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真实的“十年之约”:普通人都是绿色转型的参与者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99更新:2025-09-04 21:54:22

纪录片《又见清河》的创作契机源于一段真实的"十年之约"。2021年寒冬,导演罗飞首次探访濒临关停的清河电厂,在与坚守岗位的李嘉的对话中许下承诺:"若电厂能够焕发新生,我定重返清河。"三年后的"我和罗飞有个约定"主题演讲比赛中,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清河电厂不仅成功转型为清洁能源基地,更实现可持续发展。2024年盛夏,罗飞打破原定时间表,提前重返这片曾经濒临绝境的土地,这场"提前赴约"成为整部纪录片的叙事核心。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中英合拍的环境主题纪录片《又见清河》定于6月3日22点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首播。该片作为《行进中的中国2》系列的延续,延续了前作关注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叙事脉络。《行进中的中国》系列曾斩获多项国际荣誉,其中《行进中的中国2》入选外文局《对外传播》杂志2022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纪录片播出前夕,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导演金丹,深入了解其历时三年的创作历程——如何通过影像捕捉普通民众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奋斗与坚守,既展现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显著成果,也探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机遇。

《又见清河》以30分钟的片长浓缩三年积淀,其中关键线索"十年之约提前"成为意外惊喜。金丹指出,这一意外线索使叙事焦点从"观察转型结果"转向"追踪希望萌发的瞬间"。影片通过对比展现:中国电厂工人坚守岗位的质朴身影与英国老工业区焕发新生的希望图景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人类命共同体理念的深层价值。

纪录片以英国导演罗飞(Arthur Jones)与辽宁铁岭清河电厂员工李嘉的"十年之约"为开篇,采用双线叙事结构。金丹强调,"理性轴"呈现罗飞的英方视角保持冷静审视,而"情感轴"则聚焦中方团队深入工人家庭捕捉生活细节。当英国煤矿罢工民谣与清河厂歌交织共鸣,跨越国界的人性联结自然流淌。

镜头聚焦李嘉一家三代与电厂的传承羁绊。祖父辈作为"闯关东"一代扎根东北大地,父亲深耕电厂检测技术数十年,而李嘉亲历企业从传统燃煤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历程。罗飞更跟随退休工人汪海军深入其生活,聆听从19岁到60岁职业生涯的娓娓道来。这些个体命运的刻画,折射出中国工人家庭在时代变迁中展现出的坚韧品格与奉献精神。

《又见清河》以双线叙事展开,其中一条穿越英伦海峡,聚焦罗飞在约克郡老工业区的寻根之旅。影片通过他与母亲追溯家族工业史的过程,展现了祖辈与煤炭产业的深厚联系。在友人Paul的家中,一段记录煤炭工人罢工年代的民谣成为情感纽带,映射出约克郡从工业衰退到复兴的历程。这种跨越东西方的工业记忆对比,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阵痛与希望"的全球性议题。

金丹对此次拍摄感触颇深,特别提到纪录片中两位老人的回忆片段给予团队深刻触动。东北老人汪海军的热情表达与澎湃情感,令整个摄制组动容;而英国老人Paul克制而深沉的叙述方式,则在后期素材整理中引发强烈共鸣。正如片中那首民谣所传达的,当镜头聚焦个体命运时,地球两端的工业记忆终将在时代脉搏中产生共振。

作为联合出品方,敛海智库认为《又见清河》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人文深度。该片不仅启发观众思考工业化遗产的当代意义,更通过东西方工业文明的对话,激励更广泛的公众参与,推动达成关于能源转型的普遍共识。这种跨文化视角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样本。

《又见清河》剧照【对话】能源转型的核心在于“人的变革”。澎湃新闻询问为何纪录片未采用纯技术视角解读能源转型,金丹指出:若仅关注技术参数,将忽视转型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英国约克郡煤矿民谣与清河电厂工人传唱的“咱们清河有力量”,展现了跨越地域与时代的集体记忆。纪录片的价值在于通过真实故事唤起公众共鸣,将复杂的技术话语转化为普世情感表达。当观众见证清河电厂退休工人汪海军对往昔岁月的深情追忆,罗飞与母亲在煤矿雕塑前的情感互动,技术变迁便有了温度与生命力。

纪录片《又见清河》巧妙融合了工业发展宏大叙事与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图景。在探讨"大主题"与"小故事"的平衡时,金丹强调"小故事"这一概念的价值,指出传统叙事常将"小人物"作为个体经验的代表,而她更倾向于认为每个个体都是时代进程中的核心主角。杨辉书记展现的产业转型战略图景与李嘉家庭质朴的生活日常,恰似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共同诠释着时代变迁的多维面向。当镜头跟随汪海军追溯泛黄的老照片时,个体生命历程自然成为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标尺,印证了真正的宏大叙事始终植根于平凡人的日常故事。

谈及与观众的情感联结,金丹期望通过作品实现三重共鸣:在文化传承层面,唤醒人们对智慧与文明的共情力量;在生态感知层面,激发对自然和谐的幸福感与荣誉感;在发展议题层面,引发对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深入思考。纪录片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打造激发对话的种子,培育公众参与的意识。通过构建双向互动的观展机制,期待观众在反馈中实现认知的升华,形成持续性的思考脉络。正因生态环保与人自然和谐息息相关,这种意识觉醒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每位观众都成为绿色转型的重要参与者。

在纪录片叙事手法上的尝试,未来团队与罗飞导演将持续推进以"守望与重生"为主题的系列纪录片创作,这是"罗飞又见系列三部曲"的后续篇章。该系列秉持"以小见大"的创作理念,延续中英两国平行交叉的叙事结构,目前前期调研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中,《又见鄱阳湖》聚焦退捕渔民熊宏伟父女的生活变迁,与英国巴拉湖形成对照,记录罗飞父子重返童年记忆的历程;《又见海南长臂猿》则通过海南长臂猿与英国伦敦动物园北白颊长臂猿的物种镜像,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议题对话。

关于纪录片如何实现"生态文化培育"目标,金丹表示该作品旨在通过开放性议题引发公众对"文化与个体、生态与能源、转型与和谐"等命题的讨论。不同观众基于自身经历会产生多样化观后感,因此更注重激发思想共鸣而非单一输出。纪录片的力量源于真实记录,这种真实性使其区别于故事片的虚构叙事。金丹强调,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展现现实温度,当失去真实属性,其审美价值将不复存在,因此创作中不会进行刻意设计或人为虚构。

针对青年纪录片创作者在环保议题传播中的实践路径,金丹提出三点核心建议:其一,应聚焦人文视角突破宏大叙事,通过个体生命轨迹映射时代命题,以关注普通人的真切情感让环保议题重新焕发光"人"的温度;其二,要在文化多样性中寻求共识,主动构建跨文化对话机制,借助国际合作为本土叙事注入全球化视野,在差异中发掘人类共通的情感联结;其三,要秉持纪录片作为"跨越国界的桥梁"的使命,以敬畏之心守护创作真实性,用真诚表达传递当代价值,以镜头语言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绿色史诗,展现纪录片创作者的文化自信。《又见清河》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有限公司与敛海智库联合出品,与英国制作团队共同完成。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