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25更新:2025-09-06 14:50:22
春节档至五一档期间,电影市场呈现出鲜明的动态特征:各色影片更迭不断,唯有“撤档”现象始终如一。《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在五一档期上映仅五天便宣布撤档,出品方声明称受多重外部因素影响,未能实现预期观众覆盖,并表示影片将于5月6日起停映,已开播的影城仍可继续放映。相比之下,《穿过月亮的旅行》制片人以“绝不撤档”为立场,将撤档行为比作战场退怯,强调“上了战场可以战死,但不退”的态度,这一言论被业内视为颇具争议的营销策略,其将商业决策包装为道德命题的做法引发了广泛讨论。
关于"撤档"争议,其背后责任归属需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考量。对于片方而言,撤档行为的利弊取决于影片本身的质量:优质影片若选择撤档重映,可能迎来口碑与票房的双重回升;而质量欠佳的影片撤档,则容易引发公众对发行方操守的质疑。值得注意的是,百纳千成作为两家影片的出品方,其同时争夺同一档期的策略最终导致双片票房失利,这暴露出电影公司在发行排期规划上的重大失误。撤档现象的频发不仅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更凸显片方在影片定位及市场预判层面存在系统性偏差。唯有当"绝不撤档"从行业口号真正转化为自我约束的准则,中国电影市场才能实现从无序竞争到规范发展的质变。
过去,贺岁档曾是一个囊括圣诞、元旦、春节乃至情人节等多元节日的长周期市场。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档期划分逐渐精细化,暑期档、贺岁档和春节档凭借较长的持续时间,形成了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三大黄金档期。五一档与十一档则作为次级重要档期紧随其后。影片主创团队热衷于争夺黄金档期,核心原因在于这一时期能够有效激发观众的集体观影热情,带动整体市场容量与票房规模的显著增长。但参与黄金档期竞争往往伴随着高昂的宣传成本,而撤档则成为无法进入黄金档期的无奈结果。这一现象在疫情时期尤为突出,被动撤档事件频发,主要受制于外部不可抗力因素。2022年,因疫情防控要求,原定于清明档上映的《人生大事》《神探大战》《你是我的春天》《最后的真相》《被害人》《一周的朋友》等六部影片相继宣布撤档。
从影院运营者的角度来看,近期撤档的影片均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其中部分作品在点映阶段已获得良好反馈。若调整至更具观众吸引力的档期,预期可实现理想的票房收益。片方选择主动撤档,实为寻求更优质的竞争环境。以《人生大事》为例,该片于2022年6月24日重映,两周后《神探大战》才上映,两部影片成功避开清明档的激烈竞争,上映期间缺乏强有力的对手,最终分别斩获17亿与6亿票房,位列当年暑期档票房第二及第四名。若二者同天竞逐清明档,可能难以取得当前成绩,这充分体现了排映策略与市场选择的重要性。此外,映前撤档还包含主动调整的情况。主动撤档可能源于片方对市场形势的重新评估或制作进度未达预期。例如原定五一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小倩》,在五一前夕发布撤档声明,宣布将"择日上映"。出品方光线传媒解释称,撤档主要基于两大原因:其一,今年五一档期多达十余部影片上映,市场呈现过度拥挤态势,致使多数影片排片比例受限,同时营销成本显著上升;其二,该片距制作完成时间较短,相关宣传推广尚未充分展开,市场热度仍需培育。
《小倩》在与《哈尔的移动城堡》《间谍过家家》等动画电影同期上映后,因类型定位不够鲜明导致市场表现一般。其点映阶段的口碑反馈与预售数据均未达到预期,最终选择撤档属于基于市场策略的理性调整。根据撤档时间节点的不同,可分为映前撤档与映后撤档两种类型。其中映前撤档通常意味着市场投入相对有限,且未开展大规模宣发活动,对整体票房的影响可控。而映后撤档则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因此成为我们重点探讨的焦点。截至目前,今年已有多部影片选择在上映后调整档期,包括《我们一起摇太阳》《红毯先生》《黄貔:天降财神猫》《八戒之天蓬下界》及《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春节档期间,《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也曾采取大年初三上映后次日撤档的特殊策略。
2014年至2024年间,部分影片在上映后遭遇撤档并重新安排上映日期的现象频发。这一调整对电影制作方而言,意味着需要承担二次宣传的成本与策略重构;对电影院线运营方来说,涉及重新规划排片计划及人员调配等运营挑战;而观众的观影感受与对影片的评价也将随之改变。这种撤档再映的运作模式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市场影响?
首类撤档重映案例中,唯有《我们一起摇太阳》取得显著成效。该片自宣布加入春节档竞争伊始,便因题材风格被定位为非合家欢类型,难以契合档期氛围。春节档双强格局下,多部影片上映初期均获得超预期口碑,致使该片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影片在春节档首日(2月10日)排片占比仅7.3%,最终日更是低至1.9%。然而在3月30日重启上映后,排片比例提升至10.5%,并于清明档实现双线逆袭。撤档期间累计票房达9000万元,重映后最终票房突破2.75亿元,这成为撤档重映模式中少有的成功典范。
相较于导演韩延过往的创作,其最新作品在口碑与评分层面表现突出,却遭遇了票房上的冷遇。这种反差不禁引发思考:若影片未经历改档,直接进入清明档期,是否能实现更好的票房表现?此外,部分影片在撤档后彻底淡出市场。以2018年上映的魔幻巨制《阿修罗》为例,该片耗时六年、投入7.5亿元制作,却仅上映三天便紧急撤档,后续再无发行计划。三天累计票房不足5000万元,亏损严重。而同日上映的《邪不压正》则实现3亿多元的票房成绩。《阿修罗》首日便面临口碑崩塌,出品方曾声称遭遇“黑水攻击”,试图为票房不佳开脱,甚至表示撤档不会影响续集拍摄计划。然而,影片至今在豆瓣仅获得3.0分的评价,最终未推出续集,流媒体平台也未引进该片。这一结果与片方的解释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影片质量与市场反馈之间的显著落差。
第三类影片表现为撤档重映却反响平平。此前有《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多次调整档期,最终于2023年大年初三上映,次日便退出春节档,直至三周后才正式公映。据官方透露,因宣发策略失误造成排片偏低,重新定档后耗费近一个月才突破1亿元票房门槛,但影片总投资高达3.5亿元,仍面临巨额亏损。随后的《红毯先生》在撤档时已累积8000多万元票房,重映后在春节档老片与3月新片《周处除三害》《沙丘2》等的夹击下,缺乏宣传声势,最终仅收获9000余万元票房,未能实现票房突破。总体来看,此类撤档重映的影片大多未能扭转市场局面,仅能作为补救措施。
在档期策略与影片定位的平衡上,《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早在2023年12月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就已亮相。最初计划于2024年1月上映,后因市场考量调整至五一假期档期。然而影片在内容深度与制作水准上存在明显短板,宣传策略未能紧扣影片核心价值,同期市场又面临诸多强势竞品,导致初期票房表现欠佳。从院线运营视角分析,若再度上映,观众基础可能难以恢复,且面临更高的排片竞争压力。市场反馈不佳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为两点:影片内容质量与档期策略选择。即便重新排期,制作方仍需应对成本递增与观众认知度下降的双重挑战,这种被动调整本质上是行业生态下的无奈应对。唯有具备清晰定位与优质内容的制作团队,方能在市场中实现价值回归,而如何理性接受市场淘汰,亦成为影视制作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
电影档期的实际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当市场与制作方陷入对热门档期的追逐时,是否正陷入“凑热闹却半途离场”的困境?以《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为例,其最初定档期间,《动物园里有什么》取得1.08亿票房,《临时劫案》斩获2.37亿票房,若该片能在此时段上映,或许能获得更佳市场反馈。但这一切的前提仍需依赖作品质量与宣发策略的双重保障。另一方面,成熟的电影市场体系已形成明确的档期划分逻辑。然而,真正激活档期效应的关键,在于影片类型与内容品质的适配性。唯有通过持续输出符合特定档期调性的优质作品,才能构建观众认可的观影期待模式。以美国市场为参照,其档期系统主要聚焦于暑期、秋季及圣诞新年等节庆时段,大制作影片与具备奥斯卡潜力的作品多集中于这些高热度阶段。而冬春档期则更多承载低成本或独立制作影片的放映功能。
相较于国内,好莱坞的电影档期通常会提前一年甚至更久向公众公布,这使得专业调研机构有充足时间开展受众分析,从而为发行方提供科学的档期调整建议。精准的用户画像、系统的影片定位评估以及对同期竞品的全面信息搜集,已成为好莱坞优化发行策略的重要依据。而国内影片的定档则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受限于审查制度、市场波动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片方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档期冲突与临时改期现象频发。尽管艺术院线建设逐步推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这进一步压缩了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在当下观众观影习惯发生转变的背景下,去影院已不再是普遍的娱乐刚需,这也促使业界重新思考档期的商业价值。随着观众审美日益理性,内容质量成为观影选择的核心考量,单纯依赖流量明星的营销策略已难以持续吸引主流群体,如何通过优质内容激发观众到店意愿,才是当前电影行业亟需破解的关键命题。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