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改编一般,仍可一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26更新:2025-09-02 06:21:43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是我去年最欣赏的影片之一,其真实历史事件更成为新上映作品《东极岛》的创作源泉。这部作品讲述的其实并不复杂:1942年10月1日,美国潜艇袭击日本商船里斯本丸号,却未察觉船舱内竟匿藏1800余名英军战俘。在巨大伤亡发生后,附近中国东极岛的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展开营救,最终成功拯救数百名幸存者,并使这段沉船史实重见天日。

坦率而言,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东极岛》的改编水准有待提升。这主要源于其承载的历史本身极具戏剧张力,而《里斯本丸沉没》这类罕见的强故事性纪录片特质,使得影片为迎合市场所添加的原创人物与情节显得相对突兀。不过,影片在抗日主题的挖掘上取得了一定突破,通过强化原事件中隐含的抵抗叙事,清晰传达了反抗侵略的必要性,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所能发挥的微小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努力值得肯定。

剧中让我最为反感的两个角色,便是教书匠陈先生与保长李元兴。作为外来者,前者是逃兵,后者是伪政权代理人,他们既是东极岛与外界交流的纽带,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人物。然而这二人的形象塑造存在明显缺陷——陈先生表面上高呼抗争,让孩童背诵《满江红》以激发爱国情怀,实则始终怯懦退缩,最终在战斗中因手枪卡壳身负重伤;李元兴则以"忍耐"作为处世哲学,劝慰民众避免激怒日本人,但当忍耐极限到来时,其行为却变得异常鲁莽。这种人物形象的前后割裂,暴露出创作层面的失衡。更值得注意的是,《东极岛》中的反派群体缺乏立体感,日军形象过于刻板化,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复杂性。

在东极岛驻扎的日军中,那个体型圆润的士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正在东南亚与盟军交战的海军部队相比,此时驻扎在中国的日军已失去初期侵略的锐气,无论是兵源质量还是统治效能都在持续下滑。他们深陷长期治安战的困境,每日接受"皇军所向披靡"的宣传洗脑,逐渐形成了麻木与消极的心态。这个日军的形象颇具戏剧性:平日里以领取战利品为乐,当新来驻岛的日军实施暴行时也会感到震惊,甚至被嘲笑是来自关西的"马鹿"。面对陈先生持枪的瞬间,他表现出明显的慌乱,而在阿赑展开复仇行动时,他最终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这并非暗示他弱小可笑就不是日军,恰恰相反,这一角色的言行和结局恰恰印证了日本军国主义最终走向失败的历史必然。PS:虽然我个人不擅长进行贬低比较,但不得不承认,在故事性和人物塑造方面,《南京照相馆》相较于《东极岛》确实更胜一筹。接下来谈谈《东极岛》中人物的表现,整体而言呈现出褒中有贬的复杂面貌。

影片的核心人物由阿赑(朱一龙饰)与阿荡(吴磊饰)这对兄弟构成,辅以次要角色阿花(倪妮饰)。三人皆为吴老大收养,非传统意义上的东极岛原住民。这种身份差异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为角色突破常规、寻求变革的行为提供合理依据,另一方面却弱化了普通渔民群体的抗争情绪。若聚焦于"反抗动机"这一命题,兄弟俩的设定虽略显俗套,但叙事清晰易懂——阿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挑战兄长阿赑"莫管闲事"的约束,因救助英军俘虏纽曼引发村寨危机,目睹日军暴行后选择与敌同归于尽;而阿赑在失去弟弟的痛苦中,从个人私利逐步转向仇恨驱动的救赎之路,完成了从顺从到反抗的角色蜕变。影片在视觉表达上巧妙运用斗笠作为象征元素,强化了主题内涵。

在《东极岛》的故事中,除核心人物外,其他渔民群体初期始终保持沉默,低垂着头颅,身披斗笠,令观众难以与他们建立情感共鸣——他们所象征的,正是无数在现实困境中麻木不仁、敢怒不敢言、任人摆布的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随着剧情深入,这群渔民逐渐被逼至绝境,当忍耐的底线被打破时,他们开始集体觉醒,在准备出海救援的关键时刻,纷纷摘下斗笠,展现出压抑已久的坚韧本色。值得注意的是,阿花这一角色的塑造略显单薄,既未能有效凸显其作为‘花瓶’的象征意义,也缺乏独立女性的深度刻画,尤其在‘女人出海’的情节设置上,与整体性别叙事的稀薄格局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刻意的‘正确加戏’反而削弱了故事的自然性。而当阿赑、阿花与渔民们最终选择出海救援时,影片进入高潮,登船破笼、潜入水下的实拍场景成为视觉焦点,大规模的水上与水下镜头不仅展现了电影工业的实操水准,更以震撼的视听体验证明了《东极岛》作为商业大片应有的制作诚意。

整体而言,《东极岛》并非一部顶尖佳作,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仍值得一观。在众多作品中,我依然希望再次郑重推荐《里斯本丸沉没》,这部兼具叙事深度与人文关怀的纪录片,通过细腻的影像语言深刻诠释了其中蕴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光辉。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