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明星退圈,也该抽醒内娱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12更新:2025-09-11 04:22:43

演员汤姆·赫兰德(Tom Holland)在饰演完第三代蜘蛛侠后,宣布将暂时退出演艺事业一年。

图片

在好莱坞新生代演员中,荷兰弟无疑是当红偶像。与内娱顶流相似,他同样具备争议性形象。无论是外貌还是演技,都曾引发诸多争议。尽管拥有优质资源,但除《蜘蛛侠》系列外,其余作品的表现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期水准。

图片图片

在采访中提到的「谁是阿莫多瓦」这句话,最终演变为影迷圈内广为流传的网络热词。

图片图片

荷兰弟去年曾一度宣布退出娱乐圈,据他透露,长期遭受的网络负面评价已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近期再度传出退圈消息,实则源于他最新参与的剧集项目。他表示,深入挖掘角色内涵的过程令其身心俱疲,同时作为制片人承担的额外责任也加剧了压力,最终导致决定暂时告别公众视野。

图片

随着新剧《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的播出,荷兰弟的公开言论引发了广泛争议。部分观众表示不满,认为这不过是为剧集制造流量的话题营销;也有网友冷嘲热讽,质疑其是否难以承受剧集可能面临的负面评价。究竟是怎样的作品,才能撼动这位顶流艺人的最后防线?今天我们来聊聊这部备受关注的原创剧集。

图片

本剧以「拥挤」为核心叙事基调,深刻描绘了主角丹尼(荷兰弟)被他人不断侵入的生存状态。在深夜里,丹尼与女友在密闭空间中私密互动时,突如其来的闯入者打破了这份私密性——一位陌生女子径直介入两人的亲密时刻,以近乎暴力的态势取代了丹尼的位置,展开激烈的情感碰撞。更令人窒息的是,这位女子竟进一步提出三人共享的邀约,将原本的二人关系推向混乱的境地。而丹尼则像被推入湍流的浮木般无助,被迫退居边缘,眼神空洞地凝视着这场失控的介入,仿佛自己只是局外的旁观者。

图片

翌日,女友的举止却出人意料地平静。她依旧如往常般拥抱亲吻,神态安然,仿佛一切尽在掌握,唯独丹尼陷入困惑,只记得自己在混沌中沉入梦境,对昨夜的异常经历毫无头绪。

图片

突如其来的失忆症令丹尼陷入持续困扰,导致他反复做出不自觉的行为,总需依赖身边人提醒。两个形影不离的好友始终陪伴在他身边,通过他们的叙述,丹尼才得知自己已深陷毒品交易漩涡。他们在校园内肆意张扬,很快引发举报风波。教导主任强势介入,要求搜查丹尼的储物柜与衣物,却在翻遍所有角落后发现空无一物,更在掏空口袋后陷入尴尬。"我可以锁起来了,显然我收到了不实消息",主任最终因误判而道歉。丹尼却满腹疑惑——自己明明将大麻藏入了储物柜。两位好友此刻却掩不住得意的笑容,他们早已获知风声,抢先为丹尼藏匿毒品。然而钥匙只有一把,他们又是如何在不使用钥匙的情况下开启柜门?追问之下,好友们依旧故作轻松:"你要我说多少次,我会魔法"。

丹尼的"神助攻"远不止这两个好友。每当遭遇混混围攻,总会适时出现一位体格强壮的神秘人物,以惊人的武力将混混击退。混混们咒骂着四散奔逃,仿佛面对着超自然存在。"怪胎"二字却成为丹尼最常见的标签。随着剧情推进,更多神秘人物登场,但他们的出现始终缺乏合理交代。丹尼逐渐陷入混乱,难道编剧也失去了控制?

其实这正是该剧的核心设定——多重人格分裂。作品改编自畅销小说《24个比利》,而小说本身源自70年代震惊一时的真实案件。比利·米利根因涉嫌抢劫与强奸被捕,却因多重人格障碍的特殊性被宣告无罪。他体内共存在24种独立人格,每个都拥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与行为模式。剧中由荷兰弟饰演的丹尼代表主人格,所谓"拥挤的房间"既是其现实生活的避难所,也象征着纷乱的精神世界。不同的人格群体在房间内相互争夺主导权,当主人格遭遇威胁时,其他人格便会轮流接管躯体,实施主人格并不知晓的犯罪行为。

《24个比利》曾被誉为"奥斯卡级剧本",其错综复杂的剧情反转为导演提供了坚实框架,丰富的人物状态也为演员创造了充分表现空间。从《致命ID》到《禁闭岛》,再到《搏击俱乐部》,诸多经典影片都曾从中汲取灵感。荷兰弟凭借此片首次获得广泛认可,然而播出后的反响却出乎意料。专业影评人士频频批评,认为其缺乏新意,新鲜度指数一度跌至8%。"充斥着冗长乏味的陈词滥调",成为对此剧的主要评价。

图片图片

早在2015年之前,电影《荷兰弟》的男主角人选曾出现过更具竞争力的候选人。当时,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小李子)被指定为该角色,尽管他仍处于漫长的奥斯卡奖竞争周期中。影迷们在调侃之余密切关注选角进展,而《拥挤的房间》则凭借其强烈的戏剧张力和奖项潜力成为焦点之作,引发广泛关注。

图片

遗憾的是,该版本未能取得实质突破。然而许多前辈在相似题材中的演绎,无疑为荷兰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范本。如小李子在《禁闭岛》中塑造的多重人格角色,同样处于精神崩溃的临界点。通过微表情的细腻变化与肢体动作的精准设计,人物内心的挣扎得以立体呈现。尽管常被戏称为「咆哮影帝」,其对情绪层次的把控仍令人赞叹。当揭露妻子溺亡三名孩子真相的瞬间,面部肌肉的微妙颤动间流转着愤怒、悲怆与绝望,堪称一个镜头承载三重情感的典范。再如《搏击俱乐部》中诺顿的表演,虽描绘的是颓废loser的典型形象,却突破了单一「懦弱」标签的局限,在压抑氛围中暗藏着炽烈的反叛张力。

图片

荷兰弟作为好莱坞当红小生,此次挑战新角色展现出勇于突破的意味。随着剧集开播,粉丝社群迅速掀起热议浪潮,纷纷盛赞其"充满创新精神的突破性演绎"。

图片

鱼叔观看了四集后,内心却涌起一丝难以言说的阻塞感。整部剧仿佛呈现了好莱坞演员的演技滑坡,尤其在丹尼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尤为明显。面对警官的盘问,丹尼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神情,以一种超然的姿态缓缓陈述。随着情节的深入,警官的追问逐渐触及丹尼内心的敏感地带。此时,丹尼终于打破了沉默,罕见地展现出失控的一面。这一情绪转折点本应成为剧情的转折,甚至引发意想不到的反转。然而,荷兰弟的演绎却令人失望。他的表演缺乏必要的肢体语言和眼神变化,唯一的变化仅仅是提高声调,将嘴巴张得更大一些,这种表现方式未能有效传递角色内心的波动。

图片

整部剧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角色所展现的悲情与压抑。面对继父的暴力欺凌、情感纠葛中的被拒处境,荷兰弟通过细腻的演技将角色的软弱与无助演绎得令人揪心。然而,这些表现似乎也仅限于角色的困境层面,未能突破更深层次的情感刻画。

图片

鱼叔并非刻意抹黑荷兰弟的才华,而是客观指出每位年轻演员都需要经历成长的必经之路。尽管《拥挤的房间》未能获得理想的口碑反响,但这部电影恰恰成为他突破自我局限的重要起点。

图片

陷入封闭环境的又何止荷兰弟一人。内娱的顶流们同样面临着相似的困境。粉丝文化的狂热推崇与娱乐行业虚名与利益的诱惑,如同密闭空间中此起彼伏的喧嚣声。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敢于挣脱这层无形的桎梏,踏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新阶段?

图片

作品的失利,显然并非仅因演员表现。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整体的剧本质量。《24个比利》之所以引人入胜,关键在于其对每一重人格的生动呈现。影片中既有圆滑世故的好好先生,也有擅长越狱的危险分子。眼神、口音、体能乃至性别等特征,在极短时间内频繁变换。

图片

《拥挤的房间》第三集采用令人失望的叙事手法。当丹尼的仇家突袭报复时,脆弱的主意识在面对暴力时显得不堪一击,导致女友陷入危险。危急关头,潜藏的另一人格强势觉醒,以雷霆之势反杀入侵者。事后悄然离去,只留下女友在惊魂未定中喃喃自语:"你现在安全了"。

图片

下一刻,主人格强势回归。突如其来的低语,令女友瞬间警觉,也令现场观众倍感困惑。本应展现角色转变的高光时刻,却因过渡生硬而显得刻意做作。这样的设定,即便由荷兰弟或尼克尔森演绎,也难以弥补剧情的缺陷。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编剧阿齐瓦·高斯曼曾因执导电影《美丽心灵》荣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这部影片同样聚焦于人格分裂主题,而《拥挤的房间》在叙事结构和核心议题上与之存在明显呼应,部分情节甚至存在直接借鉴的痕迹。

图片

然而,经过22年的时光,类似的叙事方式早已显得陈腐。事实上,该片的成功更在于其深刻的情感内核,而非表面的形式包装。当剥开那些支离破碎的人格伪装,展现出来的却是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

图片图片

编剧手中握有全球最知名的多重人格IP,却选择了迂回战术。直至第四集结尾处,才带着几分不舍将悬念缓缓揭晓。殊不知,早在《神探》中,杜琪峰已用更具开创性的手法完成了人格题材的真人化尝试。这种刻意营造悬念的叙事方式,相较杜琪峰的开宗明义,终究显得不够大气。

图片

我们常感叹影视作品质量下滑,经典难觅。内心深处渴望重返被称作黄金时代的创作巅峰,却忽视了过度重复反而容易陷入套路化。实际上,关于比利的讨论远未结束,其引发的对媒体道德责任的反思仍具现实意义。当多重人格被过度包装成时尚符号,成为大众追捧的潮流时,社会却目睹了令人不安的后果——连环强奸案的施暴者因媒体渲染而被神化为崇拜对象。

图片

当一部作品选择重述四十年前的往事时,理应承载更沉重的审视目光。它要么需要以创新的视听语言重塑叙事形式,要么应通过深刻的时代洞察力引发价值思考。然而《拥挤的房间》显然未能抵达这一高度,影片的平庸重复暴露了创作者缺乏突破的勇气。作为一门需要持续自我革新与突破的媒介艺术,电影若止步于简单的复刻,终将沦为时代的弃儿。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