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首部辐射灾难大片!《焚城》能否点燃观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52更新:2025-09-13 20:37:16

华语首部辐射灾难电影《焚城》即将上映,影片以香港某废弃回收厂突发火灾为开端,导致放射性物质铯-137外泄,进而引发整个香港地区的辐射危机。

该影片定于11月1日在全国各大影院正式上映。上映前已引发观众热议,部分观众表示“演员阵容豪华且题材具有吸引力,期待观影体验”,但也有观众持保留态度,认为“该片属于灾难片类型,目前尚不确定其质量”。

作为被称作“华语首部辐射灾难大片”的作品,《焚城》在上映后引发观众广泛讨论。从当前影评数据来看,观众热议的核心焦点集中于其强大的演员阵容。除了刘德华、白宇、莫文蔚三位主演外,影片更汇聚了多位香港实力派演员,这种全明星配置成为衡量影片魅力的重要指标。

影片中,白宇饰演的应急救援小队队长需承担大量前线高风险救援任务,而刘德华与莫文尉则分别担任后方技术支持与行政管理的核心角色。

近年来,不少观众戏称刘德华是“劳模”,以2024年多部动作片为例,其塑造的角色形象高度相似,导致角色特色缺失,这种同质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反响。

在电影《焚城》中,刘德华极有可能承担文戏角色,这一设定令影迷们翘首以盼。观众期待他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层次分明的表演,展现角色内心的复杂转变与戏剧张力。除三位核心主演外,影片还汇聚了24位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制作团队展现出强烈的野心,旨在凭借全明星阵容构建恢弘的叙事格局与错综复杂的人物羁绊。

然而,这种叙事方式究竟是如何实现群星荟萃的视听效果?还是可能让观众陷入碎片化观看的困境?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洪帆对此表达了担忧:"尽管灾难抢险题材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观众吸引力,但若大量演员在闪回场景中沦为背景配角,这种堆砌式呈现反而会削弱主题表达。当叙事节奏与人物塑造失衡时,冗余的演员阵容将转化为叙事负担。"

在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该片的预约观影人数已突破七万大关。制作方高调宣称为"首部以核辐射灾难为题材的华语电影",显然希望通过这一创新题材满足观众对多元化灾难类型片的需求。

然而,部分观众在看到《焚城》以“首部辐射灾难片”为宣传标语时,产生了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是因为该片作为国产首部同类作品具有突破意义,更在于全球范围内,辐射灾难题材本身便属于小众类型,其稀缺性让观众既感到期待又难免忐忑。

谈及核泄漏事故,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灾难性泄漏。这种联想本身就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预告片中那句"若此事失控,香港将沦为戈亚尼亚"的台词,更以巴西戈亚尼亚核废料泄露事件为暗喻,强调了核事故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1987年,巴西戈亚尼亚市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放射性污染事件。两名小偷在废弃医院的放射治疗室盗取了含有铯-137的放射源,随后将该物质非法出售至废品站。这一行为最终引发了严重的辐射泄漏事故,导致全城陷入危机。电影《焚城》中出现的正是这种放射性物质铯-137,通过这一题材向观众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核威胁不仅存在于战争场景中,更可能潜藏于医疗、工业、生物化学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影片借此提醒人们关注核安全问题,思考如何防范此类意外事件的发生。

然而,《焚城》以“国内首部辐射灾难片”为宣传亮点,这一题材在国内电影市场尚属首次尝试。相较于常见的僵尸病毒或自然灾害等突发性危机,影片所聚焦的放射性物质感染过程呈现出独特的隐性渐变特征,其危害力的累积与最终灾难结局的呈现方式更具现实主义色彩。这种缓慢而隐蔽的威胁演变路径,对影片的叙事节奏与视觉呈现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通过影像语言完整展现这一复杂过程,成为检验该片创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据观察,2024年中国内地灾难片市场整体表现低迷,诸如《危机航线》《出入平安》等特效密集的灾难类型影片,其票房成绩普遍平淡,似乎陷入了“票房黑洞”的困境。

当前灾难片的叙事重心已发生显著转变,与以往聚焦全球性末日灾难的宏大格局不同,现今作品更倾向于展现局部场景下的危机事件或更具现实意义的灾难类型。以《危机航线》为例,影片将视角聚焦于航空器这一封闭空间内突发的紧急状况;而《出入平安》则通过自然灾害后的社会现实,呈现人性在绝境中的温暖力量与坚韧意志。

自2010年以来,区域性灾难片主要形成三大子类型:以航空事故为核心的空中灾难类、聚焦消防救援场景的救火片类型,以及展现极限运动与户外探险的冒险题材。近年来上映的灾难影片普遍呈现出这三种类型的基本特征,其叙事框架和主题元素均可从上述分类中找到对应。

传统以末日为背景的灾难片多采用受难者视角,这能够增强戏剧张力并使观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然而,当代作品逐渐侧重于救援者视角的叙事,反而可能弱化观众的情感代入。

2019年,中国电影行业的视效制作迈上新高度,当年推出了两部至今为止票房表现最为亮眼的国产灾难片。其中《中国机长》以29亿元的票房成绩夺得冠军,《烈火英雄》则斩获17亿元票房。这两部作品在视觉呈现、叙事结构与悬念营造方面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然而此后《紧急救援》《峰爆》等影片虽延续相似的创作手法,却始终未能突破这一票房纪录,直至2024年仍未重现当年辉煌。

这一现象背后的关键因素在于,当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与废土风格科幻片持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时,诸如灭霸一指毁灭地球等震撼性场景已逐渐稀释了观众对灾难片的期待。如今,灾难片若想引发关注,必须突破常规叙事框架,否则仅靠普通灾难场景已难以满足日益挑剔的观众审美。

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灾难片似乎陷入进退维谷的创作困境。要实现类型突破,首要路径在于类型元素的创新融合,如《流浪地球》成功将科幻与灾难片结合,《生化危机》系列则以生存恐怖为核心框架。同时,通过精准捕捉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巧妙融合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类型——既展现灾难带来的压抑感,又注入喜剧元素的轻松调性——这种双极情绪的碰撞或能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