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帮每个“招娣”出了口恶气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97更新:2025-09-01 20:56:41

近日邂逅一部引人深思的影片,其中主角提出一个直击人心的尖锐命题:倘若清晨醒来发现账户里多了八万美元,你认识的每一位已婚女性是否还会选择留在丈夫身边?这个问题犹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剖开了婚姻关系中潜藏的经济依赖与情感博弈。

不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反映出的其实都是人们当下的人生状态。问题虽然是假设的,却真正地发生在了主角身上——《父亲的遗产》这是一部多国合拍的电影,几个月前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展,故事发生在生活在巴勒斯坦的一对姐妹身上。影片开场,分别展示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姐姐玛丽亚姆是个全职主妇,跟丈夫育有两个儿子,这天她从商店采购回来,累得晕头转向,结果发现两个儿子,双双让她不省心。明明到饭点了,小儿子又跑到邻居小伙伴家玩耍,她不得不再次教育儿子不要在这个时候打扰,显得故意去蹭饭似的。

目光转向房间内的长子,只见他正沉迷于网络,屏幕中传出低俗内容的音量。母亲多次呼唤他进食,却始终得不到回应,最终忍无可忍地切断了WiFi连接,并果断收走了他的手机。

此时,努拉正在美容院为客人进行护理服务,突如其来的父亲来电打断了她的工作节奏。她略显仓促地中断服务,转向老板解释需要临时请假的情况。从老板略带不满的神情可以看出,这种频繁的缺席已经引发了一些矛盾,而努拉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状况。

夜幕降临,努拉踏入家门,呼喊父亲却未得回应。推门而入的瞬间,她发现父亲静静地躺在床上,生命迹象已彻底消失。她立即拨打了救护车并召唤姐姐玛丽亚姆。急救人员依照标准程序准备转运父亲,然而妹妹突然打断道,"何必麻烦送医院?父亲早已离世。"

随着急救人员的撤离,姐妹俩仍因父亲的离世陷入争执。姐姐指责妹妹未能妥善照料父亲,甚至抱怨连一双整洁的袜子都没能及时为他准备;妹妹则反驳姐姐将照料责任全推至自己身上,认为这一过程既耗时又费力却未得到任何回报。两人皆将父亲的离世视为亲情纽带的终结。

争吵后,妹妹突然从包中取出一包钱,里面是父亲变卖老宅所得的16.5万美元。她计划在父亲葬礼前完成提取,这笔钱是她养老的合法收入。

据透露,这笔资金的归属早在父亲生前已由他与努拉达成共识,银行卡密码则由努拉与姐姐的出生年份拼接而成。妹妹特别指出,必须采用支票即时提现的方式——若等到"那位"现身,账户余额恐怕早已被清空。

那位,指的是她们“润”去美国的哥哥,父亲刚走她们就给哥哥打过电话,只不过对方没有接听。作为长子,他多年来从未过问父亲的养老问题,像个甩手掌柜一样,把父亲推给了两个妹妹,道德上来说,他没有理由继承这笔遗产。然而,根据伊斯兰法继承权的规定,儿子应得女儿的两倍,这是源自《古兰经》经文制定的条款。所以他们家的情况就是,美美隐身的哥哥可以按照法律规定拿走父亲一半的遗产,一直负责养老的姐妹俩却只能各拿走四分之一。想到这里,刚才还拌嘴的姐妹俩忽然有了共同“敌人”,立刻动身前往银行取钱。只不过,这事儿比她们想象的还要难,由于父亲的账户从未有过支票提现的业务,银行必须在操作前向户主打电话确认,即便办业务的是户主的女儿。

直接提取资金的办法行不通,姐妹俩决定找人假扮父亲接听银行的来电,于是这晚开启了一段特殊的旅程。考虑到这种事找陌生人并不稳妥,她们首先想到的是舅舅。然而当她们抵达舅舅的豪宅,谨慎地阐明意图后,却遭遇了舅舅严厉的道德与法律警示。"他可是你们亲哥哥,这种行为不可取。"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不会有人因此产生异议。" "只要行得端坐得正,便无需畏惧任何事端。"

说来说去,舅舅又对姐妹俩的个人问题指指点点,一个四十多不结婚,一个四十多要离婚。舅甥三人直接谈崩。眼看舅舅这条路行不通,努拉就想到了自己的情人,两人约好了时间地点见面。

令人意外的是,对方在得知努拉与姐姐的提议后,当场表示需要慎重考虑,不愿承担相应责任。两人话音未落,对方便突然翻脸,对努拉展开恶毒的羞辱。

正当家族纠纷尚未尘埃落定,那个一向沉默寡言的兄长此刻却主动拨通了电话。玛丽亚姆以婚姻不幸为由搪塞遗产问题,试图将离婚作为掩盖真相的借口。然而哥哥的质问宛如利剑般刺来——"他施暴了吗?他辱骂了吗?他未尽到赡养义务吗?"随即抛出刻薄的论调:"你们女人怎么都迷恋marital bliss?看看咱们的妈妈,一生以家庭和子女为重心,女性在维系家庭稳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姐妹俩彻夜未眠,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替身来接听父亲的电话。正当她们一筹莫展之际,玛丽亚姆的小儿子却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变声软件接听来电,从而巧妙规避了银行的审查。

从叙事结构上看,《父亲的遗产》展现了一部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的影片。故事开篇即迅速确立了主角姐妹俩的共同目标,整部作品始终以遗产分配为核心线索推进。导演通过这个表面的家庭纷争故事,巧妙地将当代穆斯林女性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层层展开,使主题在戏剧冲突中得到深刻呈现。

影片最深刻的讽刺在于,姐妹俩本为争取自身合法应得的遗产而抗争,却不断遭遇男性群体的阻挠。从舅舅到情人,从哥哥到银行客服,甚至在试图联系法律咨询时,对方也是一位男性代表,反复强调"通话将被录音"。这些素昧平生的男性仿佛默契配合,共同编织出一张无形的枷锁,使姐妹俩在继承权的道路上步步受阻,最终映射出巴勒斯坦传统男权文化对女性权利的系统性压迫。

玛丽亚姆表面看似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物质条件优渥,然而丈夫情绪波动剧烈,在外维持着婚外情,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每当家庭出现矛盾,他便将责任推诿给妻子,导致玛丽亚姆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努拉日复一日地勤恳劳作,只为积累个人财富,打破对男性的依赖,实现真正的独立。

表面看似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却在传统社会结构下的性别权力失衡中被层层身份标签所桎梏。无论大事小情皆需由男性亲属代为决断,这种隐形的权力规训在家庭关系中根深蒂固,维系着以父权为中心的代际权力链条。

她们的舅舅家之所以富裕,是因为舅舅“合法地”拿走了他母亲和妹妹的石油份额。这样的法律人人都没意见,是因为既得利益者掌握了话语权,于是才有了主角一家的问题,在这个女性被宗教法律打压的社会,姐妹俩本应合法继承的遗产,都拿得如此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努拉妹妹提出了那个发人深省的提问,其核心并非金额的多寡,而是金钱所象征的自由度与话语权。

这种现象不禁联想到国内仍沿用着"招娣""来娣"等名字的女性群体。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却被名字所承载的利他符号所遮蔽——既是他人子女的象征,也是家族角色的注脚。这些命名背后暗含着传统社会对生育功能的物化与性别角色的固化。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招娣"开始主动通过改名重塑自我身份,这一行为既是突破传统桎梏的抗争,也是实现个体重生的宣言。

《父亲的遗产》在故事结局处为读者带来一丝喘息之机,尤其让那些长期承受男权压力的"招娣"们感到慰藉。原本姐妹俩为应对银行工作人员,多次练习使用变声软件伪装父亲的声音,却未曾料到这场计划悄然落空。关键转折出现在银行女职员身上,这位曾经历相似困境的女性在得知姐妹的遗产纠纷后,主动向管理层反映情况,无需任何繁琐流程便协助完成遗产转账,令故事在紧张中透出温暖的曙光。

历经数日奔波的姐妹,在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终于长舒一口气,她们携手度过一个悠闲的午后。这恰恰是每一位遭遇不公的女性所应拥有的自由。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