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周雨彤接连口碑翻车,明星应该如何正确地上综艺?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79更新:2025-09-04 02:27:34

近期,周雨彤因参与《花儿与少年第六季》引发舆论争议,随后马伊琍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中的表现同样备受讨论。若追溯更早的案例,李庚希、王鹤润、张颂文等明星也因综艺中的言行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批评。明星在综艺中出现失误已非罕见现象,但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对明星的监督日益严格,导致翻车事件的风险显著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花学”现象正在重新发酵。在最新一期节目中,侯明昊母亲提出代购需求,周雨彤随即回应该产品由金晨代言,并表示“让金晨给你妈送”。尽管金晨立刻附和“管够”,但这一言论仍引发激烈争论。许多观众认为周雨彤的做法涉嫌“慷他人之慨”,将他人资源转嫁他人,折射出当下综艺节目中明星言行与公众期待之间的错位。

周雨彤因在镜头前质疑金晨用药一事引发广泛争议,而花学家对她的批评更进一步,认为其行为涉及多项不当之处,包括但不限于:将旅行综艺节目异化为恋爱综艺、车内的喧闹表现、团队协作中的过度依赖、拍摄过程中无意碰撞刘烨以及擅自拆开金晨的礼物。这些言论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金晨虽通过社交媒体澄清与周雨彤关系密切,但“花学”现象仍持续升温。在加入《花少6》之前,周雨彤以自然松弛、真性情的形象获得广泛好感,被称为“周姐”。然而节目播出后,网友根据其言行分析认为,周雨彤展现出疑似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特质。她曾表示偏爱有缺陷的人群,并曾评论:“如果一个东西播出来,人人都喜欢就太无聊了,人人都爱你多可怕。”如今看来,这一番话似乎印证了她的观点。

24小时不间断跟拍、近乎无死角的综艺节目,本质上是明星形象崩塌的高危地带。与拥有明确剧本和角色设定的影视剧不同,真人秀要求参与者以真实状态呈现自我。即便明星试图在镜头前控制表达,但持续性的记录方式使得个体难以始终保持表演状态。当某些本能反应与大众普遍认知产生偏差时,极易引发舆论审判。此前诸多案例印证了这一点——周雨彤因"自我表达"被质疑,张颂文因"表现欲"遭批评,这些争议背后折射出观众对真人秀本质的认知错位。值得探讨的是,这种现象是否源于节目形态本身?当观众依据自身经验对零散片段进行叙事重构时,实际上是在将媒体素材转化为个人化的"真实"认知。正如部分观众会为导游工作压力共情王安宇,却对明星砍价行为产生质疑,这种差异化的解读恰恰说明了真人秀的特殊性。即便像金晨吃药这样的事件,在亲密关系中可能是轻松的玩笑,但在缺乏私人联系的观众视角下,却可能被视为失态行为。这种认知的不对等,实质上揭示了综艺节目作为媒体文本的多重解读可能。

在全民皆可发声的自媒体时代,公众对内容的诠释权愈发凸显。观众对素材的解读已形成独特的审美和评判标准,导致明星在脱口秀舞台频频遭遇'翻车'危机。若想突破这种舆论困境,除了减少综艺曝光度和提升个人魅力,似乎别无他法。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喜剧之王单口季》中马伊琍的表现引发热议,她的点评方式被指缺乏对脱口秀本质的理解。当翟佳宁讲述甜品命名趣事时,马伊琍追问'你是不是很恨那个点心';南瓜分享外卖经历,马伊琍却执着于探讨职业选择问题。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面对小鹿关于整容的段子,马伊琍强调'不要容貌焦虑';而唐香玉谈及催婚话题时,马伊琍建议应着重呈现突破困境的过程。这种看似善意的引导,反而让马伊琍沦为'高高在上的外行指导内行'的典型案例。

与连续性真人秀节目相似,语言类综艺节目同样是明星失误的高风险领域。从前几年脱口秀嘉宾频遭舆论质疑的现象来看,其核心原因在于拍灯环节的评分结果直接影响选手的晋级命运,这本质上是赛制设计带来的挑战。即便今年赛制作出调整,嘉宾投票权重有所降低,但脱口秀演员的岗位依旧面临高压。观众对语言类综艺嘉宾的核心期待在于其观点表达能力,鲁豫便是一个典型范例——她通过节目中的专业点评展现出对选题的深入研究,或许本身便是脱口秀爱好者,更习惯性收听相关演员的播客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观点输出需把握分寸,既要保持思考深度,又要避免冒犯性言辞,更应契合当下社会情绪。马伊琍的案例则体现出这一规律:她虽积极尝试观点输出,但未能精准把握观众期待的核心落点。

若无法精准传递观点,选择与观众共鸣的笑点同样可行,例如张雨绮的应对策略。当笑点难以与观众同步时,往往会被视为缺乏共情能力或未能理解普通人生活的表现,此前周迅因未能融入综艺氛围而遭遇的负面评价便是典型案例。相较而言,“笑就完事了”是一种更安全的综艺参与方式,毕竟观点输出本身便伴随较高风险。03 赛博审判下,明星如何正确参与综艺?理想状态应实现“人设统一”,即影视形象与综艺表现保持一致。沈騰和贾玲作为喜剧演员,其在《王牌对王牌》中的表现既契合专业身份,又通过照顾嘉宾、掌控节奏等互动方式强化了喜剧人设,从而提升国民度与观众好感。次优选择则是参与契合自身特质的综艺类型,如尔冬升、张颂文选择演技类节目体现专业深耕,而周一围虽曾因“PUA朱丹”标签引发争议,但在夫妻旅行综艺中却实现口碑回升。

在当代娱乐圈,明星参与综艺的策略需谨慎权衡。过度曝光于综艺节目可能引发人品争议,尤其对演员而言,这种风险更为显著——长期的综艺参与易导致私人形象固化,进而影响其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塑造。以黄磊为例,七季《向往的生活》使他在影视作品中常被贴上"生活化"标签,形成难以突破的形象定式。然而,这并非简单通过减少综艺参与即可解决的复杂议题。在赛博审判时代,任何形式的综艺曝光都可能带来舆论风险。更关键的是,明星的综艺节目形象本质上是受众解读的产物,随着社会观念的演变,这种解读不断变化,综艺形象也随之动态调整。七年间,《向往的生活》播出初期,黄磊被评价为"被演艺事业耽误的厨子",而今却成为赛博世界中的NPD(网络人格判斷)代表,何炅则被冠以"异食癖患者"的标签,这些转变恰恰印证了综艺形象的流动性与时代性。

复杂议题背后往往蕴藏着更深层的现实意义。赛博审判往往呈现短暂而剧烈的特征,综艺节目中的个人形象难题,往往可通过降低曝光度实现止损。今日在综艺节目中遭受争议,明日或可通过影视作品实现形象重塑;昨日在互联网上获得赞誉,今日亦可能在综艺舞台遭遇反噬。公众认知中塑造的形象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流动性使得赛博翻案与清算、造神与灭神,实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