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博空间里搞灵魂救赎?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17更新:2025-09-05 00:13:32

你有没有看过丽的新剧《在人间》?这部剧一播出,我在首播当晚就收到了6条微信询问,对方似乎很疑惑我是否能理解剧情内容。剧名乍一听像是年代剧,但实际上打开视频不到五分钟,就让人感到视觉冲击强烈,甚至让我的电脑几乎要过热。从第一集开始,整个画面风格就呈现出这种令人意外的质感:

锈蚀的铁皮车厢在倒计时中崩裂,言语晦涩的异乡人穿梭其间,不断重现的顺风车里总坐着同一位神秘女乘客,而沉默寡言的司机独自低语……这幕画面交织着迷离的科幻色彩与深邃的哲思,既似现实的隐喻又如梦境的投影,在虚实之间勾勒出令人不安的诗意。

6折叠,怎么叠都是一个人?当发现导演兼编剧为徐兵时,我便猜到他又要讲述徐天与贾小朵、铁林之间的情感故事。《在人间》中,尹昉饰演徐天,赵丽颖出演贾小朵,而张一山则饰演纠缠其中的前男友。若仅观看前半小时,剧情看似是一个关于三角恋的普通故事:一位女孩同时被前男友张一山和追求者尹昉所吸引。

剧情在首集尚未完结时便迅速进入快节奏发展。为体验贾小朵视角的徐天,接受了一项虚拟空间的测试,结果却在坠落的列车场景中接连目睹:董子健饰演的虞旦(鱼蛋)在"邮局"场景中创作了无数封信,又在闯关成功后神秘消失。不得不感叹徐兵的命名艺术堪称一绝,董子健的角色名"虞旦"与"鱼蛋"谐音的巧思,怕是会让张鲁一忍不住向编剧索要版权费。

孙千独自面对寡淡无味的健身餐,最终在完成闯关任务后神秘消失。

还有一位沉默寡言却性格暗藏锋芒的外卖员角色,正是《在人间》限定版中的铁林。当周一围与新版铁林意外同台演绎时,这种跨版本的反差萌形成了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令我忍俊不禁。作为《红色》的资深观众,这种演员之间若即若离的默契配合,恰似徐兵式的喜剧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测试结束后,徐天意外发现贾小朵那位爱说大话的前男友竟保存着她的精神治疗病历资料。这份记录显示,这位因暗恋而忍不住偷拍的女神存在间歇性健忘、被迫害妄想、社交恐惧、攻击性行为及妄想症状等多重心理问题,内容之多令人咋舌。

若仅观看前两集半,或许会误以为《在人间》是一部Infp男爱上精分美少女的故事。然而,结合我多年观看《红色》《欢颜》《新世界》的经验与直觉,总觉得徐兵不会让剧情如此顺利地推进至下一阶段,他向来擅长以巧妙手法引导观众产生误解。正如我所预料,当徐天察觉董子健与孙千的角色即将真正‘消失’时,认定这暗示着贾小朵的人格分裂,但实际的患者却是……

所谓的狗血三角恋和两男追一女的设定?答案是否定的。故事核心是内向的顺风车司机与患有解体人格障碍的美女乘客相遇,而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位男主竟同时具备六重人格,其中甚至包含前男友的身份。经过七集的铺陈,剧情密度堪称饱和,几乎没有冗余片段,部分情节甚至需要以0.5倍速观看才能完整捕捉细节。作为一部仅八集的剧集,其叙事节奏与信息量的平衡堪称典范,但对观众的专注力提出了极高要求,稍有分神便可能错失关键转折。

《在人间》中,灵魂剥洋葱般的设定让主角的六重人格展现出独特魅力。这一设定不仅呈现了“突如其来的自我”,更引发了对人格本质的深层探讨:每个身份究竟是外界对‘我’的投射,还是内心深处被压抑的另一面?例如那位宁愿独居数月不出门的健身达人,表面展现出自律形象,实则内心深处潜藏着对人群的恐惧——这恰似广场综合症患者对密集人群的本能排斥,既是对社交焦虑的具象化表达,也折射出多重人格间复杂的情感博弈。

在无数封未寄出的信件中徘徊的个体,内心执着于期盼母亲的回信。那么,他所具有的"医生"身份究竟指向的是自身内在的理性人格,还是现实世界中一位无法化解其对母亲执念的医疗工作者?这一设定暗含着双重隐喻:一方面可能暗示其试图通过专业身份来治愈内心创伤,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实中的医疗体系在面对深层心理问题时的无力感。

沉默寡言的外卖员铁林始终执着于为每位顾客争取好评,这种矛盾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密码?他并非完全失语,而是用"你们"作为语言载体,让这个副人格得以在多重人格间游走?当追问铁林无法发声的真正原因时,是生理障碍的限制,还是精神困境的桎梏,亦或是那个未被解开的深层矛盾始终将他困于沉默?这个副人格仿佛拥有超越自我的认知能力,竟能清晰分辨出每一个独立的人格,这种现象是否暗示着更复杂的心理博弈?

《在人间》通过徐天与贾小朵的情感纠葛,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镜像的深层探索。剧中人物关系如同层层剥开的洋葱,每一次相遇都揭开更深层的自我认知。导演以开放式叙事构建了充满思辨的命题——当人们将愤怒投射至他人的缺陷时,是否实则是对自身不足的镜像排斥?而爱的归属又是否成为自我价值的映射?"爱人如爱己"的哲学命题在剧情推进中逐渐具象,令人不禁思考:徐天对贾小朵的执着,究竟是源于对独立个体的欣赏,还是对自我镜像的追寻?那些消失的人格碎片,是被迫接纳社会规训后的妥协,还是挣脱精神桎梏后的重生?

周一围饰演的疗愈师提及董子健、张一山、孙千以及n代目铁林均为丽的副人格后,徐天人格选择将这四个副人格统一寄养在贾小朵人格下,而非维持六人并行的状态。这一安排可能暗示贾小朵已成功取代主人格,成为新的主导意识,或者反映出徐天人格对多重人格结构的某种控制策略,但具体动机需结合剧情发展进一步分析。

剧情中并未提供明确的答案,关于这些人格的起源,既可能源自主人格徐天的内在分裂,也可能源于副人格贾小朵对现实的映射,本质上不存在唯一解释。至于石一本是否诞生于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宅女人格是否源于母亲离世后的创伤反应,前男友人格是否因将压力转嫁至贾小朵而形成保护机制与竞争意识,所有疑问都指向多重可能性。这些纷繁的人格设定,恰似网络问答平台与树洞型AI中常见的“稿主”现象——个体在面对社会规训与自我认知的冲突时,往往无法清晰界定是过度敏感导致的自我不安,还是外部压力引发的身份混乱。当所有不合理因素被逐一剔除,真正的治愈是否就能实现?

令人意外的是,《在人间》竟是一部充满治愈力量的作品!整部剧集长期聚焦于角色对"身份认同"的探索,而最终章却以"无论我是谁"的豁达态度收尾。最新剧情中,人物的人格障碍已逐渐消除,只剩下徐天和贾小朵两个核心角色。

平时看到徐兵总把男主名字定为徐天,我内心不禁会暗自吐槽编剧的命名技巧似乎有些匮乏。但《在人间》却让我意外地察觉到一丝合理性——无论是徐天、张天、王天还是李天,这些名字最终都指向故事中的“我”。就像茫茫60亿人中的每一个个体,我们都会有迷失自我、渴望被理解的时刻,而这种命名方式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人间》中徐天的虚构角色贾小朵,实则承载着剧集深层的叙事结构。此剧可被解读为存在两种观看维度:其一,以更宏观的"常人视角"解析六重人格间的互动关系,探讨核心人格与附属人格的权力更迭机制,以及每个分裂体与特定心理创伤的映射逻辑。例如母亲误会下的挣扎与和解尝试,骑电瓶车追逐四轮公交的外卖员形象,究竟暗示着徐天过往的贫困处境,还是揭示其人格分裂的根源来自母亲的离世?所有人格的演化轨迹是否均指向对自我创伤的疗愈?这种多重视角的嵌套,使角色塑造呈现出复杂的心理图谱。

第二种观剧方式,则是不拘泥于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解读视角。我注意到许多观众对剧情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部作品与人格分裂并无实质关联,纯粹借用了多人格设定来讲述'爱上一个人即接受对方的全部'的浪漫爱情故事;也有人提出这是贾小朵人格如何层层设局,通过情感操控将徐天卷入其中的复杂叙事;还有人主张主线并非爱情,而是围绕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重人格的协调过程展开的心理探索。此外,亦有观点认为周一围饰演的石一本因无法治愈内心的创伤,最终剥离出徐天人格并操控其行动,以完成对其他人格的清除。

当故事选择纯爱路线,你将体会到一种毫无保留的深情交融;若走向人格大逃杀的设定,则揭示出人性深处对“异类”的本能抗拒;而若涉及欺骗,则让观众直面爱情本质的虚幻性。《在人间》的精妙之处恰在于此——它以多元叙事回应着人类永恒的命题:爱或许能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体,或许会催生出虚幻的对立面,但所有的情感体验都建立在直面自我的基础之上。赵丽颖饰演的贾小朵看似是故事中的“多余人格”,却在徐天与石一本明知其存在瑕疵仍选择包容的情节中,折射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或许我们终将在与自我和解的瞬间,找到那份珍贵的接纳。无论是原谅自身的偏差、接受与众不同的本质,还是在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困境中坚守自我认知,这些经历都在构建着属于每个人的自洽之路。《在人间》的叙事结构虽充满实验性,却并非单纯追求形式创新,而是通过赛博空间、密室逃脱等载体,为观众搭建起探索自我认同的精神桥梁。

《在人间》的叙事魅力在于其留白的艺术,许多观众多次询问解读方式,而我认为"似懂非懂的观影体验"恰是这部剧最动人的特质。它讲述的并非标准答案的成长故事,而是展现人们如何在重大创伤中寻找自我和解的轨迹,最终抵达的或许不是世俗认可的圆满,却是令自身内心安宁的自洽状态。这种对传统叙事逻辑的突破,自然招致部分观众的质疑,认为其先锋性过于晦涩。但徐兵作为编剧的创意勇气和赵麗颖的表演张力,让这种模糊表达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当下的影视创作常被三观正确性所束缚,而《在人间》敢于让每个角色都成为不完美的存在,甚至让主角的生存选择脱离世俗评判。这种对"彻底明白"的祛魅,恰是对生命本质更深刻的致敬——某些迷茫或许正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