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先生》湖南卫视首播,叙事野心很大,但遵循为尊者讳原则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24更新:2025-09-06 16:00:00

5月12日晚间,湖南卫视播出文化纪录片《船山先生》首集。该片聚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生平与思想体系,展现了宏大的叙事格局。从首播内容来看,制作团队在呈现历史人物时,既体现出对学术深度的追求,也遵循了传统学者"为尊者讳"的叙事逻辑,这种处理方式在客观性与历史还原度之间形成了微妙平衡。

纪录片《船山先生》的叙事格局在首集开篇便显露无疑。影片通过对比王夫之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同期欧洲的变革浪潮、满清面临的外部威胁,构建出宏大的时代坐标系。随后,创作者聚焦于王夫之思想体系的阐释,揭示其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先驱意义。这种历史定位折射出该片深具野心的叙事策略——试图通过多集内容,系统梳理王夫之思想与近代思潮之间的深层关联。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清初诸儒的思辨成果,事实上构成了洋务派、维新派乃至革命派的思想基础。然而,厘清王夫之思想与近代思潮之间的传承脉络,实属一项复杂而艰深的学术课题。目前学界对此尚存诸多争议,研究者们亦未形成统一的学术共识。正因如此,该片首集所展现的宏大叙事框架,更令人期待后续章节如何展开对这一命题的深入探讨。

在《船山先生》第一集中,关于王夫之科举经历的叙事呈现出典型的学院派为尊者讳特征。历史资料显示,王夫之多次落第后入主岳麓书院,其后科举成功且排名靠前。这一事件在纪录片中被简化为书院环境与学术积累的因果关系,但若深入探讨则需触及更复杂的历史语境。学界普遍认为,古代书院往往与官僚体系存在隐秘关联,许多书院实质上是朝廷权臣培养私党的重要场所。王夫之入读岳麓书院的转折,若从权力网络视角解读,可能暗示其通过特定渠道获得了政治资源支持。这种学术阐释在《清明上河图密码》等影视作品中常见,却因涉及制度批判可能引发争议。因此,学院派在纪录片创作中倾向于规避此类敏感话题,以维护主流叙事的稳定性。这种学术选择折射出知识生产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微妙关系,当学生提出尖锐问题时,往往需要更开放的学术视野来揭示历史真相。

以《船山先生》第一集为例,其中提及明末农民军试图招揽王夫之入仕,而王夫之本人也曾组建武装力量与清军对抗,最终因失利转而投奔南明政权。但这一叙述存在诸多细节上的模糊之处。例如,张献忠所率领的部众(纪录片称为农民军,实为屠杀成性的流寇)为何意图拉拢王夫之?其真实动机并非仰慕王夫之的学识,而是觊觎其家族庞大的宗族网络。可以说,王夫之的家族在地方上具备一定的“军阀”特征。若非拥有名门望族的经济基础,又怎能维持家族数代人同时求学的开销?张献忠对王家的拉拢,本质是意图借助这一地方势力网络。而王夫之能够调动三路大军与清廷周旋,同样源于家族在军事组织与资源调配方面的实力积淀。

纪录片往往难以全面阐述此类问题。在高校课堂中,只要学生不主动发问,学识渊博的教授通常也会选择避而不谈,这种现象可称为‘为尊者讳’。然而,当我们缺乏相关知识时,便会不断产生疑问。例如,王夫之为何能凝聚三路军马?那些农民又为何愿意追随他参与战斗?在叙事结构上,这些疑问容易引发困惑。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纪录片的过错。因为长久以来,我国的学术传统中始终存在着为尊者讳的原则,即便是大学教科书,也未必会完整呈现此类细节。纪录片作为大众科普性作品,其功能更多在于普及常识,而非替代深度学术研究。若要深入探讨王夫之的历史贡献,仍需厘清他在岳麓书院的具体活动,以及家族如何具备组织民众参与抗争的能力。这些知识的获取,显然超出了普通本科教育的范畴。(文/马庆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