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黄家驹墓碑、大闹超市影院:起底香港“白卡联盟”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24更新:2025-09-06 07:43:49

近日,关于#黄家驹墓碑遗照被破坏#的热搜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根据视频画面显示,一名男子用可乐涂抹墓碑并食用花朵,最终对墓碑实施破坏行为。此类举止不仅令人震惊,更显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深入梳理这一持续发酵的新闻,不难发现,破坏他人墓碑的违法行为,其背后或许涉及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远非简单的网络情绪失控所能概括。

举止异常的不良少年光头男在破坏墓碑时,刻意要求拍摄者多记录他的行为,高喊着“来拍我社会破坏者光头Bob”,展现出对自身行为的清醒认知。然而,其言语神情及异常举动则显得格格不入,令人不禁对其精神状态产生疑虑。

两名涉案人员日前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经媒体后续调查披露,实施破坏行为的少年名为Bob,年仅15岁,据称存在自闭症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双重诊断。而拍摄现场视频的成年人为叶某,现年23岁,职业是冷气系统维修技工。值得注意的是,叶某曾参与TVB综艺节目《神耆小子》的拍摄工作,并与郑则仕等艺人共同出席过 promotional 活动。

暂且将叶某的事件搁置一旁,镜头聚焦的Bob此前已多次在墓地制造事端。去年7月,他便曾对着墓碑进行言语挑衅,破坏墓地环境,甚至抢夺遗照,伴随愤怒的咒骂:“你这模样,看看你多么该死!”

曾有某人前往黄家驹的墓地,公开发表挑衅言论,高喊“垃圾黄家驹,认主”。

该人士频繁借助艺人资源及物料制造话题,曾借TVB艺人蔡思贝的绯闻作为宣传点,宣称自己涉及某些隐私的言论。此外,他还曾在公开场合亲吻炎明熹的立牌,并拍摄视频自称"我是光头Bob,我喜欢惹麻烦,而且一点也不怕"。

去年,在张婉婷执导的电影《给十九岁的我》首映时,曾有观众在影院内拍摄视频并高声质问:"看什么X的十九岁啊,我现在才十四岁啊!"随后,这名当事人又与四位男性共同前往某新开泰国超市引发冲突,故意滋扰顾客导致被警方拘捕。法院最终判处五人2000元罚金并缓刑两年,要求其在刑期期间不得再涉公众滋扰案件。然而在缓刑执行期间,绰号光头bob的当事人再次违法。值得注意的是,若进一步追溯涉事人员的背景,会发现他们无一不是活跃的网络红人,甚至形成了名为"白卡联盟"的组织——这一本应用于社会保障的白卡,却沦为了部分人宣泄情绪的"通行证"?

在香港,"白卡联盟白卡"实为残疾人登记证的俗称,主要面向听觉、视觉障碍及肢体残疾等各类残障人士。该证件需自愿申请,持证者在进入景区或参与公共活动时可享受门票减免或折扣优惠。作为由本地相关部门推出的福利政策,白卡的设立旨在为残障群体提供便利,助力其获取更多社会资源以提升生活质量。

然而,"白卡"一词如今却成为部分KOL的特定称谓。例如,bob总自诩为"社会破坏者",并宣称是"刘马车的继承者"。

刘马车,1996年出生的网络人物,因长期遭受校园欺凌而走上极端道路。2011年,他在校内与同学发生冲突时拍摄视频,以粗口辱骂对方并自称黑帮成员,意外引发关注。此后,其行为愈发离奇,曾拍摄用菜刀自伤、威胁女性等视频,多次因涉嫌暴力及性侵被法律制裁。2015年因猥亵女童入狱,2018年出狱后重返香港,继续涉及打人、非礼等案件,2019年更在天水围羽毛球场及深圳酒吧事件中被判刑三年六个月。出狱后他重新建立个人账号,宣称洗心革面,但仅一个月便卷入多起针对未成年人的侵犯事件,2024年再次因非礼五名女童被捕。

此人在社会危害性明确的情况下,仍联合其他行为异常的网络意见领袖(KOL)组建“白卡联盟”。该组织通过制造争议话题获取流量,例如在台风报道中强行闯入直播镜头、在海港边高喊“希望被有线新闻看见”等行为引发安全担忧。联盟成员还包括因砸毁黄家驹墓碑而引发舆论风暴的Bob,刘马车曾协助其炒作热度。值得注意的是,联盟内部存在复杂关系——有成员承认自己并非真正拥有“白卡”身份,而是通过伪装接近核心人物,甚至有“扮白卡为接近真正白卡”的自述,暗示该群体内部存在身份混淆与利益纠葛。

关于精神健康与社会资源使用的问题,需区分个体情况与制度设计。若相关人士并无精神疾病,其领取社会福利的行为本质上属于合理权利行使,而社会资源的分配应基于需求评估而非简单归因。若存在精神健康问题,则需通过专业诊断确定,而非仅凭行为表现主观判断。至于视频制作方面,高效的内容产出可能源于团队协作、技术设备支持或职业化流程,需结合具体场景分析其背后逻辑,避免过度推测。

追溯历史可见,"白卡界始祖"这一概念在港媒语境中已具一定影响力,而"白卡系KOL"作为网络现象也早已在本地形成气候。在电视剧《新闻女王》中,李国麟饰演的"思觉大叔"以其夸张的精神病表现引发热议,而该角色的现实原型正是知名博主"思觉老师"。

“思觉老师”这一称呼最早可追溯至1997年,当时其网名仍为“鼠鼠仔”,通过上传短小视频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至2001年,他以“香港思觉失调大魔王”的身份再度活跃,创作包含对女明星幻想内容的文本,并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塑造出具有辨识度的“思觉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思觉”实为“思觉失调”的简称,而该术语正是2001年被引入香港的。当时香港特区政府为提升公众对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等精神疾病的认知,特意将英文psychosis的直译“精神病”改为更易被接受的“思觉失调”概念。这种命名方式也契合了“思觉老师”自我身份的认同,暗示其与精神健康问题的关联。2002年,因上传的视频内容被青山医院专业人员认定为病态表现,他不得不暂停网络活动接受治疗,此后多次复出与入院反复交替,其热度逐渐下滑。直至2021年,他正式宣布退出YouTube平台,坦言在治疗过程中经历人生反思,意识到过往存在诸多认知偏差,希望通过工作改善生活状态,这也意味着“思觉老师”这一称谓将逐渐退出公众视野。

有网友戏称“思觉老师”已蜕变为“醒觉老师”,然而随着当前“白卡系KOL”热潮的兴起,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以为“思觉老师”是白卡界的开创者。这位频繁因病入院的行业先驱,始终秉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从未有过伤害他人的行为,反而以温暖真诚的视角传递正能量。

《新闻女王》中思觉大叔的结局令人欣慰,但如今的白卡KOL却普遍陷入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以刘马车为例,其持续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已构成严重犯罪,亟需司法严惩与心理干预的双重保障。然而现实却是,这些创作者在监狱与荧幕间反复横跳,某些节目甚至将其视为流量密码邀请其出演,公众的围观心态助长了畸形生态。当常规内容已无法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部分人开始追求更具争议性的行为模式,而当事人尚未成年,其监护人是否履行了应有的管教责任?更有甚者,如叶某自称非白卡群体且拥有正常职业,却仍参与策划并传播破坏公序良俗的视频内容,这种行为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E姐的结语中描绘的"白卡系KOL"露出狰狞表情的凶狠模样,令人联想到伊藤润二创作的恐怖漫画《双一》中的角色。这个被称作"恶魔之子"的形象,恰巧诞生于6月6日6时6分这个充满诡异意味的时刻,口中衔着铁钉,随时准备捉弄他人。然而现实中的双一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他性格孤僻,患有自闭倾向,在校园生活中始终孤立无援。只能通过刻意表现的"讨人嫌"姿态,在家庭环境中寻求存在感,这种外在的凶悍与内在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冰冷社交壁垒的映衬下,部分"双一"群体发现,当恶作剧获得回应时,便滋生出虚荣心,甚至将尖锐的言语当作武器四处挥洒。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网络空间中的恶意往往更为隐蔽且复杂:有人精心设计舆论陷阱,诱导精神状态异常者陷入困境;有人借"白卡"身份标签包装极端行为,扭曲社会认知;更有伪装成悲情角色的戏精,借热点事件博取关注。面对如此现象,公众更需保持清醒认知。真正的精神障碍群体与需要社会支持的特殊人群,应当获得专业治疗与人文关怀,"白卡"作为社会福利的体现,其本质是保护机制而非羞辱性标签。若因误判而伤害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将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精神障碍的五项核心特质包括:妄想、幻觉、逻辑混乱或言语结构异常、行为紊乱或紧张表现,以及部分负性症状。需注意,相关图片与视频资料仅供参考,部分视频内容可能经过剪辑处理,未必能作为确切的诊断依据。在遵循人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亦应警惕如网友所警示的"don't make stupid people famous"现象。

应坚决抵制以博取关注为目的的网络红人现象,同时彻底清除那些荒谬的‘白卡文化’及犯罪暗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