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10更新:2025-09-05 20:56:49
高群书执导的首部电影《东京审判》于2006年上映,此时距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已过去七十年,期间缺乏系统的大众影像记录。在筹备阶段,高群书辗转多家图书馆未果,直至其助理在母校图书馆发现《东京审判百名记者法庭实录》一书,才为拍摄提供关键史料。这种影像空白不仅是学术界的遗憾,更凸显了社会公众与历史记忆之间的断裂。《东京审判》的推出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历史影像的重要补充。
二十年后,高群书再次以电影作品《生还》关注被抗战叙事边缘化的东北抗日联军。该片聚焦于抗战末期仅有七百名战士生还的历史事实,通过12岁女战士李童的视角重现抗联的艰难历程。影片素材源自抗联战士李敏的回忆录,展现了这支队伍多元的构成:既有十二岁便投身战斗的少女,也有知识分子,还有昔日的“山大王”。他们在林海雪原中与如幽灵般盘踞的日军展开殊死斗争,呈现出抗战历史中鲜为人知的残酷现实。
《生还》以抗联战士的视角还原了那段尘封的历史,着重刻画了这支被时代遗忘的队伍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影片展现了抗联战士在极端困境下的牺牲精神,同时揭示了他们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战略价值——那些成功突围的战士渡江至苏联后,不仅参与了苏军对日关东军的作战,更在解放战争中为第四野战军奠定东北根据地提供了重要支持。作为一部聚焦历史细节的影片,它承载着超越娱乐价值的社会意义,这与导演高群书长期关注被边缘化的抗战史脉络息息相关。他在采访中表示:“我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片段。”为了追求历史真实性,他采用了高度纪实的拍摄手法,组建了没有流量明星的演员阵容,以更贴近历史语境的方式呈现战争场景。
抗日联军作为中国革命三大艰苦斗争之一,其历史始终笼罩在重重困境之中。这支队伍由各色人等组成,既有从城市投奔的革命者,也有世代居住山沟的农民,甚至不乏原为山头势力的土匪。他们共同的信念是联合抗日,正如抗联第二军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以及谢文东、李华堂等原本具有地域势力的土匪,最终都汇聚在这面旗帜下。
在研究相关历史资料时,李敏曾提出将八年抗战的表述调整为十四年抗战。这一主张在2017年得到教育部的正式落实,而李敏本人也在次年逝世,以颇具分量的方式画上了历史的句点。这位12岁便加入抗联的战士,毕生致力于还原抗战的真实面貌。
抗日联军的存续历程堪称惨烈。成立初期拥有11个军近3万名战士,却在日军严密统治下逐渐减员至仅余700余人。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战士们常以血肉之躯对抗严寒与追兵,许多英勇牺牲的将士甚至连姓名都无法留下,仅以冻僵的遗体为后人留下“雪雕”般的悲壮记忆。
幸存者的故事同样充满震撼。他们或凭借战友的牺牲换取生路,或在一次次突围中承担保护职责。正如《生还》所揭示的——在血与火的岁月里,保护始终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男兵在外围阻击日军,女兵则负责护卫伤员与儿童,这种无言的守护构成了抗战精神的重要维度。
李敏 著版本: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2 采访者:影片并未刻意强化情节冲突,而是以更贴近现实的视角展开叙事,整体基调的构建有何考量?高群书:我认为这种拍摄方式更为恰当。若作为纯粹的商业项目,或许会强调叙事手段和流量明星,但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真实性。如今我们这个年龄段与年轻观众的思维已有所不同,更希望留下具有历史意义的内容,而非单纯追求票房收益。采访者:这是否出于主动的创作选择?高群书:确是如此。我们全员启用新面孔演员,让观众以平和心态观看,避免因明星效应产生干扰。实际上,影片中17岁角色小马的设定原是为吸引流量,但后来认为无需如此。百年后重看,这部作品更像是一份纪录片或历史档案。南京大屠杀有现存影像资料,但抗联历史缺乏系统记录,当年缺乏战地记者和摄影设备,仅能通过县城照片零星留存。而抗联战士留下的回忆录内容详实具体,某些纪录片反而未能完整呈现。采访者:如何看待口述史这种历史呈现方式?是否认为其更具"打捞"历史的特质?高群书:作为新闻学专业出身的导演,我自90年代便钟情于口述实录。口述历史的优势在于两点:一是亲历者的真实叙事,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老一辈回忆录中对战友牺牲的记录尤为真挚,文字质朴,这种真实的历史叙述比虚构更具感染力。
冯骥才 著版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4-6界面文娱:当年你在拍摄《东京审判》时曾强调“庭审中的每一句话我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出处”。高群书:拍摄《东京审判》与《生还》的创作逻辑相似,都是对长期被忽视的历史题材进行挖掘。但《东京审判》的特殊性在于,它揭示了中国人的主导地位——将战犯送上绞刑架这一历史真相。界面文娱:此前公众对此认知有限。高群书:甚至相关资料都极度匮乏。我接剧本时仅找到简略的史料,关于梅汝璈只有一句“若不能将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我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誓言。国家图书馆亦无相关资料,后经助理在南京师大图书馆发现庭审法律文书及《东京审判百名记者法庭实录》。拍摄时确立两条原则:一是严格遵循国际法程序,二是所有内容均有史料佐证。法庭发言必须严谨,绝不允许虚构。公映后,我邀请电影中角色向哲浚的儿子在北京会餐,他提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有完整的东京审判影像资料,只需支付5000美元即可复制。这段审判历时两年,每日均有记录,但当时我们并不知情。
界面文娱:该片成为部分高中历史课堂的延伸教材。高群书:《生还》的创作目的正与此相同。关于抗联的真实历史,有一句话叫“一将功成万骨枯”。电影结尾李童的独白寄托着对牺牲战友的思念,这些战友的存在让她得以生还。而如今我们的生活正是建立在这些人的牺牲之上,李敏晚年常念叨着那些人那些事。界面文娱:抗联历史跨度极大,如何取舍素材?高群书:电影聚焦“突围、过江、享受社会主义、打回来”四个阶段,呈现其后期抗战史。李敏的回忆录让我触动,首次赴苏时,首长授课强调未来中国将走社会主义道路。当抗联战士真正接触社会主义,才意识到其美好之处——从山里打过黑龙江后,有面包可食,还能洗澡。翻译首次带李童体验有瓷砖的厕所,她因陌生而返回,因为在山里都是找坑解决。这种对社会主义的惊喜感,实则是对未来的信念。
界面文娱:之前并不知晓抗联有分队赴苏参与东北日军进攻。高群书:更重要的是协助苏军管理57个城镇。当时共产党军队出关时空手而行,武器粮食皆无,官兵间流传“东北遍地是物资,枪炮要多少有多少”的说法。但苏军未提供,因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友好协议,仅将大工厂拆运。最终抗联的七百多人将日军留下的武器和兵工厂转交八路军,使其获得基本物资。部队从南满转至北满需经过苏军检查点,必须由苏军正司令盖章,抗联副司令无权限。为此,抗联领导偷刻“萝卜章”才得以通行。周保中最终通过金日成绕道朝鲜,这一系列行动均由抗联战士完成。这段历史为后来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基础。
界面文娱:除抗日贡献,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也鲜为人知。高群书:不仅普通观众不了解,连东北精英阶层亦存疑惑。我们通过回忆录和史料梳理还原历史,这些内容本就存在,只是未被广泛传播。因此《生还》更注重打捞与传播,讲述抗联的艰苦历程和战士的生存智慧。界面文娱:您对挖掘主流历史之外的叙事特别关注?高群书:是的,我历史成绩优异,本可进入北师大历史系,却选择了新闻专业。我始终对被边缘化的历史叙事充满兴趣,主流历史已为人熟知,但那些被遗忘的三万抗联战士,最终仅剩七百多人,许多人连姓名都没留下。我们有意强化电影的群像感,尤其是牺牲的战士,影片以李童视角展现,所有内容均为她所见。
界面文娱:一些评论称电影为纪实风格。高群书:这是绝对写实,不掺杂任何戏剧化元素。只要稍作戏剧处理,就会产生杜撰成分,实质上是传奇故事。观众可将其当作真实历史观看,因为所有细节均来源于真实记录,这些人物均有原型。界面文娱:战士姓名是否含虚构?高群书:会进行一定改编,如战场上出生的孩子真实结局是夭折,但我们不愿在电影中展现死亡场景,选择让其生存至最后一幕。大家都在哭泣时,她需进食牛排,给予观众希望与温度。整体叙事细节存在合并与调整,但都基于真实历史。
界面文娱:大众对抗战史,尤其是抗联历史仍存疏离感。高群书:从市场角度看,我确实担忧影片接受度。但对我们而言,盈利并非首要目标,能收回成本即为最大胜利。若期盼高票房,就不会选用新人,也不会采用这种拍摄方式。我们难道不会利用市场吗?我从事多年,手中资源充足。选择这类创作,正是因为观众习惯关注票房数字,而谁会主动选择注定不赚钱的项目?
在乱世背景下,民国时期似有藩镇割据之感,这为创作提供了哪些可能性?高群书认为,民国的本质是从封建向民主过渡的历史阶段,包括政权更迭与清王朝的覆灭。他坦言曾计划拍摄辛亥革命题材,但受限于资金与资源,最终转向其他项目。在《千钧一发》的拍摄中,他尝试以纪实手法还原历史事件与人物,这种创作方式更贴近史料价值,亦可适用于《生还》等作品。
谈及影视创作差异,高群书表示电视剧与电影存在本质区别:前者面对平台方,后者直面观众群体。他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仍具潜力,如《哪吒2》与《南京照相馆》均取得超30亿票房,但当前的困境源于对市场的误判与宣传力度不足。他强调《生还》这类作品应采取小成本但高强度宣发策略,若能获得亿元级投资足以突破票房瓶颈。
关于投资困境,高群书直言抗联题材缺乏商业吸引力,投资方普遍缺乏信心。他透露拍摄团队面临多重挑战:资金短缺、极端气候(日间零下25度,夜间零下30度)、深山拍摄导致的通讯中断。尽管条件艰苦,团队仍保持创作热情。演员遴选尤为严格,需具备良好体能(百米跑速、跳高成绩),最终选定具有武术特长的南京少年李童担任主演。
针对电影中频繁出现的姓名确认情节,高群书解释这是其创作习惯。他称此类设计源自对人物背景的重视,主张展现角色的成长轨迹而非简单符号化。如《风声》创作时便为每个角色构建立体人设,强调"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往哪里去?"的人物追问。这种叙事方式贯穿其历史题材创作。
谈及未来创作方向,高群书表示若《生还》实现收支平衡或积累足够资金,将继续探索类似历史题材。他坦承自己对商业电影手法有所了解,但更注重艺术表达。认为所谓创作变化实则是对商业秘诀的运用选择,而非创作理念的转变。他承诺未来将推出更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
图源:高群书微博界面
文娱:人的本性是否有所改变?
高群书:本性不会改变,七情六欲亦属本能范畴,这由动物性决定。例如当代人对电子产品的偏好,或对塑料、木材等材质的选择,本质上都是这种本能的体现。
文娱:面对当下社会现状,您未来创作方向将如何选择?
高群书:对我而言,目前只有两种选择:拍摄市场导向的影片获取收益,或创作艺术价值高于商业回报的作品,致力于挖掘那些不为人知、被遗忘或被忽视的历史片段,让它们得以传承留存。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