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99更新:2025-09-04 01:10:24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返乡剧”热潮中,我们频繁看到主角们以卓越才能推动家乡发展,这种创作思路也映射出人们对现实乡村振兴的期待。要让县级电视台真正回归“乡闻近里,见闻通达”的定位,或许除了需要智慧外,更需注入改革的勇气。作者|布赫 编辑|小白 排版|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县级电视台是否仍有存在的意义?”这一议题在今年引发广泛讨论。“拯救电视节目”与“拯救电视台”本质上是同一问题的不同维度。追溯历史,1975年甘肃省庄浪县购入全县首台黑白电视机开始转播中央台信号,标志着县级电视台的正式诞生。在此之前,覆盖全国县市的广播站才是国家传媒网络的根基。
1955年,我国在县级行政单位开始设立广播站,逐步构建起以农村地区为核心覆盖范围的有限广播网络。这一举措的时代背景是,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对多数。进入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及电视机在城乡的逐步普及,广播站的功能逐渐被县级电视台所取代。1983年,国家推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标志着县级电视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政策推动下,大量县级地区建立电视台并开播本地制作的节目内容,实现了广播与电视媒介的协同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县级电视台逐步实现转型升级。"融媒体中心"这一新称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视台"名称,标志着县级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调整。在2010年代之前,县级电视台的核心职能集中于基层思想文化宣传,主要承担县域时事新闻的传播任务,同时兼顾地方群众的娱乐需求。例如,广受欢迎的"点歌放送"和"影视剧联播"节目,前者能够有效传递政策信息,后者则在知识产权意识尚未普及的环境下,为观众提供了大量无资质、无版权、无审查的三无影视剧。尽管存在争议,这些节目在当时仍发挥了丰富地方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相关部门的规范管理,曾经盛行的现象已逐渐消失。然而,更为关键的因素在于2010年代后智能手机的普及与视频网络平台的崛起,使得互联网文化已深入中国各个网络覆盖区域。在这一背景下,只要具备网络接入条件和社交互动能力,任何人都能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参与交流,影视内容的传播也不再受传统媒介的限制。这使得县级电视台乃至整个传统电视行业面临着日益复杂和严峻的转型挑战。无论是坚守传统模式的电视台,还是推进融合发展的融媒体中心,如何精准把握受众需求、持续提升节目品质,不仅关乎地方文化生态的演进,更直接影响着相关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路径。
我国共有2844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县及县级市、自治县、旗等县级单位均设有县级电视台。然而,现存的2000余家县级电视台普遍面临收视率低迷且难以持续经营的困境。部分地区的电视台收视率接近于零,工作人员薪资长期依赖财政拨款,而近年来地方财政状况持续紧张,导致基本工资难以按时足额发放。
这一现象不仅局限于县级单位,部分省级电视台同样面临相似困境。这种状况直接导致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出现离职或消极怠工现象。从本质上看,这反映了"用户体验"的核心诉求——根据全国全年电视开机率仅30%的数据显示,"看电视"已逐渐脱离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属性。值得关注的是,这30%的观看时长中,有超过半数被数字电视各类客户端中的影视内容占据,真正通过传统电视频道观看的受众比例微乎其微。在县级电视台的观众分流现象中,这一数据更是接近于零。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县级电视台都处于这样的发展境地,如浙江湖州安吉县的县融媒体中心,在2023年便实现了6.67亿元的营收佳绩。
若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其背景因素显而易见。根据2022年安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县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2.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09.69亿元。经济繁荣、居民富裕、视野开阔的态势,使安吉县融媒体中心的营收水平具有独特性。在全国范围内,多数县(市)的财政收入仍难以企及,因此该县媒体融合的成果难以直接复制。同时,区位优势的缺失以及"内容"的投入程度均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已深刻改变传播格局。尽管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县级还是更高层级的电视台,内容始终是转型的核心要素。当前,这些电视台普遍面临观众流失问题,节目内容缺乏吸引力已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受限于资源匮乏与地理环境劣势,加之节目编排同质化严重,形成了"内容低效-观众流失-收入下滑-广告依赖"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台网发展陷入困境。
县级电视台因缺乏对广告内容的筛选能力,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广告充斥节目内容,不仅埋下安全隐患,更引发公众反感。部分地区出现"卖药广告循环播放"的异常现象,使电视台沦为广告倾销平台。而当地群众期待的新闻内容往往流于空泛,由于县区地域狭小、信息传播高度透明,民众对本地事务的知晓度极高,难以形成新闻价值。这种"假、大、空"的节目形态加剧了观众的疏离感。值得关注的是,全国现有2099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截至2023年数据),按每家平均58名在编人员计算,行业总从业者达121,742人,庞大的人力成本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
令人惋惜的是,昔日朝夕相处的邻里乡亲,如今却纷纷沦为低头看手机的群体——网络世界无所不有,又何必在意你的存在?
我国智能移动端设备数量约为12.8亿台,相当于拥有12.8亿部智能手机用户,这表明国内绝大多数人群已成为新媒体用户。根据最新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半年内新增1992万网民,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
截至最新数据,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24亿,占整体网民比例的96.3%。这一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内地互联网用户能够突破空间与地域限制,实时获取各类信息并实现跨区域传播。在全民互动与信息共享成为网络发展常态的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即时互动获取所需资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衰退进程,除少数老年群体仍以看电视为主要娱乐方式外,多数用户已转化为移动自媒体的忠实受众,致使电视观看率持续下降。作为传统媒介的代表,县级电视台与电视台同样面临转型压力,而广播媒体及报刊杂志行业亦在二十年的互联网冲击下遭遇显著受众流失。目前,这些传统媒体纷纷转向网络平台寻求生存空间,如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通过商业化运营广播节目,电子书等衍生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在省级电视台已需同步整合网络资源以服务十亿级手机用户的情况下,县级电视台的生存现状显得更加堪忧。
地方媒体在内容制作与审核过程中,若始终维持保守的策略,虽能确保零失误,却也难以吸引观众持续关注。程式化的节目创意与将‘电视’仅视为单一传播渠道的思维模式,正加速着传统媒体在新时代的边缘化。过去受限于信息流通不畅与精神生活匮乏的环境,电视仍能依靠其独特优势‘锁定’受众,而这一时代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彻底终结。如今,传统媒介所依赖的观众基础正因固守旧有模式而逐渐流失。相较之下,部分省级电视台凭借相对充足的人才储备与资金支持,仍具备应对行业寒冬的能力;而多数地方台则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通过创新节目内容提升自身生存价值,已成为具备危机意识的电视从业者主动探索的新命题。
近日,上海东方卫视正式宣布计划自10月14日起,每天黄金时段独家呈现全国首档日播微短剧专题栏目“品质东方·微剧场”。该栏目首批将展播《金猪玉叶》(第一、二季)、《师傅》《赵小姐的日记》《执笔》等共计12部精心打造的短剧作品。此举标志着此前仅限网络平台播放的多部微短剧正式进入电视大屏时代。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视行业从业者的困境:通过将网络热门文化内容引入电视平台,被视为提振市场的一种策略。然而,当省级电视台已尝试此类改革时,县级电视台又将如何应对生存挑战?据最新报道,中国目前已有近700家县级电视台停播或关闭,另有超过2000家处于濒临倒闭的风险边缘。
美国拥有超3亿人口,2023年电视机销量突破4000万台,而中国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同期销量仅为3656万台,同比2022年下降8.4%。随着观众群体的转变,看电视的人数持续减少,电视开机率和收视时长均出现下滑趋势。从省级到县级,电视台的运营环境正面临严峻考验。不少观点认为,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使得"开机率低"与"用户开机意愿下降"现象并存,这正是制约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特别关注。
对于许多老年观众而言,开启电视机的过程犹如一项复杂的技术操作。繁杂的遥控器、机顶盒的配置以及操作流程的不畅,让原本就面临使用障碍的群体更加困扰。即便成功开屏,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插入和节目频繁被打断的现象,电视画面时常弹出"专属定制内容需付费VIP"的提示,这种无形的付费门槛更让老龄群体望而却步,最终选择关闭设备。更值得深思的是,传统电视台长期存在的节目同质化问题,使内容缺乏创新活力。在当下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曾承载着提升全民审美期待的媒介形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值得注意的是,广告商作为文化媒介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投放策略往往遵循"用户覆盖面越大越优先"的原则。对于濒临式微的电视行业等传统媒介而言,除了亟需引入新元素以激活市场外,更关键的是要打造符合观众需求的优质内容,同时突破"程序性障碍",重构用户体验路径。
当微短剧等新兴文化形式渗透至传统电视节目领域,或许能够激发观众对电视开机界面的探索兴趣。然而,电视节目应有的形态与吸引力构建路径仍需厘清,这不仅关乎省级卫视等主流平台的转型方向,更成为县级电视台等基层媒体亟待破解的生存命题。在"四级联办"政策框架下,县级电视台承载着"传递本地资讯、连接城乡信息"的核心职能,但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种扎根社区的传播优势是否正在遭遇消解?
客观而言,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只是信息获取的主导权逐渐转向智能手机。本应承担"见闻通达"使命的县级电视台却发展迟缓,叠加市场环境的多重干扰,使得传统电视的娱乐消费价值持续下降。我们不可忽视,所有文化载体的核心始终是"人"。倘若缺失以人为本的文化积淀与建设,不仅背离了媒体发展的初心,更会导致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影响行业生态。在当前热播的"返乡剧"中,常可见主角以卓越才能带动乡村复兴,这种创作理念或许也应映射到现实层面。要使县级电视台重新实现"乡闻近里,见闻通达",既需要创新思维的突破,更考验改革魄力的担当。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