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阿萨亚斯的十部电影,没有华语片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53更新:2025-09-04 09:33:24

《镜子》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于1975年创作的一部实验性电影,被视为其最具哲学深度与艺术创新的作品之一。影片以非线性结构展开,通过长达数小时的沉浸式叙事,探讨了时间、记忆与人类存在的本质。塔可夫斯基摒弃传统戏剧性冲突,转而采用充满象征意味的影像语言,如反复出现的镜子意象、缓慢移动的镜头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诗意描绘,构建出一个关于自我认知与生命轮回的寓言。该片在电影美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对电影作为艺术媒介的探索至今仍影响着当代创作者。

塔可夫斯基的《很可能是魔鬼》堪称深具情感震撼的巅峰之作。尽管这部作品常被质疑其深奥性,但对我而言却如自传般清晰——它以纯粹的影像语言勾勒出记忆的纹理。每当想起他透过诗作重构的缺席父亲形象,我仍会感到战栗。塔可夫斯基对电影本质的探索,无论是他那部哲学性的《雕刻时光》(电影专业学生必读的影像宣言),还是《很可能是魔鬼》中对存在困境的刻画,都展现出难以言喻的美感,使其作品超越媒介本身,跻身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巨匠之列。

布列松对我最初涉足电影的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我认为,若电影能抵达布列松所抵达的艺术高度,那么以毕生 dedication 追随这条道路,是值得的。正如所有艺术影响般,必须以某种方式超越它——哪怕只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路径。然而多年过去,我对布列松作品的崇敬从未减退。这部由居伊·德波执导的《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中,然后被烈火吞噬》(1978),讲述的正是七十年代的青春故事。彼时的我尚在少年时期,与安东尼·蒙尼耶饰演的角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因此这部影片在我心中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在25岁那年,我第一次遇见了这部令人震撼的电影,而它的评论音轨中收录的居伊·德波所撰写的深刻文章,或许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如今已正式出版。影片探讨了青春的迷惘、历史机遇的短暂、时间飞逝的无奈、万物虚荣的终局、世界崩塌的宿命,以及革命可能性逐渐消逝的现实。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能在其中读出共鸣、看到影子,并感受到它在自身历史中回荡的黑暗魅力。《秘密的孩子》(由菲利普·加瑞尔执导,1982年上映)

我无法确定这是否是菲利普·加瑞尔的代表作,毕竟他创作过诸多令人震撼的电影作品。然而可以肯定,这部影片对我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与转折意义。该片诞生于七十年代末期,于1982年正式上映,标志着加瑞尔对自身早期抽象主义与实验性风格的告别。他以近乎自毁的创作方式,深入探索了原始叙事的崭新维度,这部充满诗意的自传式作品,为包括我在内的后来者重新定义了现代电影的创作边界,开启了更具实验精神的影像表达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卢基诺·维斯康蒂于1972年完成的《路德维希》同样值得关注。

维斯康蒂如今已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常被贴上颓废唯美主义者的标签。这位从巴洛克时期舞台艺术转型而来的电影先驱,曾在其时代创作出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华丽年代剧。正因如此,或许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位艺术家的价值。作为电影史上最罕见的天才之一,他的创作深度与狂放的野心不仅超越了银幕边界,更与二十世纪欧洲社会经历的剧变紧密相连——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帕索里尼的巅峰之作。尽管身为十九世纪的艺术灵魂,维斯康蒂以现代主义的勇气凝视着当代,其颠覆性的创作姿态令保守的当代艺术家黯然失色。《路德维希》堪称其终极艺术宣言,可惜导演未能亲见影片完成。而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1983)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的成就。

英格玛·伯格曼是我一生追随的电影先驱,那份珍贵的相遇让我得以将我们的对话结集成书。他不仅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编剧,更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卓越的剧作家之一,同时作为电影史上形式创新的奠基者,其艺术贡献深远。在不同创作阶段,他始终不断突破自我,每一部作品都是时代的里程碑。他撰写的《魔灯》堪称该领域最具深度的个人回忆录。曾几何时,他以为《芬妮与亚历山大》是自己最后的影像遗嘱,而这部电影恰恰超越了此前所有创作,以五小时的史诗篇幅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格局,其规模可比肩《路德维希》的恢弘叙事。此外,他执导的《我恶魔之兄的祈愿》(肯尼思·安格,1969)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视角。

肯尼思·安格堪称一位卓尔不凡的电影导演。在那个年代,他与诸多杰出的电影创作者并肩而立。尽管人们常将他与实验电影人、撒旦教徒或神秘主义者联系在一起,但这些标签或许更接近于对其创作风格的误读。他与安迪·威霍尔同样具有颠覆性,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并以独特的方式挑战好莱坞的主导地位。这种挑战几乎延续自默片时代的电影传统,始终围绕着对可见与不可见之物的深刻探讨展开。他主张电影应聚焦于无形的领域,这一观点或许具有某种先见之明。《林间小屋》(莫里斯·皮亚拉,1971)正是这种创作理念的具象化呈现。

这是一部被法国电影史低估的杰作,无论是作为法国电影中的隐藏瑰宝,还是被冠以史上最伟大的称号都不为过。从其首部长片起,皮亚拉便开创了一种原始的自然主义美学,使传统电影显得过于刻意与虚假。他镜头下的作品兼具愤怒与温柔、黑暗与伤感,蕴含着对生活炽热的情感,而这种纯粹的创作激情在商业电影中却极为罕见。然而,在印象派电影大师雷诺阿之后,皮亚拉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如《林间小屋》般充满快乐、光芒与和谐,这部为法国有线电视台拍摄的迷你剧,给予了他更充裕的创作空间与稳定预算,彻底摆脱了商业限制。

萨卡·圭特瑞是法国电影史上最具魅力的创作者之一。当他在上世纪30年代初踏入电影领域时,已年过半百,并拥有编剧、演员及舞台导演的多重身份。有声片的出现为他提供了将精湛对白技艺、大胆戏剧手法、尖锐社会批判以及对演员的热爱转化为电影语言的契机。他与众多女演员的合作,尤其是与妻子们的关系,塑造了各自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演员》这部传记作品,记录了他父亲——著名演员吕西安·圭特瑞——的人生轨迹,而吕西安不仅是萨卡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更成为其艺术精神的象征。在这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中,圭特瑞展现了对戏剧的敬仰、对演员的深情、对过往矛盾的反思,以及对舞台生涯的深刻记忆。

大卫·柯南伯格的《录影带谋杀案》以冷峻风格颠覆了传统叙事,通过紧凑的结构与极端的视觉表达,探讨了媒介时代的精神异化与道德困境。影片以录像带为载体,构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封闭空间,将观众引入对技术、人性与犯罪的深层思考。

二十岁左右的某个夜晚,我在郊外影院观看《狂犬病》的经历,悄然点燃了我对大卫·柯南伯格的追随之路。虽然他最初以类型片导演的身份崭露头角,但对我而言,他始终是科幻电影领域的先驱。他的每部新作都伴随着我的成长,而《录影带谋杀案》无疑是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杰作。初次观影时,我确信这部作品比任何其他作品都更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社会的隐秘脉络,堪称一部极具预见性的作品。彼时它尚未获得法国发行商的青睐,我作为《电影手册》的撰稿人,曾尽己所能为其发行奔走呼吁。那些充满勇气、抽象且诗意的影像,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中反复浮现。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