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83更新:2025-09-04 04:34:11

从《杀人回忆》《汉江怪物》到斩获奥斯卡的《寄生虫》,韩国影视作品以类型创新与美学表达持续突破,实现了从本土叙事到国际影响力的跨越。这些作品不仅描绘着韩国社会的现实图景,更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触动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近年来,《鱿鱼游戏》《黑暗荣耀》《苦尽柑来》等热门剧集掀起的观剧热潮,再次印证了韩国文化产品具有的跨国传播力。韩国影视为何能产生如此强大的文化辐射力?从1919年首部电影诞生,到21世纪民族电影的崛起,韩国影视工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如何完成从本土表达到全球对话的蜕变?奉俊昊、朴赞郁、金基德等导演在艺术创作与商业运作间构建的平衡之道,以及第四代"四大天王"对当代韩影格局的塑造,构成了这一演变的关键节点。建投书局联合上海三联书店与《书城》杂志在上海举办"韩国故事,从本土崛起到全球传播的秘密"主题分享会,聚焦《韩国电影100年》新书内容。该书作者范小青与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刘海波、作家兼导演秋微共同探讨韩国电影的百年发展脉络,分析其艺术语言体系与产业策略,并结合当前备受关注的创作者如洪常秀、奉俊昊、朴赞郁等,深入解析影像背后的文化逻辑。

韩国电影百年发展脉络揭示:从本土崛起迈向全球影响力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密码?在《韩国电影100年》新书分享会现场,主办方通过影像档案展现了这一进程。值得关注的是,以"尘埃视角"为创作特征的导演群体,成功推出《熔炉》等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杰作。若从日本殖民地时期的韩民族电影萌芽算起,韩国电影创作可划分为五个世代,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时代也相应划分为前-忠武路时期、忠武路时期、后-忠武路时期、新-忠武路时期及江南时代。该书以创作世代与产业时代为双主线,着重剖析李沧东、奉俊昊、朴赞郁、洪常秀等386电影世代代表人物的创作实践,将文化基因传承、数字技术革新与社会思潮变迁等多重维度交织呈现,既系统勾勒了韩国电影的演进图谱,也为当代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观察视角。

在《韩国电影100年》的分享会上,范小青通过自身经历剖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创作路径:洪常秀以极简主义、即兴创作和独立精神探索艺术电影的边缘领域;奉俊昊则展现出工业化制作流程与全球化视野的完美结合,其作品既具备类型片的娱乐性,又蕴含深刻的社会议题,成功游刃有余地攀登商业电影高峰。疫情三年间,全球电影产业陷入低迷,洪常秀却逆势完成三部影片的拍摄,并包揽2020年《电影手册》全球十佳榜单中的两部作品;与此同时,奉俊昊持续彰显韩国电影工业的标杆特质——从Netflix合作项目《玉子》到现象级作品《寄生虫》,他始终保持着对拍摄周期的精准把控,展现出对预算、剧本与场景的严苛管理能力。这种专业精神的实践,使韩国电影人正尝试以更成熟的姿态弥合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界限。当谈及中国电影现状时,在场嘉宾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行业普遍存在的明星片酬过高等结构性问题,以及制作体系中浮夸作风与效率缺失的矛盾。

《寄生虫》(2019)的剧照引发了范小青对导演群体的深刻思考。她指出"聪明人追求个人生活改善,精英则致力于改变生存环境",认为第四代导演群体以电影为媒介推动社会变革,却始终扎根于市井生活而非脱离现实。这种独特的"尘埃视角"催生了《熔炉》《辩护人》等具有现实冲击力的影片。在女性创作者领域,秋微直言对朴赞郁的偏爱:"其镜头下的女性既保持美学特质,又蕴含独立思考,突破了传统叙事中‘疯婆子’或‘二傻子’的刻板印象。"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系列中,女性角色超越了情节工具的定位,成为复仇行动的主导者、情感脉络的承载者以及具有主体性的叙事核心。谈及《小姐》时,秋微特别强调:"虽然影片对同性情欲的表达引发多重解读,但若能更纯粹展现女性间的精神共鸣,或许能赋予作品更深层的力量。"

《苦尽柑来》(2025)剧照。范小青以学者视角深入剖析韩国电影工业的结构性变迁,指出在美术指导、剧本策划、制片统筹等核心岗位中,女性从业者逐步占据重要席位。她强调,女性创作者已突破传统定位,成为主导叙事建构、参与审美决策及市场研判的核心力量。

范小青提及贝克戴尔定律——由美国女漫画家贝克戴尔提出的电影性别评估标准,要求作品中至少出现两位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且她们之间需有超过三句非男性中心话题的对话。值得注意的是,朴赞郁作为韩国首位践行该定律的男性导演,其作品《分手的决心》不仅符合这一标准,更斩获韩国「贝克戴尔选择奖」。

在范小青看来,朴赞郁的独特价值在于:即便以B级片题材为创作土壤,仍始终维护女性角色的人格尊严与叙事深度。这种对性别平等的坚持,使他的作品在类型片框架中呈现出超越常规的文学性与思想性。

在探讨韩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时,嘉宾们共同提及了"中韩文化交流"这一核心议题。21世纪初,中国电影学界与韩国电影的互动曾达到高潮,形成了亚洲影像圈中极具活力的文化交流通道。刘海波回忆称:"2000年前后我们开始频繁接触韩国电影,从高等院校的VCD放映到釜山电影节的学术研讨,再到后续的实质性合作项目,韩国电影给中国创作者带来了强烈冲击。"韩国电影人以相似的东亚面孔呈现的叙事,既展现了成熟的工业化水准,又蕴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2010年前后中韩双方曾就电影合作达成重要协议,并在上海大学周边建立了"中韩电影产业园",但该项目后因故中断。尽管如此,多位嘉宾仍认为韩国电影在工业流程、剧本创作、职业道德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电影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