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吉妮的残酷往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00更新:2025-09-02 02:08:31

吉妮的故事曾在2001年被改编为电影《知更鸟不唱歌》(Mockingbird Don't Sing),影片完整版可在YouTube平台观看。为规避法律争议,电影中角色姓名均被替换,但叙事核心始终围绕吉妮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吉妮1970年获救后不久,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野孩子》(L'enfant sauvage)便在美国上映,该片基于法国著名的"阿维隆的维克多"真实事件改编,引发了社会对极端虐待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1970年10月,吉妮蹒跚着走进洛杉矶县福利机构,当时她呈现出异常的肢体状态:一个佝偻瘦弱的小女孩,双手举升的姿态类似兔子,外表约莫六七岁的样子。其母亲因患有白内障而误入非盲人服务的办公室,福利工作人员起初误以为她患有自闭症,后发现其语言能力缺失,伴随大小便失禁、流口水及吐唾沫现象。医学检查显示,吉妮拥有两套几乎完整的牙齿,这种被称为"多生牙"的罕见病症使她几乎无法正常咀嚼吞咽,眼部聚焦功能受损,四肢无法伸直。令人震惊的是,经确认其实际年龄已达13岁。由于保护隐私,吉妮的真实姓名被替换为化名。据记录,她的父亲自她20个月大起便将其束缚在自制的紧身衣中,固定于郊区房间的椅子上,实施长达十余年的残酷控制,包括禁止其发声、禁止哭泣,甚至以拳击和吼叫的方式对其进行虐待,其行为模式被形容为对动物般的粗暴对待。

当社会服务机构介入时,吉妮已年满13岁,但其心理发展水平却与婴儿相差无几。这一被称为“野孩子”的案例成为美国最严重的虐童事件之一,迅速引发媒体关注。当时正值越南战争爆发之际,而披头士乐队也正处于解散前夕,但新闻焦点却转向了加州小镇坦普尔城金西大道上的这一特殊个案。著名电视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在报道中质疑:为何在看似平静的社区里,会出现一个缺乏人类接触、行为模式近乎原始的孩子?这一现象与14世纪黑森州的“狼孩”、1661年立陶宛的“熊孩”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密林中长大的“阿维隆维克托”形成了历史对照。随着事件热度逐渐消退,吉妮的公众形象也逐渐淡出视线,但其作为语言研究领域的罕见样本价值却持续吸引着学界关注。研究人员通过脑部扫描、语音记录和系统性测试,试图解答一个核心问题——一个未接受过语言教育与社会互动的个体是否仍具备语言习得能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除个别研究外,科学界对吉妮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尽管她的步态异常、频繁流口水及自我抓握行为仍具观察价值,但始终缺乏言语表达能力使其成为研究语言发展极限的独特对象。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吉妮再次完全退出公众视野,被安置在加州州政府设立的保密监护机构中,至今仍在该体系的照护下。

吉妮的身世始终笼罩在谜团之中:这幅1970年首次公开的影像记录了她与媒体见面的瞬间。© Bettmann/Bettmann Archive 语言学教授苏珊·柯蒂斯曾表示:“我确信她还活着,每次询问时他们都会说她状况良好。”然而,她始终无法与吉妮建立联系,尝试探望或书信往来均被阻拦。这位研究者最后一次得知消息已是上世纪80年代初。

官方机构对《卫报》的调查请求保持沉默。加州社会服务部的公共记录协调员金·土田解释称:“若‘吉妮’尚在人世,其相关资料属于保密范畴,无法通过《公共记录请求法》获取。”洛杉矶县将此问题转交精神健康部门,但未收到任何回应。时至今日,若她仍存活,年龄已逾七十(注:本文初稿发布于2016年)。

关于她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状况,外界知之甚少。她是否掌握了语言能力?能否与外界建立正常联系?是否拥有幸福的生活?这些疑问唯有极少数知情者知晓答案。然而这段历史的余波持续影响着与她有过交集的人。

吉妮的哥哥同样深陷父亲的阴影,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严重心理创伤。这位自述“活得像个死人”的兄长曾放逐自己的女儿(吉妮的侄女),而后者亦未能善待自己的子女。整个故事的根源追溯至吉妮的父亲克拉克·威利——这位在美国西北部寄养家庭中成长的机械师,在二战及战后时期于洛杉矶飞机装配线工作。

他娶了比自己年轻20岁的移民艾琳·奥格尔斯比,这对夫妇对子女持排斥态度。然而他们的四个孩子相继诞生:首个女婴被遗弃在寒冷车库后夭折,第二个因分娩并发症离世,第三个儿子约翰存活五年,最终诞生了被命名为吉妮的第四个孩子。

1970年,年届70岁的克拉克·威利与儿子约翰·威利(右二)离开了警察局。在此之前,其父因虐待儿童罪遭到警方调查。© AP 1958年,一名醉酒司机撞死了威尔的母亲,这一悲剧使他陷入了愤怒与偏执。他开始残忍对待约翰,并将20个月大的女儿吉妮独自锁在狭小的卧室里,几乎无法移动。当她不在便盆椅上时,便被束缚在覆盖着铁丝网的婴儿床中,甚至被穿上紧身衣。威尔还用拳头和木板迫使她保持沉默。吉妮就这样在20世纪60年代度过了她的童年。

吉妮在生命中的前十年长期被束缚在便盆椅上,其父母从未对她进行过如厕训练。经过系统的治疗干预后,她向研究人员透露,甚至在便盆椅上入睡。1970年,13岁的吉妮仍依赖尿布生活。这一事件最终引发广泛关注,促使来自全美的儿科医生、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等专家联合介入,以研究人类大脑与语言发展——探讨语言如何塑造人类本质。

1970年,吉妮获救后的情况。© CVLT Nation 尽管吉妮能说出诸如"蓝色"、"橙色"、"媽媽"和"走"等词汇,但大多时间保持沉默,面部缺乏表情。她行走的方式类似兔子般跳跃,遇惊吓时会出现失禁现象。医学专家认为,这是他们所见过的创伤最为严重的案例。初期康复过程令人鼓舞,吉妮逐步掌握了玩耍、咀嚼、穿衣以及音乐欣赏等技能。她的词汇量逐步扩大,并借助绘画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智力评估中展现出优异的表现。

在获救后的四年间,吉妮经历了多年科学实验。部分研究者质疑实验方式的激进性及伦理争议。据柯蒂斯所述:"语言与思维存在本质区别。对于多数人而言,思维依赖语言进行编码,但吉妮的思维几乎未通过语言形成结构。她展现出独特的认知模式,能够将图像序列转化为叙事,运用木棒构建复杂几何模型,同时具备其他超越常规的智力特征。她的思维活动如同发光体,在认知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潜能。"

吉妮的母亲是一位视力严重衰退的女性,她同样认为自己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她将吉妮所遭受的大部分伤害归因于吉妮的父亲。在吉妮尚在襁褓之中,父亲便认定她存在智力障碍,从而剥夺了她与外界接触的权利。© CVLT Nation 柯蒂斯当时刚踏入学术领域,在日常散步和购物时(吉妮对塑料桶尤为喜爱)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吉妮展现出的求知欲与独特精神状态,令医院的厨师、清洁工乃至其他工作人员都深受感染。其行为证明了词汇掌握能力似乎不存在年龄限制,但语法结构的构建却始终难以触及,这印证了语言习得临界期假说的观点——人类掌握语言的能力可能在5至10岁间彻底关闭。当被问及语言是否塑造了人类的本质时,这位语言学家坦言:"即使语言匮乏,个体依然可以完整地体现人性,能够表达情感、建立联系、与社会互动。吉妮完全展现了与世界互动的能力,她能以清晰的方式通过绘画传达思想。"然而,吉妮的发展轨迹并未出现类似海倫·凱勒的奇迹性突破。1972年,康复教师珍·巴特勒与科研团队爆发激烈冲突,并联合吉妮母亲艾琳,试图争夺对吉妮的监护权。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在剥削吉妮的天赋。随着研究资金的枯竭,吉妮最终被安置在条件简陋的寄养家庭。艾琳曾短暂恢复监护权,但很快发现自身难以胜任照料责任——吉妮再次转入新的寄养环境,并随后进入一系列在社会工作者监管下的州立机构。这些工作人员强制禁止柯蒂斯与吉妮的接触,导致其此前取得的语言进步急剧倒退,或许再也无法挽回。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曾对吉妮进行系统性认知评估。1990年代,CVLT Nation记者拉斯·雷默通过《纽约客》发表的两篇深度报道及著作《吉妮:一场科学悲剧》详细还原了这一研究案例。文中通过吉妮27岁生日聚会的影像资料,揭示了她当时的精神状态:"一个身形瘦削、动作迟滞的女性,神情恍惚地凝视着蛋糕。凌乱的黑发散落在额前,使她呈现出被遗弃的病态形象,仿佛游荡在精神疗养院的边缘。"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教授杰伊·舍利曾出席她27岁与29岁的生日聚会,据其回忆,吉妮常蜷缩着身体,极少主动与人进行眼神交流,"那种痛苦的神情令人难以释怀"。此后,吉妮的生活逐渐隐入神秘的帷幕,但她留下的忧郁印记,始终萦绕在研究者与公众之间。

吉妮因呕吐被施以暴力,养父母的粗暴行为给她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最终迫使她重返儿童医院。然而,创伤后的她愈发沉默寡言,连基本的言语交流都难以实现。© CVLT Nation 对于少数仍关注吉妮的科学家而言,这是一段充满痛楚的遗憾记忆。舍利评价道:“她曾是被彻底隔绝的存在,被囚禁多年后短暂地接触到外界,展现出对世界的回应。但随后那扇门再次关闭,她的灵魂也因而患病。”

柯蒂斯作为研究者之一,在其著作中记录了吉妮的特殊经历,至今仍感悲痛。“我与她并无联系,但这并非我的意愿。他们始终不允许我与她接触,我无法再见她或与她通信。无法相见的遗憾,在我心中形成了永恒的空洞。”

在访谈中,雷默坦言吉妮的故事深刻影响了所有人,包括自己。“这是一段持续多年强烈而令人不安的经历,故事彻底重塑了我的生活与世界观。案件中诸多细节令我震撼不已。或许源于怯懦,我庆幸能够摆脱这段经历。但每次踏入那个房间(吉妮成长的密室),都会感到难以承受。”

令雷默难以完全抽离的是,他意识到自己与吉妮的共鸣。“我不断转向其他故事,却始终无法回避与吉妮的情感联结。被囚禁与无法表达的处境,触动了所有人。我笔下的那个角色某种程度上就是我自己。”

治疗过程中,吉妮逐渐从怯懦转向对世界的好奇。她开始收集物品,尤其钟爱玻璃杯和容器——这一行为在其他受虐儿童中亦有类似表现。最终,她甚至能用语言表达情绪。但即便取得惊人进步,她仍无法实现完整沟通。当被要求提问时,她仅能说出:“红色和蓝色是什么?”吉妮虽能掌握基础词汇,却始终无法构建完整的语法规则。

吉妮的故事最终融入雷默的小说《巴黎暮光》中,该作以1990年法国为背景。“更确切地说,是主人公试图逃离狭小潮湿的房间与挫败感,追寻宏伟未来却终未如愿。小说探讨科学与情感的交织,我至今仍在探索其中命题。以我作为记者的经验来看,吉妮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提出了我无法释怀的问题。”

克拉克·威利的虐待行为持续影响着吉妮的哥哥约翰。在目睹妹妹受苦后,他在2008年对ABC新闻坦言:“有时我怀疑上帝辜负了我。也许是我辜负了他。”约翰最后一次见到吉妮是在1982年,之后亦与母亲失去联系,母亲于2003年去世。“我曾试图抹去吉妮的记忆,因为那是一种耻辱。但欣慰的是她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救助。”

约翰曾与法律产生纠葛,后迁居俄亥俄州从事房屋粉刷工作。他组建了家庭,育有一女帕梅拉——也就是吉妮的侄女。但婚姻最终破裂,帕梅拉也染上了毒瘾。

据传,这可能是吉妮生前留下的、现存于网络上的最新影像记录。© Clio 2010年,警方调查发现帕梅拉在醉酒状态下行为失控,被指控对她的两个女儿(吉妮的侄孙女)造成潜在威胁。这个家庭似乎注定无法迎来戏剧性的转折,最终走向悲凉的结局。约翰因糖尿病在2011年离世,而帕梅拉(显然从未与吉妮谋面)则在2012年追随丈夫而去。在阿拉伯民间传说中,"精灵"(genie)是被封印于瓶中或油灯的灵体,一旦被释放便需履行许愿之责。那个1970年降临人世的少女,在短暂的解放时刻曾以独特魅力吸引无数目光,但实现愿望的历程如同她的命运般艰难,或许正因她始终被困于不自由的境地。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