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我们该如何面对父母的执念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08更新:2025-09-04 20:45:08

在采访周轶君之后,有位同事某日刚踏入办公室,便主动与我分享了她执导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他乡的童年》第二季剧照(图/受访者提供)。这位本应熟悉的同事,除了工作场合鲜少交流,关于生活与家庭的话题更是寥寥无几。她的孩子已两岁半,却对“母亲”这一角色仍存疑虑与不适应。谈及纪录片终章时,她的语速逐渐加快,情绪明显激动。这一集聚焦于将子女送往泰国接受教育的家长群体,亦为季终篇。这群以“为下一代更好”为目标的父母,带着孩子踏入陌生环境,自己也需重新适应全新的生活轨迹。在异国他乡,他们或将迷失方向,或遭遇挫折,也可能邂逅理想中的教育模式。周轶君最终采访了一位携妻儿赴泰的父亲,其独特之处在于主动脱离既定人生轨道,选择出家修行。“启程时并未明确知晓追寻的方向,”这位身着僧袍的父亲在禅院廊亭中坦言,“抵达泰国后,方逐渐明晰。真正的答案或许并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深入内心,审视教育的本质。若未出家时便试图塑造孩子,干预其成长,那是自身局限的体现,是胸怀与爱的缺失。”周轶君追问:“您是否认为父母普遍存在执念?”“并非偶尔,而是时刻充满执念。”他继续说道,“我们会对子女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然而,孩子与成人同样拥有复杂的多面性,今日尚好,明日或许已然改变,后日又可能回归正轨。我们常说的信佛修行,所谓‘大丈夫’‘大英雄’,实则是要勇于直视自我。”这段对话深深震撼了同事,促使她更深刻地认识到,那些难以摆脱的、萦绕在子女身上的执念。她总结道:“每个人都似乎为孩子编织了专属的剧本,但事实是,孩子自身也拥有独立的人生剧本。”《他乡的童年》系列历经五年,足迹遍布全球多个教育体系:日本、芬兰、英国、以色列、德国、法国、新西兰、印度、新加坡、泰国……人们或许期待从中寻得解决育儿难题的启示,但周轶君子以不提供直接答案,而是引导观众进行深度反思。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二季在周轶君漫步于寺庙的画面中落幕,巨大的闭目佛首静默地分布在庭院里,引发观众对生命归宿的思考:“我要去往哪里?”对周轶君而言,行走早已成为生活常态。她在首部著作《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的序言中写道《飞去母亲不知道的地方》,年轻时的她因战乱环境选择隐瞒行踪。在中东的岁月里,空袭与枪击声中,她将目光聚焦于儿童——放风筝的孩童、因战火惊惶落泪的孩子、在电台里高歌的少年……书中更收录了她参与巴勒斯坦儿童葬礼的经历。数据显示,96%的加沙儿童曾因战争创伤出现心理问题。这段深刻体验成为《他乡的童年》的序章。随着《他乡的童年》首季于2019年播出,观众通过这部作品看到了教育与成长的多元可能。近年来,社交网络上涌现"重新养育自己""原生家庭"等热议词汇,人们自发转向内在审视成长历程与家庭关系。有人在讨论中领悟爱的真谛,有人则感受到深沉的恨意;有人发现满足的喜悦,有人察觉到愧疚的阴影……当这些话题愈演愈烈时,周轶君选择打开新的视角,穿梭全球寻找突破困境的可能性。

2025年5月19日,尼泊尔辛杜利区的学生在上学途中(图/视觉中国)。她在日本目睹了集体关怀的教育模式,在芬兰感受到了自由与尊重的成长空间,在法国体会到了语言背后潜藏的影响力,在德国观察到规则如何构筑国家根基,在新加坡看到了"内卷"现象的历史渊源,在泰国则意识到重启生活远比想象复杂。这种"向外看"的视角也引发了深层思考:换个环境是否能为孩子带来更优渥的成长条件?换个地方是否能让个体实现更理想的自我?该片每集如同一面镜子,不仅聚焦教育议题,更从多维度映照出人类成长的普遍困境与无限可能。正如《新周刊》所问,若向未观看过该片的观众介绍,你会如何概括?周轶君坦言难以用简短语句定义,她认为这部纪录片犹如多棱镜,透过不同国家的文化切面,既展现教育差异,也折射出社会运行逻辑,让观众在认知碰撞中重新审视自身的成长轨迹。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并非专为有育儿需求的观众打造,其价值在于唤醒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关于制作过程,《新周刊》询问信息量庞大的背后如何准备?周轶君透露团队通过调研小组进行系统筹备,首先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继而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素材。特别是在德国,由于严格的隐私保护制度,拍摄联系堪称最艰巨的挑战——虽然她对此表示充分理解与尊重。整个制作过程充满曲折,团队成员需要反复沟通协调,才能完成拍摄任务。对于这部作品的反响,《新周刊》进一步追问是否收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反馈?

在《他乡的童年》第二季中,周轶君谈及一位在德国生活十年的观众留言。该观众认为节目准确呈现了德国社会对错误的包容态度,并举出自身经历佐证——曾误将客户A的资料发送给B,本以为会遭受严惩,却意外获得老板的理解回应:"谁没犯过错呢?"。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宽容体现在完善的补救机制中,且不会影响其职业发展。周轶君对此评论感到欣慰,认为这印证了节目对核心议题的把握,也展现了观众对其创作意图的深层理解。节目以"世界很大,有丰盛的生命样貌"为题,通过多国教育观察探讨人类文明多样性。

(图/《他乡的童年》第二季)新加坡的教育界不乏持多元观点的专家。有学者提出,小学阶段的成绩或人生早期的学业表现,是否真能预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轨迹?这种将单一评价标准等同于人生价值的观念,显然存在局限性。在法国走访时,我曾向一位幼儿园老师提及中国"三岁看老"的俗语,他坦言虽然能观察到三岁孩童不同的性格特质,却不会主动向家长阐述对未来的预判,因为在他看来,童年只是漫长人生旅程的起点,每个孩子都具有无限可能。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恰恰印证了《他乡的童年》第二季所探讨的核心命题: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我始终认为,这种纪录片形式能促使我们更立体地认知教育本质,而非简单地用"内卷"或"疯狂"等标签做价值判断。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固然充满竞争性,但其社会环境同样保持着务实与包容的特质,为不同天赋的孩子提供了多元发展通道,尤其对残障群体的保障措施令人动容。显然,我们无法要求新加坡人都成为法国人,正如不能期待芬兰人全部效仿新加坡的教育模式。这正说明世界的教育图景丰富多彩,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身文化的生命形态。

2017年,英国威尔特郡。在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学校完成课程后,学生们在花园中嬉戏玩耍。(图/Ian Berry)这种教育观念在新西兰和泰国同样存在,当地父母倾向于认为学生考不出好成绩是教师未能提供足够辅导的后果——而非学生本身的问题。这一现象让我思考:为何这些文化中能摆脱以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价值的单一标准?通过这些案例,我们会发现教育背后存在许多超越常规认知的可能性。

《新周刊》关注到泰国一集中,曾作为陪读家长最终选择出家的"圆满师父"引发广泛共鸣。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成长依然抱有"阶层跃迁"的期待。周轶君认为,这背后的深层逻辑不仅是阶层的考量,更是父母对子女发展路径的固有设想——他们普遍希望下一代能超越自身局限。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中产阶层家庭中,当父母的财富达到一定规模后,他们开始困惑:即便子女进入优质学府,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难以掌控。

因此,父母关注的焦点可能转向更深层的个人实现。"圆满师父"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他最初与妻子在泰国为孩子提供陪读支持,后因禅修顿悟选择出家。在后期剪辑中,他的那句"若不出家,对他们的爱便不足,诸多事也难觉悟"令人深思。这句话揭示了父母角色中可能存在的过度干预与执念,而"圆满师父"的出家行为,实质上是将"父亲"这个身份进行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剥离。这种选择赋予了子女更大的成长空间,虽然听起来颇为极端,但确实反映了某些文化中父母教育方式的特殊性。

值得注意的是,泰国的出家传统与常规认知存在差异。在该国,出家的父母往往保持与子女的联系,孩子可以随时探望,这种模式与西方社会将父亲角色完全割裂的观念不同。这种文化差异使得"父亲"的缺席并非绝对,而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教育关系。

(图/《他乡的童年》第二季)《新周刊》:纪录片里面有几集的话题都是关于家长陪伴的。尤其是,女性在抚养中的角色,在不同文化中非常不一样,似乎女性承担了更多家庭内部陪伴孩子的职责。周轶君:在一个家庭里面——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家庭,但是很多时候你看到的确实是这样——母亲对教育这件事情想得更多,甚至也可以说焦虑更多。但是现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说德国的女性就有较大的转变。这和历史有关,二战以后,德国专门有个词叫“德国妈妈”。过去的德国母亲围着三个“K”转,那是三个以K开头的德语词:第一个是教堂(Kirche),第二个是孩子(Kind),第三个是厨房(Küche)。二战以后,大量男性因战争死亡,人口短缺,整个国家重建的责任就落在了女性身上,她们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工作。从那之后,德国妈妈承担的社会责任就非常多。今天你去柏林就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是爸爸在推婴儿车。我们在德国拍摄了一个“儿童博物馆”,出来陪孩子的大部分都是爸爸。《新周刊》:这部纪录片最终呈现的效果和收获的反馈,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周轶君:在拍摄之前,我没有做太多预估。因为虽然有个基本框架,但是在现场,哪怕是你已经联系好的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也可能会有很多意外惊喜。比如说法国这一集。通过调研,我们知道法国人很在乎吃这件事,他们的美食很有名。所以我们想去拍他们的味觉教育,也会拍他们的艺术教育和哲学教育是怎么展开的——这些是有计划的。可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发现,实际上他们所有的教育都指向一件事情——说话。

2020年,法国巴斯克地区的索库阿堡垒,孩子们从高处跃入水中的一幕(图/Emin Ozmen)让世人重新思考语言与文化的深层关联。我们曾习惯性认为法国人仅重视法语,却忽略了他们对语言本质的执着探究。在法国文化语境中,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它关乎是否进行深度思考,词汇积累的丰富程度,能否精准传递思想,以及持续的精神探索。这种对语言的敬畏渗透到各个领域,哲学家的思辨、美食家的味觉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表达、教育者的教学实践,本质上都构成法国文化对"语言作为存在方式"的独特诠释。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追忆似水年华》的文学叙事、法国电影的影像语言,甚至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呈现,都能发现其中凝结着法国人对语言与生命本质的共同认知。教育体系作为社会结构的根基,恰恰印证了这种文化逻辑——透过教育,我们得以窥见法国社会如何将语言素养内化为公民成长的核心命题。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