的加入,则源于徐峥在观看《狂飙》后的推荐。初次见面时,导演形容其如同天意降临,因阿如那展现出独特的原始力量感。虽然他仅接受半年训练,但得益于蒙古族血统与长期健身习惯,肌肉线条迅速成型。更重要的是,他性格直率坦诚,喜怒哀乐皆能表露于脸,这种特质恰好符合导演对角色"田野"的想象。当两人共同围读剧本时,导演确认了这对演员的完美适配。

导演透露,其选角标准始终聚焦于适配度。无论是马伯骞的武术素养,还是阿如那的外形与气质,最终都以角色需求为核心考量。

坦白说,我确实没有考虑市场因素。在我看来,电影的本质首先在于制作,演员、主创团队以及 myself(导演)都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当我观看《哪吒2》时,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部作品凝聚了4000多人历时4年的纯粹制作过程。因此,我始终关注的是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至于我所坚持的信念,回顾当时的笔记,里面便写道:‘唯有相信电影本身,方能减少杂念,专注创作’。这些年正是靠着这份信念,我才得以坚持下来。拍摄《少女哪吒》时,我遇到的贵人是陈瑾老师。尽管我与她并无私交,但她在拍摄现场始终以谦逊的态度询问:‘导演,您觉得这场戏我该如何演绎?’除非她实在无法忍受,才会说:‘导演,我先按照您的方法来演,演完后再依照我的方式拍摄一条,您看行不行?’当时我仍是个初出茅庐的导演,后来才明白陈瑾老师的表现为整个人剧组的演员树立了榜样,给予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因此,我第一次执导电影可谓幸运,遇到了像陈瑾老师这样成熟的演员,他们的职业态度极其尊重。从那时起,我便认定真正的好演员应具备这样的品质,也从未再执着于追求当红明星。

在您的过往作品中,我注意到有许多巧妙的构思,例如《风平浪静》中对灯光的运用展现出鲜明的导演艺术风格。那么在这部商业类型化的影片中,是否依然保留了类似的创新设计?首先,我意识到拍摄动作戏需要高度的专业性。本片的动作导演刘刚曾师从吴京的影武堂,团队在三个月前便已完成动作场景的demo拍摄。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确保拳击动作的冲击力呈现,又需在有限周期内实现高效制作。摄影指导张颖提出的创意——让全体摄影组成员穿着剧中拳击手服装,有效节省了拍摄时间。为还原真实赛事氛围,我们动用了6台摄像机,模拟电视台直播时的多角度拍摄效果。虽然参考了韩国电影《哭泣的拳头》中标志性的长镜头技法,但因制作周期限制,我们最终选择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灵活调度实现现场效果的快速呈现。

电影史上涌现了无数拳击题材作品,从展现男性拳击手挣扎的《愤怒的公牛》到刻画女性拳击生涯的《惠子,凝视》,这些影片为我提供了深刻的创作参照。我始终认为,拳击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诠释两个层面:其一,关于少年精神的觉醒;其二,对社会不公的突破。正如梁启超百年前提出的"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命题自然引发深层思考:少年强是否应局限于权贵阶层的精英教育?还是需包容普通家庭的成长可能?唯有当多元化的少年力量得以彰显,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强盛。而电影中呈现的不公,既包含社会制度的缺陷,也涉及家庭关系的桎梏。因此,我坚持认为本片的核心并非竞技本身,而是通过拳击这一载体传达的社会立场与价值取向。这种表达需要不断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共鸣成为推动叙事的关键力量。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商业类型作品,更在叙事中触及了当代社会极具共鸣的主题,充分展现了电影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从个人角度来看,我期待观众能感受到影片的用心。尽管表面看来剧情与拳击相关,但其核心探讨的是社会正义议题——我们如何在现实规则中追寻公平,每个人是否仍有机会凭借自身努力实现阶层跃迁。虽然故事具有虚构性,但其精神内核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