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偶剧为什么不敢BE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71更新:2025-09-07 06:22:45

2025年,年轻人谈及恋爱话题时,常听到"智者不入爱河"或"爱到最后都那样"这类感慨。然而国产现实题材偶像剧中,俊男靓女不仅积极投入感情线,更热衷于打造最传统的圆满结局。尽管今年现偶产量充足,但观察发现,多数作品仍遵循HE模式,BE(bad ending)逐渐成为稀缺选项。无论是《难哄》与《吃饭跑步和恋爱》中充满戏剧性的重逢,还是《爱你》及《嘘,国王在冬眠》里顺理成章的升温剧情,现偶似乎已将HE设为默认选项。在这一片甜宠氛围中,小鱼认为近期上线的《值得爱》颇具突破性,王安宇与王玉雯演绎的千禧年爱情故事展现出BE的叙事张力。不过该剧也通过预告片中的警报提示——"我们到了北京注定会分手"——以及片花中"戏中戏"的隐喻——"BE的爱情故事是不会有人看的""咱这结局能改吗?"——为观众进行了预期管理。

随着剧情发展,《值得爱》是否属于BE(悲伤结局)还是HE(圆满结局)的讨论迅速发酵,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这让小鱼不禁思考:为何国产现代偶像剧普遍回避BE?这类作品在营造情感张力时,是否过度依赖预期管理?是创作者缺乏勇气,抑或观众的审美偏好发生了转变?尽管当代情感题材多呈现出「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现实感,但观众仍沉溺于现偶中对纯爱与忠贞不渝的HE爱情神话的追求。近两年上线的现偶几乎清一色主打HE,且多为提前宣导的确定性结局。例如《嘘,国王在冬眠》仅三两集便让角色确认心意,一路相互治愈最终幸福落幕。《爱你》则以温润如玉的男医生与重度失眠的酒店经理为主角,剧名与角色职业已明确传递出「治愈系」的叙事基调,为观众提供情感慰藉。

近年流行的现偶更倾向于淡化分离阶段,例如今年备受关注的"久别重逢"题材作品,往往直接跳过"久别"的痛苦过程。《难哄》与最新开播的《吃饭跑步和恋爱》均选择在首集呈现重逢场景,这种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消解了观众对悲剧结局(BE)的焦虑。相较之下,10年前的《何以笙箫默》以7年的异地别离制造情感张力,剧中赵默笙经历丧父、"另嫁"等重大变故,何以琛则执着寻人,形成虐恋与甜宠交织的叙事风格。而当前市场中,"别"的时长越久,"圆"的甜度反而越高,显示出制作方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控——"破镜重圆"的精妙之处已从"破"转移到"圆"。BE在现偶中的存在感持续降低,小鱼回忆发现仅有《值得爱》和《白色橄榄树》保留此类元素。值得一提的是,《白色橄榄树》虽对原著结局进行改编,但女主带着PTSD的男主"私奔",最终在树下"化蝶"的结局仍需观众做好心理准备,许多观众在观看后表示难以接受这种开放式结局。

《白色橄榄树》(图源:微博@开眼看世界)当下观众对HE(圆满结局)的偏爱并非偶然,这与生活的现实诉求密不可分。作为情感寄托载体,现偶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情感幻想,其甜宠叙事与情绪代偿功能精准契合现代人心理需求,尤其是文化精力被工作消耗殆尽的打工人而言,面对KPI的重压已让大脑疲于奔命,下班后更渴望通过快餐式情感慰藉——譬如精心烹制的电子布洛芬与多巴胺补给——来缓解身心疲惫。相较之下,BE(悲剧结局)往往因情感张力过大而令人却步,其叙事风险与心理负荷远超普通观众的承受阈值,如同玻璃胃难以消化充满棱角的剧情碎片。前两年日本高分爱情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曾揭示这种转变:菅田将晖在职场前尚能沉浸于纯文学与漫画的世界,热衷小剧场演出与《塞尔达传说》等深度游戏;但成为社畜后,他的兴趣逐渐转向成功学书籍与《绝地求生》类竞技游戏,这种转变恰似当代观众从HE中汲取情感慰藉的缩影。有分析指出短剧成瘾的机制在于其提供双重愉悦——既源于剧情本身的爽感,又来自看透命运走向的掌控感与优越感,这种心理满足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小鱼认为此论同样适用于HE观众的心理需求,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一个简单的圆满结局或许能给予人们掌控爱情命运的幻觉,进而转化为对现实的温柔抵抗。而BE剧的价值则呈现更为缓慢的渗透力,或如《东京爱情故事》《花束般的恋爱》般借都市情感探讨时代心理困境,或如《周生如故》《白色橄榄树》般创造具有象征意义的BE美学——前者以红衣飘落城楼的决绝姿态,后者用化蝶的意象在树下完成美学闭环。

《周生如故》(图源:豆瓣)然而遗憾的是,这种后置的"获得感"仍存在一定的叙事门槛,难以与爽剧、甜剧形成直接的情绪共鸣。BE剧的创作性价比或许被低估——观众对BE作品的疏离,不能简单归因于情感抗拒。以《苦尽柑来遇见你》为例,其呈现的东亚女性成长史具有极高的催泪密度,部分沉浸式追剧的观众即便泪洒衣襟仍不舍离场。归根结底,BE类型作品的创作困境更多源于供给端。小鱼在此抛出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在内娱当前的制作体系下,拍摄BE剧的投入产出比确实偏低。从叙事层面分析,构建成功的悲剧需要更复杂的剧本架构,如《值得爱》采用双线叙事,《情书》则搭建了学生时代与现实交织的时空结构,并融入女主、男藤井树与女藤井树三重视角,每个视角都承载着独立的情感线索。而《古相思曲》更是通过逆时间穿越的叙事方式,让男主反复回到过去的时间点,编剧必须构建严密的因果逻辑,最终形成"初见即诀别"的时空悖论。

《古相思曲》(图源:豆瓣)摒弃了繁复的叙事技巧,其悲剧(BE)元素在现实议题的刻画上更需深入。例如英剧《普通人》中,男主虽家境贫寒却在学校社交自如,而女主出身优渥却深陷家庭暴力困境,并因性格孤僻遭受校园排斥。这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构建了复杂的权力博弈关系,进而深刻影响其心理结构与情感发展轨迹。《值得爱》以80后"穷得只剩爱"的设定为切入点,虽属略带戏剧化的青春回忆录,却通过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碰撞,折射出千禧年与当代年轻人对爱情认知的代际差异。此类作品在展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亦为爱情片注入了时代特征的注解。

BE的叙事往往较为复杂,但并不一定能够确保作品的热度。反观那些在逻辑和人物塑造上稍显薄弱的剧集,更易被观众贴上"为虐而虐"、"强行BE"的标签,进而引发弃剧现象。当创作者逆时代情绪而行时,更需注重叙事的合理性,确保情节发展毫无破绽,这或许就是BE叙事面临的困境。相较之下,HE则展现出高性价比的优势。多数HE剧集采用线性叙事或简化的双线叙事结构,情节推进节奏明快,无需过多处理现实矛盾。观众追剧的期待点更多聚焦于情感进展与剧情甜度,而非最终结局的走向。以《嘘,国王在冬眠》为例,剧中林一与虞书欣的情感线呈现出典型的节奏模式:心动—短暂分别—重逢—相爱—告白—接吻—再度分别—最终重聚,这种单向度的甜蜜体验构建了稳妥的幸福感。同样,面对阶级差异的设定,《饭跑爱》相较于《普通人》展现出更积极的叙事选择,久别重逢后男女主各自实现人生突破,最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结局处理显然更符合观众对积极向上的期待。

在现偶剧的创作中,HE(Happy Ending)往往成为平台与制作方的稳妥选择。通过精准把握甜宠情节的节奏与铺垫,设计具有亲密互动与情感张力的高光时刻,既能有效维持观众热度,又能降低剧情争议风险,形成高性价比的内容策略。相比之下,BE(Bad Ending)虽被推崇为"美学天花板",但实际改编时易遭遇观众认知落差。在当前的创作逻辑与受众心理框架下,BE题材更易引发观众的预期反差——与其让观众在剧集进行到中途时因情感冲击产生CP磕绊,进而因剧情走向大失所望,不如在宣传阶段就通过适度引导建立合理期待,反而能激发观众对剧情走向的好奇与关注。

《值得爱》通过“薛定谔式BE”的叙事策略,在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悲情元素日渐萎缩的背景下,展现出一种另辟蹊径的创新尝试。以00后年轻群体的视角对悲剧进行前置解构,并借助双时空叙事平衡观众期待,既维护了作品的讨论热度,又避免情绪过度透支,有效缓解了观众流失的风险。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对悲情元素的回避,或许并非源于创作者的胆怯,也非观众情感的吝啬,而是在粉红泡泡逐渐消散的时代,双方共同需要守护那份残存的理想主义光芒。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