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传》里的那些名场面怎么来的?听导演曹译文讲讲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84更新:2025-09-04 13:16:17

近日,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曹译文执导,肖战主演的古装传奇剧《藏海传》在央视八套圆满收官,剧中诸多精彩片段引发观众热议,创意无限的二创作品层出不穷。

在正式接受导演曹译文专访前,肖战刚从《藏海传》后期的声音混录与特效制作中彻底脱身,尚未完成对作品的全面复盘,便已陷入密集的媒体采访行程。面对镜头,他坦言自己当时确实感到'有些迷惘'。谈及剧中以身入局的复仇大男主藏海,曹译文寄予厚望,希望角色能始终坚守本心,在层层复仇中最终实现自我觉醒与精神重生。

提及与肖战的合作体验,曹译文特别强调演员的专注力与角色投入度,表示'他对于藏海这个角色的诠释充满诚意'。作为追求卓越的创作团队,拍摄过程中曾发生诸多值得回味的趣事。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戏剧高潮与精彩场景,是如何在反复打磨中诞生的?镜头语言与音乐编排中又暗藏哪些匠心独运的设计?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在澎湃新闻对曹译文的深度专访中揭晓。

《藏海传》导演曹译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及创作初衷:首先,剧本中将风水、堪舆等传统元素与复仇故事结合,这种创新形式极具吸引力。其次,作品呈现了对中华民俗文化的深度探索,其神秘氛围与复仇主线的情节张力、反转设计形成独特魅力。正是基于这两点,团队对项目充满期待,希望将其搬上荧幕。

关于藏海的人物塑造,曹译文强调:希望这个角色突破单一复仇者形象,展现更立体的成长轨迹。作为被时代裹挟的个体,藏海始终在追寻自我救赎。前两集通过扎实的情节还原了蒯家灭门事件,同时刻画他从复仇选择到学艺过程的心理转变。导演认为,复仇动机需要观众产生共情,因此特别注重情感传递,让角色的复杂心理与观众情绪形成共鸣。

谈及与肖战的合作,曹译文表示:在合作前对其作品风格和形象气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肖战的外形特质与藏海的多面性高度契合——既能展现真挚情感与感染力笑容,也能演绎隐忍悲伤与深思状态。实际接触后更感受到他的专注与角色投入,尤其在情绪把控和角色揣摩方面表现出专业素养。拍摄过程中,团队持续探讨人物成长与复杂性的表达方式,通过二度创作突破剧本原有框架。

曹译文特别提及两场关键戏份:其一是藏海得知恩公竟是第三仇人后与高明师父的家常对话。这场戏本可演变为激烈对峙,但肖战通过精准的眼神表演展现了内心的矛盾——既有对师父欺骗的愤怒,又隐含对过往情谊的珍视。最终选择以坦然态度面对真相,这种克制的表演让人物形象更具层次感。另一场书房哭戏则呈现不同层次的情感表达:相比前期的悲怆哭泣,此时的藏海展现出更从容的悲伤,通过声音沙哑与情绪释放的平衡,完成角色内心转折的戏剧呈现。

在《藏海传》的创作过程中,曹译文坦言最难以抉择的是挑选心目中的三场戏。她表示,观众们常提及各类经典片段,而剧组在拍摄时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藏海从断龙石走出后与百官对峙的场景、巧妙策动曹静贤与平津侯关系的桥段,以及令人心碎的亲情戏份,都是她记忆深刻的片段。但若非要选出最钟爱的一场,当属藏海与高明师父重返蒯宅的戏份。这场戏经历了多次修改,是她与编剧在剧本打磨后期共同决定保留的重要情节。

从文字层面看,这是一段简短的叙述:藏海回到曾经的家,目睹往日美好化为废墟。曹译文当时构思采用时光回溯手法呈现,让藏海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中直面十年来那场灭门惨案。她强调,这段情节承载着角色无法跨越的心理创伤,也暗示了藏海内心深处的挣扎。虽然他曾在回京后萌生返乡念头,但现实的残酷让他不敢踏足这片土地。

在镜头语言的设计上,团队通过色彩变化与剪辑节奏,将藏海重返蒯宅的简单场景转化为情绪的高潮。当镜头聚焦到藏海凝视地砖下埋藏的往昔时,曹译文与肖战深入探讨了"救赎"这一主题。她表示,这场戏展现的不仅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复仇执念与自我救赎之间的矛盾。通过整合曾经出现过的父母、妹妹及师父们的台词,并以混响形式串联,使这段戏成为藏海内心世界的真实投射。

谈及拍摄细节,曹译文特别提到肖战对表演的极致追求。他表示希望通过已拍摄的童年蒯宅片段,感受角色与父母相处的真实状态。尽管部分素材因节奏问题被调整,但肖战仍坚持要求观看法务资料。在梦境戏份拍摄时,他通过无实物表演诠释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从幻想中母亲的微笑到最终的消逝,展现出难以割舍的情感羁绊。

这场戏的收尾设计独具匠心,曹译文表示通过七声鼓的音效制造出丧钟般的氛围,配合藏海起身转头的动作,彰显出戏剧的仪式感。当幼年稚奴说出"如果不能报仇,我还不如死了"的台词时,她特意为肖战设计了相同的话语作为配音,创造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艺术处理既呼应了角色的成长轨迹,也深化了复仇主题的表达。

在《藏海》的结尾城门口场景中,我们刻意安排了与开篇相呼应的跨时空对话设计。通过展现人物命运的轮回感与人性的多维复杂性,我们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故事的深层寓意。当藏海的视角引领观众经历京城风云后,最终回归到他初入京城复仇的起点时,观众会发现时空虽在循环,但一切已悄然改变——新的命运轨迹正在形成。同时,从藏海的个人成长维度来看,他成功挣脱了复仇执念的束缚,实现了精神层面的新生,守护住了内心的纯粹。

关于藏海与平津侯摊牌后的雪地独行戏,虽然剧本中已存在这一场景,但下雪的自然条件成为故事氛围的重要助力。我们利用横店突如其来的大雪,为这场戏营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雪景不仅是对沉冤昭雪的隐喻,更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沉重负担。当雪花飘落在藏海肩头时,恰似压在心头的重任,呼应着他复杂的心理状态。这场戲虽非阶段性收尾,但通过克制的镜头语言与音乐编排,我们希望呈现藏海在完成复仇使命后的微妙情绪转变——既包含对仇人释然的复杂心理,也暗含对父亲命运的沉思。

在音乐设计上,我们选择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胜利乐章的表达方式。若直接使用主题曲《是我》(孙楠演唱)可能会强化戏剧冲突,因此与音乐总监胡小鸥老师协商后,采用更具孤寂感的乐器组合。这种苍凉的旋律既放大了藏海内心的矛盾,又保持了叙事的张力。通过远距离镜头捕捉藏海弯腰的瞬间,我们刻意避开了对痛苦情绪的直接展现,让观众在保持距离中体会人物的复杂心境。这种艺术处理既符合戏剧节奏,也深化了角色的悲剧性。

在《藏海传》的创作过程中,音乐元素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制作团队对艺术表达的深思熟虑。谈及曹公公的打鼓设计及昆曲呈现,曹译文表示,角色塑造初期便注重人物小传与设计,力求在展现角色行动主线的同时,通过其生活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对于曹公公这一角色,团队希望在刻画其阴暗面之余,展现其个人特质,因而自然融入戏曲元素。恰逢邢岷山老师具备昆曲背景,并曾在悬疑剧中尝试戏曲演绎,双方在初次沟通便达成共识。随后团队梳理曹公公所有戏份,筛选出适合加入昆曲元素的场景,以增强戏剧氛围并赋予角色独特气质。

曹公公打鼓演绎的《长刀大弓》选段,与《浣纱记·打围》的唱腔共同构成了第27、28集的视听基调。剧本将这一集半称为大雍最漫长的一夜,诸多关键剧情在此集中展开:曹静贤暗中推动局势,通过精密布局引诱平津侯步入圈套;平津侯在绝境中的反抗;藏海布局长海后对最终结果的执着把控;以及庄之行在局中展现出的出人意料却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情节需通过剪辑实现有机串联,同时需要一首音乐作为情感纽带,将动荡事件与统一主题完美融合。

我与邢岷山老师共同商议后,认为昆曲的运用恰到好处。最初曾考虑另一首包含"老虎"意象的昆曲,但被建议试听《打围》。听完后当即被其磅礴气势所震撼,鼓点与乐器编排与剧中金戈铁马的战斗场景形成奇妙呼应。最终在剪辑过程中,我们将画面与音乐精准匹配,使这段昆曲在劫狱场景、庄之行引出府邸、与陆烟的追逐,以及平津侯逼宫至皇宫门前等关键情节中发挥战场配乐作用,让戏曲唱腔与鼓声在激烈的战斗氛围中穿行。

从视听体验来看,这种结合带来了梦幻与杀意并存的震撼效果,令我十分满意。它巧妙呈现了藏海布局中的隐秘张力,曹静贤的险恶用心,以及庄芦隐在绝境中的挣扎,形成命运交织的戏剧冲突。

关于剧中皮影戏的创意,始终想为观众增添更多视觉奇观。与美术指导刘承益探讨后,决定以枕楼作为视觉呈现的核心场景。我们保留了皮影戏的传统表演形式和造型特征,同时放大其尺寸,营造古代人观看巨型皮影的沉浸感。这一创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得以实现,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通过真人音乐与唱腔的配合,增强了戏剧张力。

皮影戏中的猛虎、蜈蚣、老鹰分别象征藏海的三个敌人,这种隐喻手法与剧作整体风格高度契合。我们刻意营造角色在光影间的明暗交替,暗示其命运的操控与挣扎。首轮海报概念亦延续此风格,强调藏海以身入局的双重身份——既是戏中人,也是布局中的一环,展现出扑朔迷离的叙事层次。

在谈及这场戏的设计时,最初方案构思的是藏海身边环绕大量木雕元素;后经讨论,团队决定采用动物形象,这种选择更具隐喻性与写意感,同时也能更直观地传递信息。以老虎为例,其象征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凶猛特质,既代表着霸权与残暴,也暗含着警觉与克制——正如它为伏击猎物所展现出的耐心与策略。在具体创作中,我们以人物为切入点,为平津侯设计时特别强化了鬓角处向外延展的刺状造型,这一细节既突出了武将的威仪,又巧妙呼应了老虎的隐喻意象。

在《藏海传》的制作过程中,黄觉饰演的平津侯与曹公公这一角色设计颇具巧思。曹公公作为暗黑势力的代表,其手段阴狠且颇具隐喻,最终选定“蜈蚣”作为象征,不仅因为“蚣”与“公”字形相近,更因网友在弹幕中自发将“蚣”与角色形象深度绑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联想。第三人角色的设定则经历从“隐藏式生物”到“古人联想”的转变,最初考虑蝙蝠、章鱼等生物,最终因契合历史语境而选用老鹰,凸显角色潜伏与突破的双重特质。

在呈现形式上,团队曾设想以更具想象力的方式展现剧情,甚至考虑绿幕拍摄等技术手段,但受限于实际拍摄条件,最终采用实景结合的方案。勘景时发现藏府书房的屏风与天井窗户,灵感由此迸发——以屏风为投影载体,通过光影戏的风格呈现角色动态,这种创意方案在有限条件下实现了视觉突破。对于最终呈现效果,团队表示满意,认为在现实约束中仍能激发创作潜能。

关于网友的二创作品,曹译文表示深受感动。从演员和工作人员处收到的创意反馈,以及自主浏览的网友创作,均展现出强烈参与热情。例如有人将剧情改编为皮影戏形式,另有立体书、AI制作的搞笑视频等作品,其中藏海持机关枪终结剧情的设定,以“大人,时代变了”的台词形成强烈反差,被观众广泛赞誉为充满想象力的创新表达。

谈及创作遗憾,曹译文坦言这是所有影视作品的共性。部分灵感来源于拍摄现场的即兴发挥,需团队协作完成。若能拥有更多时间和资源,相信可以进一步完善故事架构。目前剧本仍保留大量可拓展空间,诸多人物支线有待深入挖掘,但受限于制作体量,只能先完成主线叙事。创作者强调需确保第一季完整呈现复仇与成长的核心故事,为后续可能性打下基础。

导演郑晓龙(右侧)与曹译文在拍摄现场谈及三人组合二搭话题,澎湃新闻指出当前网络对"郑晓龙 曹译文 肖战"再度合作的期待值持续攀升。对此,曹译文表示只要三人达成共识,且项目具备优质剧本、情感共鸣点及创作价值,无论选择现代题材还是古装题材,他们都持开放态度。她特别提到自己对悬疑类型存在创作兴趣,但强调最终还是要以是否存在值得挖掘的故事为核心考量。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