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玫瑰》:迪丽热巴饰演打拐办主任,“大花们”要在现实主义中再绽放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85更新:2025-09-02 06:15:58

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的推动下,"大女主"角色已突破传统古偶剧的审美边界,转向展现更具生命力与时代特质的独立女性形象。作为这一转型的代表性作品,迪丽热巴主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利剑·玫瑰》于7月28日登陆央视黄金时段及腾讯、爱奇艺双平台。该剧由李晋瑞执导、慧东编剧,金世佳共同演绎,播出后即收获亮眼数据:视听大数据收视率连续领跑全国黄金档,腾讯视频热度值突破2.6万,双平台热度表现引发关注。然而,作为热巴现实题材转型的第二部作品,该剧在豆瓣评分与观众口碑方面呈现两极分化,与2023年《公诉》形成相似的争议局面。尽管豆瓣暂未公布正式评分,但该剧已累积12万7千条短评,这一数字远超同期热播剧《凡人修仙传》《扫毒风暴》的2万 条,甚至超过此前完结的《以法之名》5万 条的短评量,展现出异常活跃的讨论氛围。目前豆瓣页面仍提示"评论存在异常,正在处理中",仅部分短评可显示,但演技作为核心争议点,已占据正反方评论的主导地位。

若暂且搁置场外争议,《利剑·玫瑰》在类型剧创作与题材创新层面展现出怎样的艺术价值?作为首部系统聚焦反拐题材的刑侦剧,该作品成功填补了相关类型创作的空白。编剧将邓妍调任反拐专案组后所面临的困境具象化——从以"帮妹妹购买卫生巾"为幌子诱骗少女服药,到祠堂密室中尘封的骸骨,再到"渣爹案"中亲生父亲出卖女儿的伦理困境,以及全村围攻警察的极端暴力事件,这些剧情元素均源自真实社会案件的改编。尽管故事并非对现实事件的简单复刻,但核心案件框架的构建显然借鉴了过往典型案例的调查轨迹。剧中对复杂犯罪网络的还原、对被拐家庭创伤的描摹,均与现实新闻中曝光的类似案件形成强烈共鸣,展现出扎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根基。

《利剑·玫瑰》以人文视角关照案件中的个体命运,其叙事空间突破传统刑侦题材的法理框架,融入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与社会现实反思。剧中对社会问题的直面态度彰显了创作者的担当,摒弃了表面化处理与矛盾回避,将刑侦现实题材从轻浮娱乐的窠臼中拉回严肃创作的轨道。该剧由执导过《破冰行动》《冰雨火》的副导演李晋瑞操刀,延续了其擅长营造镜头氛围、刻画反派人物伪装性的创作手法,剧作质感可见一斑。然而,作为一部长篇剧作,要实现观众的深度沉浸,更需具备扣人心弦的故事主线。从叙事结构来看,《利剑·玫瑰》尚处合格水平,其双线叙事贯穿全剧:一方面展现主角邓妍(迪丽热巴饰)因童年伙伴被拐的创伤经历,形成以打击人口贩卖为驱动力的救赎叙事;另一方面则通过新任主任邓妍与资深卧底常锐(金世佳饰)等警员间的理念碰撞与团队磨合,构建出职场人际关系的立体图景。数个单元案件在双线牵引下形成情绪共振与情节呼应,呈现出多案并行的复杂叙事网络。

案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逐渐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犯罪网络。从街头零散的拐卖行为到有组织的犯罪集团,邓妍与侦查团队不断向上追溯,力求揭开更深层的黑暗势力。剧情中,瘸哥的真实身份、警局内部的叛徒以及表哥是否卷入案件等谜团成为关键悬念,这些线索最终与邓妍童年时期玩伴被拐的创伤经历相互呼应,完成整个故事的主题表达。这种主线贯穿单元案件的刑侦剧本模式虽常见,但要赋予新意实属不易。然而,《利剑·玫瑰》并未达到情节严谨、人设立体的水准,部分细节设计削弱了叙事张力。例如配音与口型不同步的镜头让观众出戏,主角团队遭遇阻碍后破案进程往往过于突兀,仿佛被按下“快进”键。在人物塑造方面,剧情对主角间矛盾冲突的过度渲染尤为明显,邓妍作为经验丰富的警察却在开场被孩童诱骗至胡同的设定受到质疑,金世佳饰演的常锐频繁情绪失控的表演也让人设缺乏说服力。反观阿如那塑造的反派“白板”以及各类配角,其形象更为鲜明有力,展现出独特的叙事魅力。

《利剑·玫瑰》虽非毫无瑕疵的完美之作,却在现实主义创作领域展现了独特价值。评价此类作品的关键,不在于追求绝对无缺的呈现,而在于其能否勇敢触及社会现实的复杂肌理,能否塑造出扎根生活土壤、富有生命力的角色形象,能否唤起观众对现实议题的深层思考。该剧通过其深刻的题材探索,为当下刑侦剧开辟了更具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创作维度。在追求创新叙事与深入表达、平衡大众娱乐与社会价值的命题下,创作者需寻找更贴近时代精神的表达方式,而这正是《利剑·玫瑰》所努力完成的。

随着《公诉》《利剑·玫瑰》等现实题材作品的推出,迪丽热巴也开启了个人演艺道路的转型。作为曾以偶像剧奠定事业基础的"85花"代表,赵丽颖、杨幂、迪丽热巴三位女星正以差异化路径突破原有标签,共同探索现实主义创作的可能性。其中赵丽颖的转型最为显著:继2020年古装剧《有翡》之后,她在2022年郑晓龙执导的农村现实题材剧《幸福到万家》中获得广泛认可;同年出演的《风吹半夏》更以女性创业形象斩获豆瓣8.2分佳绩,平台热度突破千万。近年来,赵丽颖持续拓展现实题材边界,参演《第二十条》《浴火之路》等影片,塑造的各类女性角色均展现出突破传统偶像剧框架的创作勇气。

杨幂曾在电影《宝贝儿》中以素颜形象挑战残疾护工角色,搭配南京方言与精心设计的雀斑妆容,打破以往形象,展现了极强的敬业精神。在谍战题材剧集《哈尔滨1944》中,她大胆饰演女特务首领,然而这两部作品的市场反响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紧接着,她参演了由刘家成执导的年代剧《生万物》,首次尝试饰演农村女性角色,此次转型的表现值得期待。

相较其他两位艺人,迪丽热巴近期参与的作品均围绕司法系统展开,两部剧集目前呈现效果良好。这种选择体现了通过主旋律题材将市场关注度转化为社会公益价值的尝试,但同时也难以避免在社交媒体及豆瓣平台引发粉丝与反对者之间的激烈争论。

对于中生代女艺人而言,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自然引发了诸多焦虑。若持续沿用偶像剧固有的叙事模式,过往的"少女标签"将逐渐演变为转型桎梏,令她们不得不在"青春形象"与"成熟气质"间寻求平衡,拓展表演维度成为必然。而随着舆论生态的演变,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大女主"角色已突破古偶剧的局限,不再局限于外貌优势,而是亟需展现更具人格魅力与进取精神的独立女性形象。诸如热巴等代表性艺人正积极尝试突破,探索更具深度的角色塑造。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