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见,能在电影院看这种片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88更新:2025-09-02 00:26:21

即便不喜恐怖片,许多人也知晓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传说:一群年轻人在灾难中幸存,却仍难逃死亡的追击,死神悄然潜伏于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空间,以连环陷阱收割生命。这正是《死神来了》系列的核心魅力。2000年首部作品上映便掀起死亡惊悚浪潮,历经25年仍保持着独特风格。该系列在全球恐怖类型中独树一帜,不依赖鬼怪、凶手或具象反派,亦不以血腥场面博取眼球,而是通过命运齿轮与多米诺骨牌效应构建恐怖氛围。影片将死亡塑造成具有自主意识与缜密计划的神秘力量,其设定与中国传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观形成跨文化的共鸣。精巧的死亡设计与深刻的哲学思辨,使该系列成为一部持续25年的"死亡哲学史诗"。2011年第五部完结后,时隔14年,那个曾引发集体心理阴影的死神,竟携第六部强势回归。更令人惊喜的是,《死神来了:血脉诅咒》作为系列25周年纪念作,意外登陆中国内地院线,实现了该系列首次在大陆的影院放映。

电影《死神来了:血脉诅咒》(以下简称《死神来了6》)的剧照由豆瓣提供。作为融合"眼球恐惧"与"心理恐惧"的恐怖电影代表作,该片在登陆中国内地市场前已于5月16日在北美上映。由于系列第四、第五部曾因创意不足引发影迷争议,导致观众对第六部抱有"炒冷饭"的担忧。然而该片意外成为2023年上半年恐怖片票房冠军,以2.73亿美元的成绩刷新系列纪录,同时在烂番茄观众评分和MTC评分上也创下系列新高。

影片延续系列一贯的"死神追杀"模式,但通过"血脉诅咒"这一创新设定,将个体命运的挣扎延伸至家族代际的宿命纠葛。主人公史蒂芬妮因频繁遭遇噩梦而返乡,试图寻找能终结诅咒的外婆艾莉丝,以拯救整个家族逃离不可避免的灾难。在她身边,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暗藏致命危机:玻璃杯、除草机、烧烤炉等日常物品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成为死亡的导火线。

作为《死神来了》系列的延续,《死神来了6》不仅唤起观众的怀旧情怀,更成为恐怖类型片发展史的重要节点。导演马凯作为系列忠实粉丝,回忆起初看第一部时还是中学生的经历,那些震撼的事故场面和独特的死亡方式仍印象深刻。该系列自2000年第一部以2300万美元投资斩获1.12亿美元票房后,便奠定了其在惊悚恐怖领域的标杆地位,其成功在于开创性地将实体威胁转化为无形的死亡秩序,对"命运不可违抗"的命题作出深刻诠释。

电影《死神来了:血脉诅咒》的剧照引发了关于恐怖电影本质的探讨。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左衡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恐怖电影是人类内心恐惧与焦虑的具象化表达。该片作为首批采用"程序设定式杀戮"机制构建恐惧氛围的代表作,揭示了21世纪初社会情绪的深层转变——当乐观主义与享乐消费主义盛行时,人类对死亡的焦虑从具象的实体威胁转向抽象的宿命论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死神来了1》最初是美国电视剧《X档案》的待售剧本,创作灵感源自编剧杰弗里·雷迪克目睹的社会新闻:一名女孩因母亲的预感放弃乘坐即将失事的航班。这一"灾难预知"概念经黄毅瑜和格伦·摩根的补充完善,最终在三人共同创作下演变为独立电影。系列影片虽经历主创更迭,但始终沿袭了首部的核心设定——主人公通过预知死亡展开恐怖叙事,在意识到死亡预兆后,现实中的悲剧终将发生。

在《死神来了》系列中,故事的高潮通常聚焦于主人公发现"死神"的存在并试图逃脱其追捕。传统好莱坞恐怖片遵循幸存者定律,而该系列大胆突破这一框架,即便角色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最终仍难逃命运的安排。这种"不存在却无处不在"的死神意象,使观众的恐惧感无法通过最终幸存者获得缓解。从创作角度看,该系列可被视为当代美国影坛融合"视觉恐惧"与"心理恐惧"的恐怖电影范本。在讨论电影心理机制时,马凯的童年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曾在深夜因噩梦惊醒,母亲认为他精神异常。实际上,恐怖片带来的心理刺激与安全体验的矛盾,正是其作为独立类型片得以广泛传播的核心价值——在黑暗封闭的观影环境中,观众既感受死亡威胁的压迫,又确信自身安全的存在,这种双重体验构成了恐怖电影独特的审美价值。

电影《死神来了:血脉诅咒》的海报引发观众对恐怖类型片的讨论。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罗津提出的“良性自虐”理论指出:当人们意识到某些令人不适的情境实则无害时,反而会获得心理满足感。罗津认为恐怖片正是这种心理机制的体现,由于人类大脑难以完全区分现实与虚构,观影时会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促使肾上腺素、内啡肽及多巴胺分泌增加。左衡将恐怖片类比为生活的解压阀,认为这类具有刺激性的娱乐产品在健康文化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就像各国饮食中总会出现一些独特食材,恐怖片也满足了人类对未知与禁忌的探索需求。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释放压力与恐惧,也能直面人性中的阴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丽·哈德丽指出,恐怖片为人们提供了探索内心禁忌想法的窗口。这也解释了为何恐怖片尤其吸引年轻人,无论国内外,其受众群体都偏年轻化。青春的荷尔蒙促使他们追求刺激,而校园生活中的未知与不确定,恰好与恐怖片的主题产生共鸣。左衡回忆称,中学或大学时期的宿舍文化中,熄灯后讲述鬼故事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随着《死神来了6》定档,影院经理戴茜在朋友圈感叹恐怖惊悚题材的市场潜力。她指出国内该类型片一直处于蓝海状态,只要作品质量过硬,票房表现往往不俗。2024年三部票房黑马全部为恐怖惊悚类型,包括《异形:夺命舰》《周处除三害》《鸳鸯楼:惊魂》。全球市场中,恐怖片更是以小博大的典范,如1999年以6万美元成本拍摄的《女巫布莱尔》,最终斩获2.48亿美元票房。该片以手持DV拍摄方式呈现,画质模糊且拍摄周期仅8天,却因讲述学生探索女巫传说遭遇真实鬼魂的故事引发轰动。

此类伪纪录片式拍摄手法自此流行,如《科洛弗档案》《死亡录像》《灵动:鬼影实录》等低成本佳作。其中《灵动:鬼影实录》凭借1.1万美元成本获得1.97亿美元全球票房,成为恐怖片领域最赚钱的作品之一。该片讲述了情侣搬迁新居后遭遇诡异事件,用家庭DV记录夜间异常现象的故事,最终以“真实感”引发观众共鸣。这些案例说明,恐怖片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承担着警示作用,如《魔女嘉莉》揭露校园霸凌,《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直面青少年犯罪,《死神来了》强调生命脆弱性。

《鸳鸯楼:惊魂》的首映式在国内引发热议,这部作品标志着伪纪录片式恐怖片正式进入主流视野。2016年,一部仅有7万元制作成本的《中邪》在FIRST青年电影展成为现象级作品,凭借对本土民俗的深度挖掘,导演马凯终于实现电影创作突破。影片取景于同学老家的深山养鸡场,仅用11人的非专业团队完成了关于算命与"还人"仪式的诡异叙事。荒凉的破败建筑、深夜孤寂的厕所场景、充满张力的民俗仪式……马凯成功将伪纪录片风格本土化,构建出独特的中式恐怖美学。

对于缺乏融资经验的年轻导演而言,马凯认为恐怖片是最具包容性的类型。低成本制作带来的粗粝质感往往能被恐怖类型接受,不同于爱情与剧情片对画面质感的苛求。他指出,伪纪录片形式通过现实冲击力、氛围营造和叙事节奏的精准控制,能产生超出成本预期的艺术效果。这种创作方式既保证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强化了观众的沉浸感,使恐怖元素产生更强的心理震撼。

影片对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去年11月在冷门档期上映的《鸳鸯楼:惊魂》实现1.3亿票房,成为国产惊悚片票房榜季军。这一成绩打破了国产恐怖片票房破亿的七年空白,前两名分别为2014年《京城81号》和2017年《京城81号2》。虽然80年代的《黑楼孤魂》曾引发观影热潮,但当时缺乏系统的票房数据记录。

随着《鸳鸯楼:惊魂》突破6000万票房,行业对小成本恐怖片的态度发生转变。戴茜所在的影院经理微信群曾讨论"恐怖片赛道已开启",她评价该片"每一分钱都精准投入,布景简洁但氛围营造出色"。影片凭借中式恐怖概念、演员性价比以及契合当下的题材选择,在冷门档期实现商业突破,为后续创作树立了标杆。

市场反响促使更多影视公司关注小成本项目。据马凯透露,目前行业资金更倾向于支持大导演作品与小成本创作,其中恐怖惊悚类项目尤为突出。他最近 months 接到多家机构的邀约,均是小成本恐怖片开发。马凯认为,中式惊悚题材资源丰富,《聊斋志异》中蕴含大量创作素材,各地民间传说更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随着《死神来了6》等作品的推出,观众或可对中式恐怖片持有更高期待。据悉,马凯新作《哀牢山迷境》已杀青,而承载其多年创作理想的《中邪》仍在等待上映。(戴茜为化名)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