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劳拉·穆尔维,她的十佳电影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38更新:2025-09-04 19:13:17

译者按:劳拉·穆尔维凭借《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书在学术界建立了重要地位。该书不仅深入解析了《公民凯恩》等经典影片,也系统梳理了大众文化作品的影像特征。2016年,美国标准收藏公司发起专题策划,邀请这位理论家甄选个人钟爱的电影作品,涵盖从好莱坞黄金时代到当代的多元类型,既有广为人知的经典佳作,也包含鲜有人提及的冷门之作。其中迈克尔·鲍威尔与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合作的《红蔷薇》(1948)因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引发持续讨论。

在二战时期,我居住于英国乡间,首次观影经历大约发生在1945或1946年,当时观看的《北方的纳努克》与《大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我观看了《红菱艳》,这部影片与40年代众多年轻女性一样,成为我最为钟爱的电影之一。至于两道格拉斯·塞克执导的《苦雨恋春风》(1956),其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至今仍令人回味。

在整个六十年代,我深受《电影手册》的影响,持续关注并欣赏好莱坞电影。《苦雨恋春风》作为电影风格与情节剧形式的巅峰代表作,体现了我对塞克及其同时代逐渐步入职业生涯尾声的导演们的推崇。塞克的创作理念对法斯宾德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后者在《恐惧吞噬灵魂》中所展现的艺术追求。在这一时期,戈达尔的三部重要作品《精疲力尽》(1960)、《随心所欲》(1962)和《狂人皮埃罗》(1965)也标志着他电影美学的成熟与突破。

《精疲力尽》与《随心所欲》引发了我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思考,为这一媒介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在《狂人皮埃罗》中,戈达尔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情感张力,将电影推向新的维度:通过色彩运用、宽银幕构图、法国乡村风光的诗意呈现,以及让-保罗·贝尔蒙多与安娜·卡里娜的精湛演技,融合了大量视觉与叙事实验。而香特尔·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1975)则以独特的风格延续了这一探索。

在20世纪70年代,当我开始探索由女性导演创作、体现女性主义主题的电影时,《让娜·迪尔曼》成为理想的选择。阿克曼通过这部作品构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女性生活图景,其独特的节奏与叙事方式不仅承载着激进的美学表达,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思考。香特尔·阿克曼以娴熟的技艺掌控影像语言,将私人空间与公共议题交织,创造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杰作。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的《土狼之旅》(1973)同样彰显了女性创作者在影像叙事中的独特视角。

总有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影片提醒我,世界电影版图远不止好莱坞与欧洲,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同样孕育着非凡的创作。初次观赏《土狼之旅》时,其质朴而富有张力的叙事、蓬勃的生命力、精准的色彩运用、独特的音效设计,以及极具感染力的女主角表演,让我深切感受到塞内加尔电影所构建的视觉奇观。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以电影学者身份踏入大学讲坛时,意外地领略到无声电影的独特魅力。此前我对默片的认知较为浅显,直到在课堂上深入剖析这一艺术形式,才真正意识到其美学价值。尤其对30年代末期那些处于历史转型阶段的影片情有独钟,如约瑟夫·冯·斯登堡执导的《地下世界》与《纽约船坞》。而《星期天的人们》这部纪录片,以纳粹上台前柏林的城市风貌为题材,堪称现代女性电影的先驱之作。此外,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特写》(1990)同样展现出对影像语言的深刻探索。

进入90年代,电影艺术已历经百年发展,面对这一漫长历史积淀,我逐渐感受到其局限性。阿巴斯的这部作品犹如一剂强心针,赋予了电影全新的生命力,以独特的审美风格回应了巴赞提出的哲学命题:『电影是什么?』

《游览意大利》是马克思·奥菲尔斯执导的电影《伯爵夫人的耳环》(1953)的核心主题,影片通过诗意的镜头语言展现意大利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度。

这些影片承载着我对电影发展关键节点的独特见解,它们不断揭示着电影艺术疏离而多变的本质特征。在写作过程中,我反复品味罗西里尼与奥菲尔斯的代表作,对两部影片的视听语言已达到深入理解的层面。两位导演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令我着迷:奥菲尔斯追求极致的美学呈现,罗西里诺则展现出更为自由的创作态度。演员们的表演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最终令我沉浸于五十年代的怀旧氛围中——那个我初涉电影世界的懵懂岁月,这两部作品成为通向过去的时空隧道。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