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特工”战AI,《碟中谍8》值得你去电影院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08更新:2025-09-05 02:31:22

在诞生29年后,标志性动作电影系列《碟中谍》(Mission Impossible)正式画上句号。主演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确认,《碟中谍8:最终清算》(The Final Reckoning)将作为该系列的终章。这29年间,克鲁斯饰演的特工伊森·亨特(Ethan Hunt)穿梭于高空与深渊之间守护全球安全,而现实世界却经历了持续的变迁。随着《碟中谍》系列的落幕,人们不禁思考:商业动作大片是否将随之消亡?《纽约客》杂志评价道:“克鲁斯的表演证明,真正的超级明星敢于为观众的观影体验承担风险。”在当下好莱坞盛行小屏幕叙事与狭隘艺术表达的背景下,这一举动更显特殊意义——如今的制片商正将动作电影的精妙技艺外包给特效团队,而克鲁斯意图以多重维度重构动作片的黄金时代。

相较于好莱坞同僚邦德那标志性的西装造型、鸡尾酒会与跑车场景,以及标志性的英式口音,《碟中谍》系列的男主角伊森·亨特则以近乎粗犷的实战风格自成一派。过去二十年间始终围绕其优雅的西装造型、英俊外表与风流生活展开描绘的007系列,与1996年首部《碟中谍》就确立的"真实、动作、危险"核心基调形成鲜明对比。观众对亨特的记忆更多聚焦于他在飞驰火车上展开的近身搏斗、不依赖氧气瓶的深海潜行,以及摩托车飞跃悬崖的惊险场面。2025年5月,《碟中谍8:最终清算》全球上映,主演汤姆·克鲁斯在首映前公开宣布这将是系列最终章。这部问世29年的动作系列,不仅创造了无数经典银幕时刻,更在全球收获超过40亿美元票房。尽管戏中亨特始终在执行各种极限任务,但好莱坞产业生态却在持续演变。英国媒体戏称,《碟中谍》系列的年龄甚至比本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还要大三岁。当《碟中谍8:最终清算》落幕,关于商业动作片未来的探讨随之升温。《纽约客》杂志评价道,克鲁斯通过高强度动作戏试图对抗衰老痕迹,同时彰显真正电影明星为追求娱乐价值甘愿承担风险的勇气。此番举动在当下好莱坞具有特殊意义,因为行业正在转向迎合小屏幕媒介与狭窄的艺术表达,将动作场面的制作技术逐渐交由特效团队完成。

克鲁斯携新作《碟中谍8:最终清算》亮相2025年戛纳电影节,其作为系列核心人物的"孤胆英雄"形象背后暗藏存在主义危机。克里斯多夫·麦奎因作为克鲁斯长期合作的编剧兼导演,在接受《GQ》专访时透露,《碟中谍》系列与其他动作片的核心差异在于创作理念:尽管"007"系列与《谍影重重》均依托原著或游戏改编,但《碟中谍》始终以克鲁斯的个人突破为叙事重心。这种创作模式使系列成为见证克鲁斯突破自我极限的舞台——从徒手扒飞机、攀登哈利法塔玻璃幕墙,到骑摩托跃下挪威悬崖、进行自由潜水等极限挑战,他坚持苦练水下憋气技巧,最终实现水下持续6分钟的极限表现。

在《碟中谍6:全面瓦解》的拍摄中,克鲁斯甚至在未接受专业直升机特技跳伞训练的前提下,与麦奎因共同制定训练方案。面对专家提出的"每天8小时、持续3个月"建议,克鲁斯以"用剩下的16小时完成训练"回应,仅用一个半月便达到拍摄要求。这种对危险系数的极致追求,也体现在取景地的选择上:麦奎因透露剧组坚持四条准则——凡邦德未踏足之处、《速度与激情》未曾涉足之地、系列前作未抵达的场景,以及美国国务院允许的区域。

当剧组最终选定新西兰作为拍摄地时,当地政府的回应令人玩味:"若你们在冰川上空飞行遭遇意外,将无人施救,你们将永远被困于此,待事件平息后,人们只会竖立纪念碑。"这种看似残酷的现实,反而印证了《碟中谍》系列对"不可能任务"的执着追求,也凸显克鲁斯作为动作巨星的独特定位。

在《碟中谍4:幽灵协议》中,女杀手角色手腕上的皮包成为经典视觉符号。该系列电影始终致力于颠覆传统商业片模式,每部作品都展现出独特的创作理念:《碟中谍2》融合吴宇森标志性的芭蕾舞式动作设计与慢镜头美学;《碟中谍3》通过非线性叙事构建复杂悬念;而《碟中谍4》则因布拉德·伯德(Brad Bird)作为皮克斯动画元老的导演背景,呈现出精密的场景构建。英国《独立报》指出,尽管创意形式不断革新,但该系列始终保持着对高科技特效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汤姆·克鲁斯个人形象的深度塑造。

美国退役特工曾证实,系列电影中反复出现的"3D假头套"技术在现实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这印证了"电影没撒谎"的创作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汤姆·克鲁斯个人生活的变化,角色情感线也产生微妙转变:原本在系列前两部中展现"见一个爱一个"特质的亨特,在婚变后剧情中突然拥有妻子,并因保护其安全而展现出"守身如玉"的克制,使角色逐渐脱离浮夸的情感表达。

克鲁斯因个人信仰与情感危机,在《碟中谍》系列第四部后选择退出媒体采访。这位从英俊外形与严肃剧情片中崛起的演员,随着系列成功转型为以动作特技为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片。系列存在一项隐性规则:亨特的角色必须在极端困境中被迫采取激进行动,而非主动追求危险,因为"没有哪个正常人会自愿做这些事"。主演西蒙·佩吉回忆,拍摄现场常笼罩着神秘氛围,许多剧组成员都难以预测克鲁斯接下来的创作意图。

克鲁斯对创作拥有绝对把控权,他不仅参与剧本设计与导演决策,甚至亲自负责剧组伙食安排。随着系列发展,亨特的英雄形象已超越单纯的动作表演,逐渐演变为承载克鲁斯个人神话的符号体系。当代观众眼中的"英雄"、"偶像"与"烈士"意象,实际上映射着这位影坛巨星对冒险精神的极致追求,其银幕形象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现实中的精神图腾。

汤姆·克鲁斯与导演吴宇森在片场互动的画面,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碟中谍》系列是好莱坞巨星主导的八部作品“独角戏”。相较“007”系列和《速度与激情》等作品,《碟中谍》系列始终展现出更具独立性的女性角色形象。2015年,克鲁斯邀请瑞典演员瑞贝卡·弗格森出演干练的特工角色艾尔莎,该角色不仅展现出比伊森·亨特更强大的战斗能力,更以别具一格的“狙击支点”姿势在动作戏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一场景引发了观众对动作片中女性身材标准的热议,也展现了艾尔莎在关键时刻挽救亨特性命的专业素养。而同期上映的《007:幽灵党》则长期以文戏为主导,直至2021年才出现首位以“007”身份执行任务的女性特工。尽管存在部分批评认为系列中女性角色仍服务于男性主角,但《芝加哥论坛报》指出,《碟中谍》系列中的女特工、女扒手与女上司等角色展现出“无所畏惧、无比强大”的特质,她们既可选择协助男性完成任务,也能独立执行行动,具备战斗能力和力量感。这种女性主义表达方式低调而内敛,既避免了刻意说教的生硬感,又在观众潜意识中塑造出具有力量感的女性形象。

《碟中谍5:神秘国度》中登场的特工艾尔莎引发热议,其背后折射出《碟中谍》系列对反派角色的深刻转变。系列初期,亨特面对的敌人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央情报局内鬼或带有浓厚俄罗斯口音的反派组织,"不可能任务"小队需应对核灾难与恐怖主义等明确威胁。彼时美国的敌我界限清晰可辨。然而到了系列第七部,反派已进化为无所不能、无形无影的人工智能"智体",这一设定在影片中展现出对全球经济的操控能力、对国家电网的实时干预以及对信息传播的精准篡改。据媒体报道,时任美国总统拜登曾就"智体"的威胁表达忧虑,认为其可能危及国家安全与创意产业。《纽约客》影评人以犀利笔触指出:"这个人工智能是否是对特朗普主义的隐喻?当剧中台词提及'它的目的是让人们分裂'时,这种设定显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向。尽管系列屡次涉及恐怖主义和核危机等传统议题,却始终回避了现实世界中尖锐的地缘政治矛盾。直到最终章,剧组似乎在暗中驳斥特朗普主义的某些荒谬主张。影片中的总统角色是一位黑人女性,她展现出充沛的同情心、沉稳的处事态度和公正的决策理念。电影在全球多处取景的设定,恰与好莱坞国际化大片的制作标准形成呼应,这被解读为对特朗普征收境外电影税政策的隐晦反抗。商业大片的娱乐价值自有其合理性,当总统试图剥夺观众跨越国界观赏壮丽景观的沉浸体验时,实际上是在挑战电影的核心魅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智体'的设定可视为汤姆·克鲁斯这位资深影星对流媒体时代的微妙批判:这位以电影情怀著称的演员在疫情期间仍坚持实体影院拍摄,鼓励观众在观影时享受爆米花等零食带来的感官愉悦,强调'零食收入是剧院运营的关键'。相较之下,Netflix旗下由多位动作巨星联合主演的《灰影人》等作品却未能获得市场认可,至今未诞生具有同等影响力的动作电影系列。

观众对《碟中谍》系列的痴迷源于一个核心原因:汤姆·克鲁斯用身体力行的行动诠释着他的台词艺术。正如流行文化媒体The Ringer所言,"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极限挑战,正是他向观众传递的承诺"。在2000年接受《名利场》专访时,刚完成《碟中谍2》拍摄的克鲁斯回忆道:录影结束后因过度兴奋而无法驾驶,他独自站在加州夜色中的街道上,用笑声讲述那个值得铭记的夜晚。即便身处黑暗,他的目光依然能捕捉到邻近街巷的微弱光亮,那份炽烈的情感体验,对常人而言或许是终生难遇的婚礼时刻,而对克鲁斯来说,不过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拍摄任务。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