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爽够刺激”救不了国产剧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56更新:2025-09-04 21:12:56

近两年中国影视行业整体呈现低迷态势,电影票房及剧集发行数量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即便像《哪吒2》这样短暂的成功案例,也难以扭转行业整体下滑的趋势。与此同时,微短剧作为新兴内容形态,凭借紧凑的叙事结构与快节奏的观赏体验,迅速渗透至大众日常娱乐场景,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4.4亿元大关。

根据DataEye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传统影视与新兴短剧已形成竞争态势。短剧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影视带来双重冲击——一方面令其措手不及,另一方面又引发模仿热潮。部分影视创作者选择向短剧领域靠拢,试图通过"短剧化"转型。去年夏季,知名编剧于正曾公开表示:"很多人看不起短剧,其实这是时代的趋势——长剧的快节奏、浓缩叙事,刻不容缓。"他所强调的"浓缩叙事 快节奏",本质是"长剧的短剧化"。这部以短剧手法创作的长剧《墨雨云间》成为2024年剧集市场的最大黑马。电影《默杀》则被调侃"像是短视频拼接起来",但仍斩获13.5亿票房,位列年度票房第六。在刚结束的五一档期,多部国产喜剧被观众评价为"笑点片段化","仿佛看了一堆短视频"。近期热播的大女主剧《蛮好的人生》也在大量借鉴短剧的"无限激化道德冲突感"与"抓马度瞬间拉满"的悬浮叙事。这些褒贬不一的案例不断涌现,引发业界深思:长剧是否应当短剧化?长剧是否能够成功实现短剧化?更深层次地,短剧化后的长剧是否仍保有其存在价值?这些问题涉及的复杂性,至今尚未达成广泛共识。

动图源自以短剧叙事方式制作的长剧《墨雨云间》。该剧创作者强调,"精致化"并不等同于"短剧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内容呈现的框架会反向影响其本质形态。长短剧的叙事结构存在天然区别,因此二者注定形成难以逾越的叙事边界。网络平台推出的短剧通常以2-5分钟为一集,这种时长仅能承载单一线性叙事,角色数量往往局限于两人一组。此类体量根本无法满足长剧的叙事需求,因为开场构建人物关系网、铺陈背景、交代来龙去脉与梳理世界观的准备时间,已超出短剧整体时长。在缺乏可比性的领域强行模仿,终究会沦为邯郸学步式的失败尝试。当下我们频繁目睹,许多长剧出品方为迎合短剧的强情节、高刺激、快节奏与密集爽点,采取简单粗暴的自我裁剪方式:将完整章节割裂,局部放大加工,过度提取戏剧冲突,忽视叙事铺垫与逻辑连贯。这种做法导致角色沦为脸谱化符号,情节变得抽象脱口秀式,故事中充斥着诸如杀人分尸、离婚堕胎、报仇捉奸等极端化表达,以及"婆家欺负人"、"后妈不做人"、抢男人抓小三等刻板话题。不少播放平台亦推波助澜,通过高倍速播放选项和剧透式跳看(先知结果或只观高潮)博取流量。短暂的感官刺激虽易获得,却使长剧独有的沉浸体验与陪伴感彻底消逝。因为对短视频的觊觎与恐惧,反而主动将自身异化为竞争对手。然而,当一个人过度模仿他人时,往往会失去自我特色。令人深思的是,"短剧化"的长剧普遍不受欢迎,而真正成功的短剧却展现出独特魅力。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口碑出众的国产剧作品往往具有精简的体量:《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各12集,《我的阿勒泰》仅有8集。但它们的叙事形态并未遵循短剧的速激逻辑,反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叙事节奏。《我的阿勒泰》便以散文诗般隽永松弛的风格著称,这种创作方式证明了短剧化与长剧的深度结合并非简单的形式复制。

这些作品堪称长度“减量”却质量“增量”的典范。其成功并非源于主动迎合短剧模式,而是沿着长剧原有的发展轨迹进行优化与创新。然而,短剧的影响不容忽视——它通过鲶鱼效应推动了长剧领域的自我革新,促使创作者摆脱固守过往成果的惰性,主动去除冗余、拖沓和陈旧元素,实现叙事效率的跃升。梳理至此,一个理想答案逐渐清晰:长剧真正的革新方向并非“短剧化”(即快餐式、刺激化或形式化),而是“精炼化”与“精致化”,这意味着通过提升叙事密度、精简无效情节、控制人物数量以承载更多信息量、运用剪辑技巧与更高层次的编排逻辑,将多线叙事整合为高度统一的戏剧框架,让作品从“缓慢”走向“饱满”。短剧对长剧的贡献,不在于流程层面的全面趋同,而在于更深刻地尊重观众需求、更积极地适应时代脉搏、更彻底地践行“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短剧从业者的价值观也值得思考——“流量高”不等于“质量优”,这一行业需要在追求传播效果的同时,持续深化人文关怀与价值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短剧与抖音快手短视频存在本质区别,其核心仍为“剧”这一艺术形式,因此其雏形可追溯至移动互联网初期的《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等探索性作品。这些“准短剧”在开创短剧形态后,最终均回归影视创作领域,如《屌丝男士》的大鹏转型为电影导演,《万万没想到》亦发展为大电影项目,形成了短剧与长剧相互滋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短剧领域涌现出诸多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作品,如《引她入室》《夜色将明》《狮城山海》《我的归途有风》等。这些作品在获得业内认可时,最受关注的评价维度在于"电影化的质感与制作标准"。这种评价体系的形成耐人寻味——当长剧被形容为"像短视频"时,往往带有戏谑意味,而短剧"像电影"的赞誉却成为至高褒奖。这映射出行业发展的深层逻辑:尽管我们不提倡构建某种文化阶层的鄙视链,但短剧与传统影视在创作高度上仍存在显著差距,其提升之路依然漫长。

在内容创作层面,短剧面临独特的挑战。受限于篇幅与成本,需要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实现价值输出;在用户注意力愈发碎片化的当下,更要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戏剧张力抓住观众。这种"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本质上是对传统影视逻辑的突破——通过精心设计的反差碰撞构建叙事支点,借助情绪共振形成传播势能,已成为短剧破局的核心方法论。

值得注意的是,短剧在创作维度上具备独特优势。与传统影视相比,其审查边界更宽松,受众群体更年轻化,这种特性使得短剧在表达形式上更趋近于网络文学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不应被误读为对内容质量的放纵,更不是将低俗元素作为创作基底。真正值得期待的是短剧在选题挖掘上的潜力——那些传统影视难以呈现的时代命题,以及多元受众的心理需求,都为短剧创造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

当前的创作生态中,短剧需要突破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瓶颈。当行业内普遍存在将"下沉市场"与低俗内容划等号的认知偏差时,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短剧应当展现出更高的创作追求。那些以浅显和粗糙为卖点的创作模式,不仅曲解了短剧的本体价值,更忽视了观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优质短剧的未来,不应局限于"三秒吸睛、五秒爆点、十秒反转"的算法逻辑,也不应沦为"种马、赘婿、小妈、虐恋"等网文套路的简单拼接。这种对内容本质的误判,本质上是对整个影视创作生态的低估。

通俗的同位语既有堕落为庸俗的风险,也能升华出亲民的温度。纵观人类文化艺术发展史,所有起源于民间、源于普通人的创作形式,都经历过从粗粝到精进的蜕变过程,逐渐释放出表达与思考的深层潜能。宋词初生时只是青楼中的流行曲调,明清小说诞生时不过是带点八卦色彩的市井读物,就连电影最初也仅是西洋镜般的视觉玩具。短剧同样拥有突破桎梏的可能,关键在于打破"短=潦草、短=简单粗暴"的刻板印象,积极运用更丰富的视听语言来传递情感,深入挖掘角色塑造、情节张力与创意深度。

长剧可借短剧激发灵感,短剧也需以长剧的标准自我淬炼。这种互补关系才能实现艺术的共同进步。对观众而言,"短的好看"不等于排斥长剧的精彩,我们欣赏文艺的初心始终是寻求愉悦与启发,而非进行价值审判。在消费社会中,资本追求快节奏的盈利模式,恰好契合了信息过载时代人们对即时满足的焦虑。现代人面对高强度工作产生的疲惫,往往通过碎片化娱乐进行自我疗愈,这种现象正导致注意力逐渐停留在浅层快感。

因此,我们应当警惕那些将碎片化形式神化的极端思维。所有以短小形态呈现的媒介,虽然优势在于节省时间,但当它们集体涌现时,反而吞噬了我们大量的光阴。要打破这种时间陷阱,需要重新建立完整的精神体验,找回慢节奏带来的深层满足。在评价文艺作品时,不应简单以短剧的思维标准衡量长内容的价值,而应重新学习欣赏长篇作品中那些独特的艺术维度:如细腻的情感氛围、丰富的画面质感、厚重的叙事张力,以及复杂镜头语言所能传达的审美意蕴。

真正的情感高潮需要足够的铺垫与渲染,那些简单的"爽点"和"嗨点"往往难以触动人心。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媒介平台赋予内容独特的观看体验,大银幕带来的沉浸感与高保真度,是手机屏幕难以企及的。就像我们有权利在午后享受一杯奶茶,但不应因此否定雨前龙井的品质;我们可以在夜店释放压力,但同样不该否定交响乐的艺术价值。短剧和短视频的价值在于优化碎片时间,而长剧则应守住完整的时间体验,让艺术形式与内容价值各得其所。

与其争论长短剧的优劣,不如回归艺术创作的本质:无论作品长度如何,唯有真诚的叙事和精湛的表演才能赢得真正的共鸣。这就是所有影视作品的本质归宿——让艺术回归其本源,用真诚感动观众,让创意突破形式桎梏,这才是跨越长短的所有可能的永恒真理。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