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碰瓷《人世间》,求央视别再“捧杀”《北上》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67更新:2025-09-08 00:43:15

近期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北上》引发了广泛讨论,笔者在追看至一半时便失去了继续观看的兴趣,对此感到些许遗憾。该剧在呈现历史题材时展现出一定的创作野心,但叙事节奏的起伏不定导致观感体验呈现两极分化。剧中既有对时代洪流的深刻刻画,也存在人物塑造的争议性解读,观众在情绪上常经历从批判到共鸣的复杂波动,这种戏剧张力在部分情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您若认为《北上》值得称赞,或许有些言过其实。据央视六公主报道,该剧以收视率登顶,成为《人世间》之后最受瞩目的IP作品,其幕后制作的竞争程度可见一斑。

尽管收视率确实不低,但央视对它的推崇程度似乎有些过分,令人感到诸多尴尬。要不是实际追看剧集,恐怕还会被媒体铺天盖地的赞誉所误导。《北上》凭借"茅盾文学奖改编"与"运河版《人世间》"的双重标签强势登陆荧屏,首播时收视率曾一度登顶,但剧情过半后,负面评价却逐渐增多。有观众用"棱角分明的拼图"来形容这部作品,既赞赏其彰显的亮点,也不得不面对存在的瑕疵。

《北上》最显著的闪光点在于演员对角色的深刻诠释,尤其体现在群像塑造中浓郁的生活气息。白鹿与欧豪的组合打破了传统影视类型的表演框架,白鹿以素颜、马尾、粗布衫的亲民造型出现,将小镇"假小子"夏凤华的刚烈与细腻完美融合,而欧豪则通过沉稳内敛的演绎为角色注入了厚重感,使整个演员阵容呈现出真实鲜活的市井风貌。

欧豪在诠释谢望和角色时,巧妙融合了"少年感"与"莽撞"的双重特质,从冲动砸摄影棚的瞬间到遭遇家庭变故时的内心挣扎,人物弧光清晰可辨。剧中那句"我连累所有人"的悲怆呐喊,标志着角色完成从叛逆少年到担当青年的转变。而《北上》的群像塑造尤为动人,萨日娜饰演的马奶奶延续了《人世间》周母李素华的表演精髓,以慈爱与隐忍交织的情感纽带维系小院温情。其临终托孤的经典戏码,成为全剧最具感染力的情感高潮。

此外,王学圻、胡军、李乃文等老戏骨虽戏份有限,但凭借精湛演技,在有限的画面中完成了对角色的深刻诠释。《北上》中的人物塑造突破了传统套路,谢望和因冲动引发风波,邵星池走向自我毁灭,马思艺则以拒绝考试的方式反抗命运。这些角色如同现实中的普通人,尽管不完美却充满生命力,从父辈到子辈的设定都保持着善良的本质,展现了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挣扎与真实人性。

该作品被影视评论博主批评为打着年代剧旗号的青春剧,其叙事结构与主题呈现明显割裂。将《北上》与年代经典剧《人世间》进行对比,显然存在刻意模仿之嫌。尽管如此,剧中马奶奶这一角色仍可与《人世间》中的周母李素华形成对照,二者均由萨日娜老师演绎,细腻的情感刻画令人动容,成为全剧最具感染力的亮点。

尽管剧集开篇着重强调运河精神,且声称马思艺的出现改变了小院居民的命运,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感受到的更多是主角的坎坷遭遇。运河这一核心主题在后续情节中逐渐淡化,仅在台词中偶尔提及,缺乏深入探讨。尤为遗憾的是,男主父亲作为跑船从业者的重要设定,除开篇场景和部分冲突爆发点外,几乎未再展现相关情节,导致角色背景与主线故事脱节。

更值得玩味的是,该剧在年代厚重感与青春伤痛元素的融合上显得力不从心,最终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马思艺角色的“悲情色彩”被过度放大(如交白卷、离家出走等情节),而邵星池因家庭暴力撕毁准考证的桥段,则明显借鉴了青春偶像剧的叙事模式,反而稀释了作品对时代议题的探讨力度。演员刻意营造的“脏”感与真实质感脱节,皮肤黝黑与邋遢形象的混淆更引发观众审美疲劳。值得注意的是,故事背景设定在江苏地区,却强行套用大西北的粗粝美学,这种地域认知错位与时代感营造的矛盾,更凸显了当代剧作在题材创新上的困境。

观看数集后发现,编剧与导演似乎试图承载过多内涵,却因执行力度不足导致叙事混乱且情节突兀。作品本应展现深层价值,却因创作能力的局限而流于表面。相较《人世间》以东北普通人的生活史诗触动观众,其每一幕皆为时代变迁的微缩画卷,细腻之处饱含历史厚重感,而《北上》的制作则显得力不从心。央视将《北上》与《人世间》相提并论,实为一种‘捧杀’行为,此类对标策略或许会削弱作品原有的艺术价值。

相较于《人世间》对“家”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探索,《北上》则显得较为表面化。例如,其通过李宇春海报、网络拍客等符号堆砌出90年代的氛围,却未能真正触及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北上》更像一部“伪年代剧”——以运河申遗、互联网创业等宏大命题作为叙事外衣,其内核却聚焦于青春疼痛与多角恋的个人情感。实际上,若年代剧能深入挖掘时代特质与人文精神,观众往往乐于自发传播。近年来如《人世间》《风吹半夏》《漫长的季节》等作品,正是凭借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与口碑传播。

《北上》作为一部作品,其价值不应被过度包装所掩盖。剧中展现出的演员实力与对人性的描写细腻真实,为观众呈现了扎实的创作基础。然而,央视在宣传环节将该剧定位为"《人世间》后最受关注的IP",这种营销策略反而凸显了作品本身的局限性。若剥离"运河史诗"等概念炒作,单纯审视其青春成长叙事,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作品的真实水准。但当下观众不得不以降低期待为前提才能接受这部作品时,实际上已印证了"捧杀"的宿命。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