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80年的方言老电影,为何仍能飞快售罄?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56更新:2025-09-04 03:29:01

六月的上海,电影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如约而至,400余部影片参展,引发了众多影迷的热情追捧。影迷们或沉醉于经典海外电影,或聚焦于电影节期间呈现的本土文化魅力。今年,一部方言版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方言4K修复版)尤其受到关注。6月14日晚,金爵盛典暨红毯仪式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举行,该片作为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授权、上海市教育基金会“郑君里电影公益(专项)基金”资助的影片,成功入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盛典展映”单元。现场,电影艺术总监兼总导演乔榛及其夫人唐国妹、总监制刘风、导演郑大里、配音演员周野芒与张芝华,以及方言指导钱程一同现身红毯。早在6月5日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开票之际,该方言4K修复版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上最快售罄榜第11位。这部诞生于1947年的经典之作,历经近80年仍熠熠生辉。在4K修复技术的加持下,黑白影像焕发新生,重新赢得当代观众的青睐。

上海电影译制厂“经典焕新”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方言4K修复版,近日在上海正式推出。这一系列此前已成功呈现《大李小李和老李》(2018年)与《乌鸦与麻雀》(2024年)的沪语配音版本,引发了沪上观众的热烈反响。乔榛作为该修复版总导演和艺术总监,透露选择这部影片的核心原因在于其鲜明的“海派”特质,既呈现了上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各阶层人物群像,又深刻折射了城市的人文历史印记。1947年首映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被公认为中国影坛的史诗级作品,由蔡楚生和郑君里共同编剧并执导,该片巧妙融合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与电影表达,将抗战前后近十年的社会变迁浓缩于一个家庭的命运起伏,构建出极具感染力的叙事框架。

《一江春水向东流》修复版海报引发广泛关注。在乔榛看来,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塑造"灵魂"。该片通过主人公张忠良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艰苦斗争与正义呐喊。电影开篇与中段巧妙运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戏曲唱段作为转场,以"离愁"情绪贯穿全片,成就其长达三小时的叙事张力。

2025年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亦是抗战胜利80周年。上译厂厂长刘风在《新民周刊》采访中表示,将《一江春水向东流》列为"经典焕新"第三部作品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该系列工程自启动以来始终秉持"向大师致敬"的宗旨,其中2018年的《大李小李和老李》沪语版致敬谢晋导演,而系列二部《乌鸦与麻雀》及本片均出自郑君里之手。

此次方言修复版特邀郑君里导演之子郑大里担任总监制,乔榛出任艺术总监与配音总导演,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钱程负责沪语方言指导。延续前两部作品的传统,多位明星参与公益配音,包括江疏影、王传君、邬君梅、韩雪、张芝华分别演绎原版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五大主演。

配音团队涵盖不同年龄与表演领域的艺术家,既有舞台剧出身者,也有影视从业者。为还原1947年时代背景,钱程强调需采用老上海话的语音语调与用词规范,而非当代口语表达。面对表演节奏的挑战,郑大里指出需协调原版演员的抑扬顿挫风格与现代语速的适配性。刘风透露,制作周期自春节后启动,其中配音工作耗时约一个月,而台词本整理特别是沪语版本的筹备尤为费时。

周野芒为该影视作品担任配音工作。

陈龙与章龄之夫妇担纲影片配音工作。在配音当日,刘风回忆,即便演员们对上海话驾轻就熟,面对角色与语言习惯的双重转换,站在话筒前时仍会不自觉地失语。张芝华在参与《乌鸦与麻雀》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次沪语配音后坦言,"配音比自己演戏更耗神","必须完全浸入原作情境,精准还原角色语言,这比表演更考验专业素养"。她特别提到为吴茵配音的经历,坦言首次与吴茵女儿孟树英共同观影时,担心"这声音不像我妈妈"的忐忑,却最终获得对方的高度认可。

此次方言修复版的配音工作不仅考验演员功力,更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刘风透露,项目首次运用AI分轨剥离技术,精准还原老电影原声,而非重新配乐。通过杜比5.1环绕声系统呈现,既保留了"修旧如旧"的原味,又适配现代影院的声效标准。这种技术革新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成功实现了胶片时代单轨声音向现代立体声系统的跨越。

在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需从单一音轨中分离出自然声、音乐、音效等元素,这要求AI算法具备极高的声学识别能力。区别于传统配音的"从头制作",该技术更像在时光隧道中寻找声音的原真性。正如刘风所言,这种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尝试,让经典作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6月12日,上海电影译制厂特别安排"影二代"群体观赏《一江春水向东流》方言4K修复版。在观影现场,资深配音演员乔榛为观众详细解读了配音创作的幕后故事。作为"经典焕新"系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修复项目不仅赋予老电影新的生命力,更为方言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独特载体。乔榛本人出生于上海闵行,他在为"张忠良"这一角色配音时,考虑到人物父亲为乡间农民的背景,特意采用闵行方言演绎,通过细节的精心打磨使作品更贴近生活,实现方言艺术的创新传承。

在刘风看来,电影作为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载体,其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得方言推广成为可能。他认为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对白设计,完整呈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图景,而方言的运用则能让这种文化记忆更加鲜活。针对方言修复的适用性,刘风指出应根据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进行选择,如《乌鸦与麻雀》完全展现上海本土风貌,《一江春水向东流》则通过沪语和川渝方言的交替使用,呈现主角从上海到重庆的生活变迁,其中"龚科长"一角由四川演员何政军以地道川音诠释。

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400余部影片中,上影出品的两部电影跻身"最快售罄榜"前20位。其中《一江春水向东流》方言4K修复版位列第11位,这一成绩令刘风倍感欣慰。他坦言年轻观众对78年前经典影片的追捧印证了电影艺术的永恒魅力,并透露未来计划将"经典焕新"系列打造为专题影展,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