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剧”到豆瓣4.8分,它到底怎么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21更新:2025-09-04 06:37:09

《爱,死亡和机器人》(以下简称《爱死机》)第四季收到了自系列开播以来最为负面的评价,距离上一季播出已间隔三年的这部新作,在观众高涨的期待中却显得尤为平淡。然而,即便如此,该系列依然被广泛视为当代最具突破性的科幻创意源泉,尤其对于主创团队大卫·芬奇和蒂姆·米勒而言,其艺术价值与创新精神始终保持着独特魅力。

2008年左右,蒂姆·米勒构思了对1981年动画《宇宙奇趣录》的重新拍摄计划,这一创意也激发了大卫·芬奇的兴趣,促使两人展开合作。原作故事源自同名漫画杂志,通过一颗神秘的绿色怪球在宇宙中引发的混乱事件,串联起多个风格迥异的短篇故事。影片凭借多样化的叙事风格、高成本制作、充满奇幻与冒险的外星探险、以金属与摇滚音乐为特色的视听设计,以及更重要的是它对当时青少年群体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成为一代年轻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印记。彼时年仅十六七岁的蒂姆·米勒,正是这部作品的忠实观众之一。

蒂姆·米勒与编剧芬奇共同构思的《宇宙奇趣录》翻拍项目最初遭遇困境,未能获得影视公司的投资支持。然而,在米勒凭借《死侍》系列电影获得广泛关注后,网飞公司最终认可该创意并将其转变为动画剧集。在保留原有16个经典改编故事的基础上,米勒新增2个原创剧本,于2019年集结推出《爱,死亡和机器人》这部集合多种风格的动画作品。

第一季《桑妮的优势》作为对经典作品的致敬,《爱死机》的创作显然深受《宇宙奇趣录》的影响,甚至在后者中还能发现《爱死机》标志性元素中的三个“X”符号。在80年代,《宇宙奇趣录》将年轻一代的想象力与释放欲望转化为对性、暴力、毒品及战争的探讨。从赛博朋克风格的纽约出租车司机到专横跋扈的飞船舰长,从与机器人建立“跨物种关系”的女秘书到为灭绝文明复仇的女武士,这些角色塑造和叙事架构为四十年后《爱死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蓝本。可以说,从“性、恐惧和外星人”到如今的《爱,死亡和机器人》,唯一显著变化的或许只是技术革新与新兴故事的融入。

将《宇宙奇趣录》的评价视为唯一决定因素或许有待商榷,因为《爱死机》的爆红更多受益于流媒体平台的爆发式增长与全球短视频消费习惯的兴起。这种创作模式并非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时代变迁赋予了原本难以获得投资的实验性内容全新可能性。《爱死机》通过三个核心命题串联多元故事,各制作团队在保持主题框架下拥有充分的创作自主权,这种机制既激发了初始的创作活力,也导致后续剧集在持续产出中逐渐出现同质化倾向和创意衰减问题。

第四季《另一个巨物》的诞生或许超出了蒂姆·米勒与大卫·芬奇的最初预期。这个系列能够延续至第四季,即便面对褒贬不一的评价,其创作生命力仍然可见。随着观众对新一季热情的消退,米勒曾为《爱死机》规划的众多故事改编方案,可能已接近完成。回望《爱死机》的四季历程,2019年首季虽处于市场黄金时代末期,却在众多热门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可忽视的亮点。该季引发的观看热潮与广泛讨论不仅印证了故事本身的张力,更向世人展现了动画与科幻类型在突破常规接受度方面的无限可能。

第一季《齐马蓝》《爱死机》在当年成为展示当代动画制作人摆脱商业压力后创作潜力的典范。而第二季于2021年推出时,受大环境影响,其作品数量与质量均出现明显下滑,不仅内容呈现重复性特征,系列内部亦存在主题趋同的现象。

《冰与火之歌》第二季《溺水的巨人》因口碑急剧下滑迫使导演大卫·芬奇亲自参与拍摄以挽回局面。次年开播的第三季在制作层面呈现出更鲜明的风格化表达,无论是前作《糟糕之旅》的实验性尝试,还是同期现象级作品《吉巴罗》的影响力,都未能动摇芬奇对剧集核心主题的坚持,但风格的强化成功扭转了观众评价。

随着第四季的到来,无论是《爱死机》的创作团队,还是等待三年的观众,或许早已调整了对这一系列的期待:第一季的辉煌成就恐难以重现,但在此后的作品中,仍有望在大数据驱动的批量制作模式下,发现一两部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新一季的创评分创下历史新低。即便试图寻找亮点,也难以发现真正值得称赞之处——就连大卫·芬奇亲自操刀的黏土动画,都直言不讳地展现了敷衍了事的态度,其余故事同样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

第四季中《无法停止》与《迷你第三类接触》被指延续了上一季《迷你亡灵之夜》的设定框架,整体风格趋于重复。《另一个巨物》和《潜行者》则被批评为缺乏深刻内涵的轻松之作,其叙事深度令人质疑。《各各他山》的环保主题流于表面,未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奇克信教》虽构建了紧张压抑的氛围,但实质上仍是一部带有强烈传教色彩的作品,且其情节与《宇宙奇趣录》中《B-17》一集高度相似。至于《霸王龙的尖叫》,建议中国观众在观看前先与朋友约定,挑战自己能否在笑声中保持严肃。

第四季《霸王龙的尖叫》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策略,相较于《爱死机》前几季通过故事隐喻传递核心议题的方式,本季明显采取了概念与叙事的直接对应模式。这种创作手法导致反殖民主题的表达过于直白,尤其在中文独白场景中,生硬的说教式传递削弱了艺术感染力。与《吉巴罗》系列以含蓄手法展现相似主题的精妙演绎相比,本季在叙事层次和思想传达的细腻度上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季《吉巴罗》中,第二季与第三季仍因世界局势的影响,使“爱、死亡、机器人”三大主题中的“死亡”成为多数故事的核心基调。相比之下,第四季则呈现出一种劫后余生却一无所有的虚无感:人类未面临死亡,却也未能回归往昔,仿佛历经三年的忐忑等待后,我们既缺乏直面死亡的勇气,也失去了回避现实的乐观。第三季的《虫群》通过外星生物之口揭示了人类的盲目自信——“智慧并非生存的唯一保障”。而第四季《各各他山》中,外星人与海豚的对话内容成谜,人类似乎被剥夺了知晓自身过错的权利。我们站在末日的门前,却无法确定这扇门是否仍会开启,又该如何叩响它。

第四季《各各他山》在主题呈现上呈现出明显的简化趋势,无论是将机器人与猫结合统治世界的设定,还是家用电器间犀利的吐槽对话,抑或牧师在懵懂中误触世界命运的荒诞情节,都使人类文明的终结被包装成一种轻松幽默的娱乐形式。"死亡"这一核心命题在叙事中逐渐模糊,丧失了原有的沉重分量,整体表达流于表面而缺乏深度探析。尽管不能完全归咎于创作者的"不思进取"——毕竟模式化创作已成为全球创作者共同面临的困境,但《爱死机》系列的问题在于,其凭借流媒体平台取得的巨大成功至今仍在支撑着系列的商业价值。第四季的十个独立故事最终仍围绕着"猫的善意与人类的恶意"、"科技失控导致世界毁灭"等刻板叙事框架展开,这种程式化的表达逻辑不仅未见突破,反而暴露出持续复制的危险性。真正的危机或许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这种可复制的创作模式仍具有持续生命力,暗示着作品可能陷入永恒的套路化循环。

显然,《爱死机》系列仍值得观众期待,正如第三季曾以出色表现重振旗鼓。作为一部高度依赖创作者个人风格的系列作品,其后续发展始终充满未知性,正如部分观众已开始憧憬第五季的到来,因为"单数季"往往承载着更多突破性的尝试。不过若持更谨慎的态度,《爱死机》或许会逐渐演变为由"大师"名义引领、网飞算法主导选题、年轻导演负责执行的标准化制作模式。但这种转变未必全然消极,类型创新需要时间沉淀,相较之下,通过这一平台培育新生代创作力量或许更具现实意义。值得关注的是,曾执导《爱死机》第一季《证人》的阿尔韦托·米耶尔戈,在第三季回归执导《吉巴罗》,而在两部作品之间,他亦抽空创作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皆为爱》。

《证人》第一季的价值恰恰在于其对《爱死机》系列创作方向的重塑与拓展,这为导演群体开辟了更多可能性,而非为他们提供一张可无限续拍的“长期饭票”。若将其视为单纯的系列衍生作品,实则是对《爱死机》本质的误读。1981年的《宇宙奇趣录》早已成为科幻创作的启蒙灯塔,其影响渗透至《银翼杀手》《第五元素》等经典作品中,并在38年后催生了《爱死机》的诞生。作为这一传统的延续者,《爱死机》经过六年时光、四季更迭与45集积累,其所构建的叙事原型与动画创作者群像,正持续激发着科幻类型的革新活力。这种不断延展的创作势能,对于未来动画创作者的启发意义,远比单一剧集的延续性更为关键。

第一季《三个机器人》以独特的科幻视角展开,围绕三个具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展开主线剧情。故事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伦理困境以及存在意义等深刻议题。剧中每个机器人角色都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在与人类的互动中逐渐展现出超越程序设定的情感波动,引发观众对科技发展的思考。该季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转折和哲学思辨,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未来世界,为后续剧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