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评论 | 吴青青:风展红旗如画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49更新:2025-09-02 00:52:28

《浴血荣光》:风展红旗如画 吴青青 福建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近年来,中国影视创作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持续涌现,《觉醒年代》《绝命使命》《问苍茫》《上甘岭》等系列剧作,在荧幕上唤醒红色记忆、重塑家国情怀,同时不断拓展内容维度、创新艺术表达形式,实现了新的创作突破。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浴血荣光》再度引领观众重返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生动再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该剧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创作原则,聚焦1927年南昌起义至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人民军队、确立思想建党与政治建军道路的革命进程。通过精准还原革命史实、真实呈现战争场景、塑造英烈群像,讴歌了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与奉献价值。相比同类题材作品,《浴血荣光》采用新颖叙事架构与丰富细节铺陈,赋予作品更强烈的情感共鸣与艺术感染力。

作品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形势严峻为切入点,通过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两条战线的交织发展为叙事线索,最终指向井冈山会师。随后以革命根据地的多轮反"围剿"战争为叙事脉络,推进至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长征开端。剧中全景式展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通过革命史实的细腻呈现、领袖英雄的形象塑造、战争场面的恢宏演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品以闽西长汀林裁缝家族两代人的革命历程为隐线贯穿始终。尽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并非发生在福建,但福建人民在革命战争史上的巨大牺牲不容忽视。据史料记载,闽西才溪乡八成以上青壮年参加红军,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运送物资、救助伤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后,闽西苏区遭遇国民党军队疯狂"清剿",4000余户群众被杀绝,500多个村庄遭毁。由6000名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三十四师在面对国民党七个师追击时,以一当十最终全军覆没。近三万闽籍红军战士中,仅2000人抵达陕北。

在中央红军转移后,闽西军民开展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成功击溃国民党军十个正规师的反复"清剿",在战略层面有力配合红军主力行动,取得与长征相辉映的伟大胜利。剧中林裁缝家族表现堪称缩影——林育才担任长汀情报站负责人,三个儿子投身战场,小儿子开展农运,妻子儿媳为战士缝制军需、转运物资、救助伤员。这条线索不仅展现福建人民"辉煌昭亮"的牺牲精神,更诠释了战争年代复杂深刻的人伦情感。

《浴血荣光》通过精细的叙事布局与情节编排,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为核心叙事主线,同时穿插林裁缝家族的感人故事作为副线。该剧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以生活细节能有效避免人物塑造的空洞感为切入点,在革命者与普通民众的互动中展现真实情感与信仰力量。剧中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构建人物形象,例如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通过辗转误期的月饼传递信任,朱德与伍若兰在战乱中以一针一线缝制衣物寄托深情,这些细节既展现了革命伴侣的柔情,也凸显了战火中不变的信仰。此外,普通群众如林育才、陈菊岭对革命的支持,通过倾尽所有、无怨无悔的行动诠释了信仰的重量,剧中“革命哪有不牺牲的,牺牲了不怕,再生”的朴实台词更将革命精神日常化。全剧通过真实历史与艺术加工的结合,重现了1927至1935年间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以国际歌的反复吟唱串联起革命者的共同信念,最终呈现一部既有宏大历史纵深又具细腻情感张力的革命史诗。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