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歌声》经典重映,今天的观众为何不再把它视为恐怖片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27更新:2025-09-04 02:06:41

作为首届上海影迷节的亮点活动之一,上海黄浦剧场与和平影都联合推出“风云九秩——海派经典修复展”,于5月23日至6月8日期间通过数字修复技术重映八部经典海派影片。重点展映的影片之一为经典恐怖片《夜半歌声》,该片以革命青年、歌剧演员宋丹萍因投身革命运动与追求自由爱情而遭受迫害为主线,讲述其被泼硫酸毁容后,隐居废弃剧院顶楼,借夜半歌声倾诉心声的故事。作为中国早期恐怖片的代表作,该片于1937年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创下连续放映34天、场场座无虚席的票房奇迹,成为影史经典。

我提前半小时抵达影院,恰逢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妇人正与前台工作人员交谈,身旁聚集着几位观众。老人虽步履蹒跚,却神采奕奕,嗓音洪亮,兴致勃勃地讲述该片当年引发的轰动效应,特别提及一段令人不安的传闻——有孩童因观影受惊离世。此次重映消息传来,她执意到场观看法。当被问及童年观影经历时,老人坦言曾因情节惊悚而中途逃出放映厅。此时又有中年男子陪同老人步入大厅,为其安排座位后悄然离去,显然为专程送其观影而来。

《夜半歌声》(1937)的剧照在放映前引发了不少讨论,年轻观众在未观片前便因老一辈的热切推荐而产生好奇。这部被誉为中国早期恐怖片代表作的影片究竟具备何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影片开场便以阴雨连绵的深夜、荒凉寂静的剧院与形貌怪异的看门老者、举止诡异的白衣女子构建出悬疑氛围,当那首"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的唱词在空旷戏院中回荡时,令人不禁感到寒意。然而这种恐怖体验与当代观众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剧情推进,影厅内反而充满笑声。

这种反差现象值得深入探究。从观影心理层面分析,早期观众对影片情节存在一定的心理预期,虽知毁容情节是核心悬念,但对影片整体的恐怖氛围并无深度认知。当毁容设定被揭晓时,观众的震惊感早已被预先铺垫的悬疑情节冲淡。而当代观众则因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对影片的恐怖元素已形成理性认知,在观影时更倾向于以轻松心态接受。

时代背景对影片效果产生深远影响。正如学者李馥名所指出的,该片并非中国最早出现的恐怖类型作品,而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前的特殊历史时期,通过融入左翼革命元素成功引发社会共鸣。当第二男主角孙小欧吟唱"我是一个大丈夫,我情愿做黄河里的鱼,不愿做亡国奴"时,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相联系的表达,使观众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对比当下观众的观影体验可见,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电影带来的恐惧感已不同于那个战火将至的特殊时期。现代观众走进影院更多是出于对经典影片的好奇、对历史的追溯或是纯粹的娱乐需求,这种心理状态与1937年观众在民族危亡关头的集体情绪存在本质区别。

尽管《夜半歌声》被称作中国首部恐怖片,其整体基调弥漫着浓厚的悲情色彩。主角宋丹萍历经毒打、毁容,最终选择投江,其他角色亦遭遇各具悲剧性的命运,令人心生感慨。然而,在当代观众的视角下,影片中某些情节却呈现出令人发笑的特质。这种反差源于早期电影尚未彻底摆脱舞台表演的模式,演员动作充满戏剧化张力,如开篇看门老头带领众人进入废弃戏院时,那举步维艰的步态恰似舞台走位;台词则带着明显的腔调,仿佛在剧场中进行宣言,例如结尾孙小欧对李晓霞(宋丹萍的恋人)的激情独白:"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奋斗,打破这黑暗的势力,为大众争取自由!"——这些表现手法在当代电影中已然式微,与现代审美形成鲜明对比,产生类似喜剧的反差效果,从而削弱了部分恐怖氛围。

《夜半歌声》之所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恐怖片之一,其恐怖氛围的构建呈现出多重叠加效应。不仅依托于镜头语言、光影效果、场景设计和人物塑造等技术维度,更与观众心理状态及时代背景形成互动,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恐怖体验。

该片历经多次翻版与改编,在恐怖元素的深度拓展上相对保守,主要侧重于情感线的丰富与重构。其中,革命主题经历了显著演变,尤以1995年张国荣主演的版本最具代表性。高竞闻指出,该版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中戏架构,使"爱情"主题全面取代原作中"热血"的革命宣传,这一转变获得广泛市场认可。此版本对情感共鸣、艺术审美、情感价值及爱情话语的重视程度,已超越政治革命的表达诉求,逐渐形成以偶像叙事替代英雄叙事的审美转向,使艺术呈现凌驾于说教功能之上[3]。

在年轻一代影迷心中,《夜半歌声》(1995)已从最初以灵异悬疑为核心的恐怖类型,逐渐被重新诠释为具有浪漫色彩的爱情叙事。张国荣与吴倩莲的主演阵容使其成为经典记忆载体,而原版电影的艺术价值则在时代更迭中被淡化。进入21世纪后,这部作品通过文化衍生实现了跨媒介重生,成为上海城市文旅的重要IP。2024年,大光明电影院顶楼露台推出的"夜半MIDNITE"光影艺术餐厅,其命名灵感来源于大光明文化集团打造的原创音乐剧《夜半歌声》。餐厅不仅将经典IP视觉化呈现,更创新性地设计了"玫瑰花光影从餐盘下缓缓生长"的沉浸式用餐体验,将文艺元素与餐饮服务深度融合。

这种文化重构的特征同样体现在密室逃脱游戏领域,"夜半歌声"主题密室以温婉凄美的爱情故事为叙事主线,打破了传统恐怖题材的框架。观影与休闲娱乐活动本是年轻人的专属场域,但"夜半歌声"的跨代际吸引力却催生了独特的超龄观众群体,这引发人们对观影体验中代际差异的思考。研究显示,影视作品唤醒的情感记忆既包含个体差异,更承载着时代印记。2024年首届上海影迷节以"电影之城 主角是你"为主题,通过沉浸式互动设计让影迷深度参与。影迷节期间特别安排的"夜半歌声"观影后的咖啡派对活动,成为不同年龄层观众交流感受、感知时代文化变迁的社交空间。

在文化传承维度上,这种跨代际的文化互动有效激活了城市记忆。当老一辈观众与年轻群体在光影艺术餐厅或密室逃脱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时,城市文化便在互动中获得新生。据研究显示,1995年版《夜半歌声》的营销策略极具创新性,通过悬挂巨型恐怖广告、制造"吓死儿童"的都市传说等手段制造话题。这种策略在当时极具争议性,却意外地在报纸上形成持续的传播效应,特别是以黑体字强调的"请勿携带儿童观赏"提示,成为城市文化记忆中的独特符号。

学术界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持续展开。李馥名在《中外文学》2023年第52卷第1期发表的《革命性的恐怖:〈夜半歌声〉左翼化叙事与声音运用》一文,从左翼文化视角解析该片的叙事结构。而高竞闻在《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3期撰写的《后革命的魅影与永恒的革命幽灵——对读电影〈夜半歌声〉的1937年版与1995年版》,系统探讨了不同时代版本作品的文化意涵与传播机制。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