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但愿人长久》导演秦天:希望电影尽可能连接更多的人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68更新:2025-09-04 04:33:28

成都的夏日总浸染着湿热的气息,恰似苏轼词中未尽的叹息,在影像的缝隙中凝结成雾。当导演秦天在电话里追忆这部作品时,窗外梧桐叶影正斑驳地映照在他舒缓的语调间——这位以川西平原特有的温润口音说话的导演,用三小时的胶片长度,将都市化进程里三代女性的命运沉浮,勾勒成一首关于离别与守望的现代诗。

对时间的从容博弈。2023年夏末,第17届西宁FIRST青年影展上,电影《但愿人长久》的片尾字幕升起时,全场观众以持续掌声致敬这部历时三年打造的导演处女作。该片最终摘得年度最佳剧情长片桂冠,却在两年后才登陆内地院线,且从原本199分钟的体量精简至172分钟。这场20分钟的删减,折射出新锐导演在电影工业体系中的探索与妥协。秦天的成长轨迹颇具传奇色彩:从话剧、音乐剧、电视剧到电影拍摄的演员经历,再到广告行业的独立短片创作,其经济学专业背景与多元职业体验,共同构筑了对中国社会的独特观察视角。

导演秦天至今仍清晰记得自己世界观被彻底重塑的时刻,也是这部作品《但愿人长久》创作的起点。谈及这段经历,他提及刚进入大学时,班级里汇聚了5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这种多元构成让他对‘中国地图’有了更为完整的认知。此前,他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而大学期间不同背景的碰撞如同一场思想风暴,瞬间颠覆了他的原有认知。有一时期他感到格外不安,目睹许多同学在生活中展现出朴素的智慧,这种源于自然的生活经验令他们在秦天眼中仿佛散发光芒。他坦言当时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甚至萌生自惭形秽的情绪,这种困惑促使他开始探寻答案——关于他所处的生存环境、社会以及国家的现状。这些同学可能成为他日后拓宽视野的契机,通过他们,他得以重新审视那些平日被忽略的个体,那些在生活潮流中默默前行的‘基层群众’。在他看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到第二个十年,是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时代缩影。无数人秉持‘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奋斗,同时也有大量人群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从乡村迁徙至城市。部分人选择返乡务农,另一部分人则留在城市扎根发展,这个过程中许多人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完成。但更庞大的群体,如同城市肌理中的基石,在城市化进程中承担着最基础的建设与支撑。然而他们往往处于一种介于存在与缺席的微妙状态,其流动更多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被动选择,个体的决定也往往在这种被动中形成。

在张力与圆融的交织中探寻生命的真实,对时代脉动、城市发展与个体生存的细腻观察,最终凝结成一个个细微的故事片段,由秦天精心捕捉并呈现。《但愿人长久》以2015年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特殊历史节点为背景,讲述37岁的夏婵为女儿落户成都四处奔走,12岁的夏小芒在城中村体验初生的叛逆与困惑,而暮年的康桂珍则在旧时光中回味一生的遗憾。三代女性面对"离乡背井"的不同选择,成为折射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微观镜像。"这三代人之间存在深刻的割裂感,"秦天指出,"除了血脉相连的亲人关系,他们在城市生存的异化过程中经历了精神层面的分裂。这种既想分离又难以割舍的矛盾,正是城市生活赋予的特殊张力。"夏婵的坚强外壳下涌动着对母爱的深切渴望,夏小芒的叛逆姿态中暗含对归属的执着追寻,康桂珍的沉默寡言里沉淀着岁月的厚重痕迹。秦天认为,这种复杂的亲情关系不仅是家庭代际冲突的典型隐喻,更是他对城市发展与时代变迁的深刻体察。

该影片并未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人物的生活苦难,而是以平和的视角勾勒出生活的一个切面。在细腻的诗意呈现中,故事如同一幅温润的浮世绘,让观众在感受现实的同时拾得一丝温暖与希望。这正是导演秦天创作的初心所在。他坦言:"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各异,有人激烈抗争,有人沉默隐忍,有人主动慰藉,有人选择逃离。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应对方式,我亦是如此。正如'太阳底下无新事',我无法创造更惊世骇俗的情节。在当下的生活中,我渴望通过电影传递对他人的关怀,这或许就是爱的具象表达。"影片中夏婵反复出现的高空跃下梦境,恰似生活的隐喻——那些纷繁复杂的酸甜苦辣,最终都被晨曦照亮,生活依旧从容前行。秦天表示:"或许电影无法带来撼动人心的力量,或改变什么实质性的现状。但希望观众在走进影院的172分钟里,能暂时停下脚步,唤醒内心深处那些闪光的片段,那些与某个人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或是抚平心底某些顽固的褶皱,轻吐一口气,哪怕只是这样,也足以让人心生暖意。" SPECIAL REPORTOK!独家对话秦天青年导演

《但愿人长久》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成都,这座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城市。谈及对成都的感受,我经历了多重认知的变迁。最初怀揣着逃离的冲动,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离去,反而在生活的转折中意外踏入城市的另一片区域,开启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这种经历让我得以从多重视角观察这座城市的肌理。在工作的间隙,比如抽一支烟的短暂时间,我常能听到不同社区居民用方言交谈。他们独特的语调、节奏和用词习惯,如同城市纹理的细微差异。即便所有人都说着普通话,不同阶层、年龄段和地域背景的人仍会呈现出差异化的表达方式。这种语言背后的社会生态差异,正是我坚持用方言创作电影的核心考量。如今站在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我对成都的情感愈发复杂。这里曾是"天府之国"的代名词,曾经因地理阻隔形成独特的自给自足体系,生活节奏从容不迫。人们骨子里带着从容的自信,这种自信又蕴含着包容与平和。然而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席卷,昔日的"蜀道难"已成为教科书中的历史注脚,便捷的交通网络正在重塑城市的面貌。尽管核心文化仍在延续,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变迁,我对这座城市能否保持原有精神内核充满疑虑。那些看似细微的生活细节,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而我们往往只能感知到最终的表象。

在之前的对话中,我提到“成都像是一位女性”,这一比喻主要源于城市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当一个人能够感知到城市在与自己对话时,它的语调往往呈现出温婉细腻的特质,如同女性特有的关怀与包容。例如,我对北京的感受则偏向于一个处于奋斗阶段的个体,那种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与压力感,让人联想到一位在拼搏中前行的青年。这种城市与人的意象映射,是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

在谈到电影创作时,我特别强调了对城市化进程及人口迁徙议题的呈现方式。面对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现实困境,我倾向于避免过度渲染苦难,而是选择用更温和的叙事方式展现。这种创作理念源于对观众心理的考量——当人们看到自身经历的困境被描述时,更渴望的是被理解与共鸣,而非被强化绝望。因此,我在影片中尝试让观众在感受生活艰辛的同时,也能捕捉到希望与关怀的微光,这种微妙的情感平衡,或许能让人们在172分钟的观影时光中,重新审视生命中那些珍贵的瞬间。

秦天在谈及拍摄经历时透露,从首部长片创作到最终上映,他逐渐领悟到保持业余心态的重要性。他坦言,如今更希望以一种不设明确目标的方式投入创作,让作品能真实传达个人想法与情感,这种纯粹的表达方式是他认为创作中最核心的价值。同时他也观察到,许多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会经历取舍与改变,这些调整往往影响最终呈现效果。因此他特别提醒自己避免陷入经验主义的创作陷阱,认为重复的姿态可能扼杀创新,而持续获取新的经验与体验才是关键。正如李安导演所言"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形态",他始终强调创作应保持新鲜感与多样性。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