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了100部爆款短剧,我们发现爱女是短剧的谎言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40更新:2025-09-04 11:36:33

短剧领域频繁出现的"虐女"情节再次成为舆论焦点。5月底,一名女演员通过系列微博曝光行业现状,指出剧中常出现密集的对白设计和剧情设定脱离现实的情况,同时演员需承受诸如绑架、压制头部、掐颈等高强度"虐女"戏份。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女演员在戏外需要投入远超男演员的精力与时间,剧中往往由男性角色快速获得关注,这种创作与收益的双重失衡现象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争议。

依据红果、WETURE等多维度榜单数据,毒眸对韩雨彤、柯颖、马秋元、王格格、徐艺真、余茵、杨伊璐、赵佳、赵夕汐等十余位短剧领域头部女演员的100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解析。研究发现,“虐女”叙事模式在短剧创作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既存在通过强化女性弱势形象衬托男性角色的叙事手法,也常见于“大女主”角色实现逆袭的剧情建构。尽管当前观众反馈显示此类情节仍具市场吸引力,但随着受众审美疲劳的显现,行业上游制作方已开始探索新的创作路径,逐渐从单向度的“虐女”叙事转向女性角色间协同对抗的“女女虐男”模式。

短剧行业的迅猛发展伴随着双重挑战,既体现在对用户喜好的快速响应,也暴露了创作上的深层矛盾。得益于高度工业化的生产机制,短剧能够迅速捕捉观众偏好变化,并在制作环节实现高效迭代。然而,过度追求爆款效应和高产效率,导致行业陷入‘虐女’叙事的困境。当女性角色突破‘虐’的框架,以独立魅力赢得观众共鸣时,短剧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2023年5月底,一位短剧女演员连续发布多条微博,揭露行业潜规则,引发广泛关注。在剧本创作阶段,常有‘女性身体只是满足生理需求的附属品’等轻蔑言论;拍摄过程中,‘大女主’需承受高强度虐袭情节,如麻绳过敏、被掐伤的淤青,早出晚归、忍饥受冻,而男主角却能舒适拍摄、轻松耍帅并收获大量粉丝。

剧集上线后,相同的情感戏码却遭遇截然不同的评价:男主角的哭泣被解读为‘真暖心,超心疼,破碎感十足’,而女主角的泪水却常被讥讽为‘又哭了,只会惹麻烦,太窝囊’。这些言论一经曝光,迅速引爆网络热议,#短剧女演员吐槽影视行业现状#话题阅读量突破8亿,众多从业者纷纷现身说法,分享自身遭遇。

工时过长被视为短剧行业最为普遍且频繁讨论的核心痛点。据“短剧女王”徐艺真在采访中透露,一部时长为一小时的剧本往往需在7天内完成拍摄,她本人曾连续工作18至20小时。多位短剧女演员向毒眸证实了这一现象,其中一位刚入行的演员表示每日超长工时成为行业常态,甚至有从业者10天内仅能获得6小时睡眠。

此外,剧中还存在情节设计上的荒诞与夸张现象。有场戏中,男主角反复发问,而我饰演的角色只能不断否认,最终对方冷冷说出“来人,把她给我那个了”——“那个”指的是强奸。跳楼、摁头、掐脖等“虐女”情节频繁出现,成为众多女演员诟病的焦点。有场水牢戏,我被男主角强行丢入水池,头部反复被拎起按压。然而拍摄现场竟位于一处破旧厂房,池中淤泥遍布,木板上密布钉子,剧组对安全问题完全漠视。

这场戏在女演员的叙述中经历了反复拍摄,涵盖了正面、侧面及水中的多种角度。与其他戏份导演要求较为宽松不同,女主遭遇虐待的场景却需反复多次拍摄。她还曾拍摄过一场高空跳楼戏,剧组未采取任何安全保护措施,仅让她坐在高楼栏杆上向后仰倒,下方仅有两人抓住她的双腿以确保安全。毒眸在去年对横店短剧片场进行大走访时也目睹了类似情况,例如一场水塔戏中,女演员站在高处的边沿,周围既没有安全绳索也未配备其他防护设施。

在众多桥段中,"挨打戏"仍是最常见的呈现方式。但由于群演专业素养不足,女演员常需反复拍摄此类场景,最终演变成看似真实的暴力动作。有一次,我无法确定他们究竟是故意为之还是真情实感地投入表演,结果裙子被他们"啪"地撕裂。当时众人围观却无人提供遮挡,拍摄结束后也没有人递上衣物或毛毯。我只能苦笑着说:"何必呢?" 更具压迫性的"凝视"也屡见不鲜。某次拍摄酒吧"英雄救美"后将女主角丢入浴缸的场景,主创特别选定了情趣酒店作为取景地,为女主角准备的戏服竟是黑色吊带裙。

回想起当天的拍摄场景,女演员坦言当时镜头聚焦在浴缸内的画面引发了某种敏感讨论,她形容当时「感觉身体暴露度较高」。谈及导演的拍摄态度,她表示「从未见过导演如此专注,甚至在拍摄过程中反复调整镜头,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最终,这位女演员仅参与三部作品便彻底淡出短剧行业。

综合多位短劇女演员的反馈,行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超长工时、过度凝视以及高强度戏份。其中,工时长因短剧产品特性成为普遍现象。而被凝视现象则多出现在男频短剧中,被狠虐的情况则更常见于女频作品。在毒眸对短剧编剧的采访中,男频内容中女性角色的「凝视」被描述为一种创作需求。

在短剧制作领域,资本方常通过设置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女性角色来提升作品吸引力,这已成为行业内的一种常见策略。一位编剧指出,此类设定虽引发争议,但其商业效果显著。据制片人透露,某部包含明显成人元素的剧集在投放500万元后获得近2000万元收益,极高的投资回报率(ROI)令行业不得不接受这种模式。从业多年的女演员则坦言,早期参与拍摄时曾遭遇过分强调性别特征的剧本内容,因此选择性地回避此类项目。

多位女演员指出,当前男频短剧常以物化视角构建情节,诸如英雄救美后"以身相许"的桥段,将女性价值简化为物质交换的筹码。某演员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只要一个人、一个女人拥有其他价值,她理应以钱、资源、体验等更实际的方式表达感激,而非默认将性作为唯一选项。"这种创作逻辑被批评为折射出对女性的刻板认知与审美偏见。即便转向女频赛道,情况亦不乐观——虽然消除了物化视角,却陷入情感虐杀的窠臼,将女性角色困于苦难叙事中。

此类"暴力情节"多以掐颈、水池溺水、绑架、肢体冲突等形式呈现,频繁出现于女性向影视作品中。不仅女演员需要承受身心双重压力,男演员同样难逃其苦。有短剧男演员在社交平台透露:"8天拍摄200集的内容,每天醒来就得准备勒住对方喉咙、掐住脖子、用绳索束缚、将人头按入水池,甚至抱着她跳河。这种高强度拍摄让我极度烦躁,拍完一百集后真想立刻订票离开。"面对普遍存在的厌倦情绪,为何此类情节仍持续主导短剧创作?

通过整合红果、WETURE等主流短剧榜单数据,我们选取并分析了韩雨彤、柯颖、马秋元、王格格、徐艺真、余茵、杨伊璐、赵佳、赵夕汐等十余位头部短剧行业女演员的100余部作品。研究发现,虐女情节在短剧中频繁出现的核心动因在于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诸如掐脖子、水池摁头、绑架、殴打等场景能直接强化女性角色的柔弱形象,在都市总裁题材中形成鲜明的权力对比,为男主角塑造"性张力"与"荷尔蒙"的叙事效果。以《你是我的万千星辰》为例,王格格角色在多次反抗男主情节中被施以掐脖子动作,这种肢体冲突往往成为确立性别权力关系的标志性场景,其评论区高频出现"看着好爽"等情绪化反馈,印证了观众对这种戏剧化表达的接受度。

女演员杨伊璐以其稚气未脱的面容常被用作男性角色的衬托对象。在《撒娇大叔最好命》开篇场景中,她身着卡通造型服装怀抱毛绒玩具,于暴雨滂沱时被其他角色推搡至地。被逐出家门后,她蜷缩在雨中踉跄前行,直至遇见身着定制西装从奔驰车款款走出的男主。后者以"要和三爷走吗?三爷给你一个家"的台词强化角色反差,通过肢体接触与体型对比,将男强女弱的戏剧张力推向高潮。

在影视创作中,被虐女主的角色设计往往能凸显不同类型男主的特质。例如《好一个乖乖女》中余茵饰演的鹿鸣,前期历经鹿家十年精神折磨,后与男主段休冥相遇,后者以"我段休冥的女人,没人敢碰"的强势承诺完成守护。而此类设定同样适用于营造观众热衷的"追妻火葬场"情节,如王格格主演的《桑总别虐了,夫人她要嫁人了》《顾总,太太又把您拉黑了》两部短剧,均通过女主前期的受虐经历强化男主的深情追爱形象。

随着“大女主”叙事模式的盛行,“虐女”元素逐渐演变为该类型作品的标志性设定,仿佛唯有经历深重苦难才能成就真正的“大女主”形象。《恰似寒冰遇骄阳》中徐艺真饰演的夏沫染遭遇被利用、背叛、毁容与感染艾滋病的多重打击,而《清宫辞》里马秋元扮演的穆长欢则在大婚当日面临抄家、诛九族的灭顶之灾,同样遭受毁容的残酷待遇。这些刻意设计的“虐女”桥段,实则服务于后续剧情的反转与复仇主线,通过前期强烈的情感冲击,为女主的觉醒与蜕变制造戏剧张力。越是极致的虐待,越能为后续的爽感铺垫,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反转叙事在短剧创作中的显著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剧集中常见的“虐女”情节往往由其他女性角色主导,例如养女、继妹、后妈等。杨伊璐在《爱你三千遍》中饰演的女主,长期受到父亲与私生女的双重刁难;韩雨彤在《坠入春夜》中饰演的姜思凝,则被养女姜思雪多次陷害;赵夕汐在《罪之花》中扮演的首富之女楚桐,遭遇养妹楚清的背叛;而余茵在《娇莺》中饰演的夏妗更是历经继母与妹妹的长期欺辱,最终选择攀上妹妹心仪对象司厌的床。

通过塑造反派女性角色来衬托正派女性形象,这种叙事手法在增强女性观众情感共鸣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借助反派女性的负面行为凸显正派女性的美德,有效规避了男性角色在情感伦理上的潜在争议,使男主角形象更具普适性与安全感。然而,过度依赖对女主角的虐待情节并非长久之计,真正关键在于内容创新。当前短剧领域已不仅是表演者感到审美疲劳,观众同样对程式化叙事产生倦怠。许多短剧的评论区充斥着诸如"女主屡遭霸总、王爷、侯爷、世子、将军等角色掐颈""女主持续受苦,男主反复英雄救美,后续情节毫无悬念"等批评性言论。这种现象映射出短剧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困境,即套路化叙事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短剧的创作逻辑由其核心属性决定。在快节奏叙事中,剧情反转与情感打脸仍是屡试不爽的叙事策略。若"男凝"能够吸引流量,"虐女"则能为观众提供更具张力的情感体验。但近年来的短剧市场已出现突破性变化,赵佳主演的《引她入室》以女性角色联手对抗男性反派开创新类型,而《此生更如意》更通过嫡女发疯、庶女反击的叙事结构展现女性力量。姜十七作为早期短剧女演员代表,其"女强"人设常以"女A男O"的颠覆性演绎赢得市场,证明短剧创作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短剧行业虽不乏创新尝试,但实际突破难度较大。受限于制作成本有限及制作周期短促,主创团队在创作和拍摄环节面临诸多挑战。短剧以用户消费为核心属性,内容必须紧密贴合用户偏好与市场导向,这使得"爆款"逻辑超越创新价值,进一步压缩创作边界。在这一背景下,"虐女"情节的广泛运用实质上迎合了用户的 subjective 期待及深层心理需求。当前主流观众仍偏爱"男强女弱"、"大女主"逆袭等经典叙事模式,这也使得"虐女"情节成为最直接有效的创作策略。

由此可见,短剧中“虐女”情节的盛行折射出市场、受众及内容生产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然而从当前行业态势观察,创新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命题。当剧情发展至男主角掐住女主角脖颈的高冲突场景,观众却在关键时刻率先喊出台词,这种反差恰恰预示着短剧行业正站在关键的转折点上。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