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100只狗登上银幕,创造历史!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82更新:2025-09-11 15:25:00

6月15日,管虎执导的电影《狗阵》今日正式上映。该片聚焦人与犬的羁绊,通过两个孤独生命体的相互依存与救赎,传递出充满野性生命力的叙事张力。影片不仅呈现了彭于晏从都市型男到粗犷硬汉的形象蜕变,更以近百只动物演员的群像演出和复杂调度的动物戏码引发关注。在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中,动物演员导演郝帅坦言,《狗阵》是他职业生涯中规模最为宏大、技术挑战最突出的项目。据透露,剧组动用超过40名工作人员参与动物拍摄,而郝帅正是因12年前拍摄流浪狗题材短片萌生想法,由此创立了国内首个专业动物演员团队,相继参与《忠犬八公》《监狱犬计划》等多部作品,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

在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上,电影《狗阵》的狗狗主演“小辛”成功摘得“狗狗金棕榈评审团大奖”,成为首只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犬只,开创了历史先河。该奖项的获得者郝帅及其动物演员团队纷纷表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可爱动物的肯定,更代表了对幕后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致敬。

如何调动近百只狗狗完成这次“史无前例”的拍摄,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听导演郝帅揭秘《狗阵》动物演员拍摄幕后。*以下为导演郝帅自述,1905电影网根据采访整理01“筹备”我和管虎导演相识是在电影《忠犬八公》的开机仪式上。他问我们是不是专业的动物演员团队,我说是的,而且中国就我们一个这样的团队。他说那太好了,我正好有一个剧本要拍了,讲的是一个人和一条狗的故事。真正看到剧本,我才意识到这部片子的拍摄要求有多高。可以说,《狗阵》是我们从业以来,参与过的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电影。

在挑选"二郎"这一角色形象时,管虎导演特别强调需要具备冷峻气质和狼的特质。考虑到神话原型哮天犬的特征,制作团队筛选出多个犬种选项,最终确定采用黑色细犬作为呈现载体。这款犬种因数量稀少且符合体型与性格特征的更是凤毛麟角,剧组足迹遍布全国犬舍,历经严格筛选,最终锁定十余只具备表演潜力的优秀候选。

“群演们”的构成则更加复杂,主要由以下三类来源构成:首先,来自乡亲邻里家中借来的狗狗,当地居民普遍展现出淳朴热情的特质,许多狗主人也积极参与拍摄。拍摄结束后归还时,在我们的悉心照料下,这些狗狗普遍比来时更为圆润,主人们对此也纷纷表示欣慰。其次,部分狗狗来自邻近的流浪动物救助基地,每次拍摄我们都希望通过引入一些流浪小猫、小狗,为它们争取更多被收养的机会;此外,也有少量本地流浪狗加入,由于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警觉性,仅有少数性格温顺的个体被成功纳入团队。最终,一支由近百只狗狗组成的庞大“演员”团队成功组建!

为完成这100只小狗的训练任务,我们专门搭建了一个大型训练基地,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中特训。由于拍摄周期紧张,训练内容均采用定制化方案,针对不同角色需求进行专项设计。根据每只犬的性格特征与戏份安排,我们将其划分为多个训练小组。例如,负责影片中标志性奔跑戏份的狗狗,需要掌握从指定起点精准抵达目标点的指令执行能力。最初训练时连基本的叫唤都难以实现,但通过持续数月的专业训练,最终能够稳定完成数百米的定向奔跑,成功呈现开场流浪狗群奔腾的震撼场景,令人倍感欣慰。

影片中还有很多“抓狗”的戏份,就要训练狗狗适应和人的这种互动。为了保证狗狗和演员的安全,很多抓狗的群演都是训练师亲自上阵,他们也设计了很多小道具让狗狗免于受伤。为了不让狗狗应激,有些戏演员们还是“无声”表演。一群人呼呼啦啦地做着动作却不发出声音,那场面很有意思。

那场独特的“撒尿戏”因拍摄调度极其严谨,稍有偏差便需重新拍摄,因此剧组成员在开拍前反复训练狗狗的“定点”动作。最终那个场景已成为标志性画面,杀青时我们特意拍摄了一组照片,作为这段难忘经历的见证。

电影中饰演主角“麻绳”的狗狗并非由单一犬只完成,而是由十余只狗狗共同参与。其中四五只狗狗的戏份相对较多,而与彭于晏互动最频繁的“小辛”(狗狗本名)无疑是核心演员,其余犬只则担任其替身角色。

在《狗阵》的拍摄过程中,我们采用多只狗狗轮流登场的策略,这是基于多年经验总结的实用方法。由于犬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因此轮换上场不仅提升了拍摄效率,也体现了工业化运作模式的运用。针对管虎导演对复杂全景长镜头的高要求,拍摄团队需要多位训练师协同作业,分别负责犬只的走位调度、视线控制及与道具的互动协调。在密集的指令下达过程中,狗狗极易出现疲劳状态,因此启用替角成为保障拍摄进度的必要手段。

作为最常与狗狗互动的演员,彭于晏以敬业精神著称。他会在拍摄前主动与狗狗建立默契,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动物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他与小辛的配合尤为默契,或许因为小辛的训练师是女性,使其性格更显温萌可爱,一见面就与彭于晏亲近互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片场的"第一主演"。

我始终相信,人与小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应当纯粹而真实。因此,当发现小辛与彭于晏有着天然默契时,这种缘分令人倍感珍惜。在拍摄过程中,即便当日并无狗戏安排,我们也会特意将小辛带到片场,让彭于晏在休息时段与它进行互动。从开拍到拍摄结束,两人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亲近互动。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情感积淀,使得他们在镜头前的默契配合显得格外自然而真挚。

在电影《狗阵》中,戈壁滩上流浪犬群列队送别二郎与黑狗的场景堪称全片的核心情节,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拍摄环节之一。由于静态拍摄比动态表演更为复杂,剧组针对不同体型的犬只采用差异化操控方案:对服从性较高的个体,由训练师直接引导完成坐姿或视线定位;而对顽皮难驯的犬只,则通过钢钉固定地面、配合蓝绳约束的方式确保其肢体稳定,再逐一体验指令执行。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拍摄手法,最终成就了影片中震撼人心的"狗阵"意象。

受限于无法同时操控多只狗狗,我们采取分层逐步合成的拍摄策略,每一幕几乎都是单独录制的。演员部分完成后,团队随即转场至玉门拍摄后续场景。我们数十人团队,涵盖导演、摄影、灯光及场务等岗位,专为该镜头留下,逐只拍摄狗狗的戏份。每完成一段拍摄便会进行后期特效合成,提交导演确认并根据意见反复调整,直至与预期效果完全一致才结束工作。具体拍摄天数已难以详记,但直至玉门组完成拍摄,本组才随之收工。

同样是需要呈现的真实场景,好莱坞或许会采用CG技术呈现,但最终无法媲美我们追求的真实质感。为实现单个镜头,整个团队通力协作,倾注全部心力,这或许正是电影最动人的魅力所在。在影片《新生》的结尾处,有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狗狗分娩戏。为还原管虎导演的创作构想,团队历经数日才寻得一只能与设定匹配且即将临盆的犬只,并辗转奔波数百公里将其从外地迎回。摄制组全员集结,摄影、兽医等专业人员携伴发电设备全程守候,时刻准备捕捉分娩瞬间。然而因犬只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迟迟未能顺利生产,兽医团队亦难以锁定确切时间。最终,摄制组持续守候逾七日,方见证其顺利分娩,成功呈现导演期待已久的画面。

电影以二郎背着麻绳的宝宝驰骋在戈壁滩上收尾。现实中,彭于晏不仅领养了他最爱的小辛,也带走了两只新生的小狗。这些黑色细犬都是我们从全国各地的犬舍精心挑选的,价格不菲而且都投入了大量训练,杀青时有人建议我卖掉,但我还是决定能送都送出去,我始终认为能有真正爱它的人关心陪伴,才是狗狗最好的归宿。当时我看到彭于晏和小辛那么好,心里就暗暗希望他能领养,没想到后来他主动提出。在杀青的时候,看着小辛上了彭于晏的车,开启了新生活,我和训练师们都留下了不舍(羡慕)的泪水。

我们始终致力于帮助那些来自救助小院的流浪犬寻找温暖的家。在拍摄过程中,团队全力以赴推进领养计划,尤其在临近杀青阶段,每日在拍摄现场设摊为狗狗们招揽爱心主人。每当剧组成员驻足停留,总会有热心人士上前询问,最终成功为众多毛孩子寻得新家。随着拍摄圆满结束,这些曾流浪的伙伴们已陆续启程,前往各自的新主人家中开启全新的幸福生活。

流浪狗小白在被副导演永杰老师领养后,逐渐变得健康丰腴。2021年9月,动物演员组全体成员共同拍摄了这张珍贵的合照,作为团队协作的见证。相较于《忠犬八公》时期的10人规模,本次《狗阵》项目将团队扩充至40人,涵盖导演组、训练组、妆造组、医疗组、后勤组及侧拍组等多元职能,全方位守护动物演员的表演质量与安全。

戈壁滩的气候瞬息万变,环境条件极为严苛。拍摄初期遭遇持续高温暴晒,而临近收工时却迎来接近零下的严寒天气。为确保这些毛孩子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质量,我们特别改装了一辆配备空调系统、防护笼具及美容设施的封闭式运输车,让狗狗能够远离风沙侵袭。在拍摄间隙,工作人员会立即将细犬转移至箱车中,用双层保暖棉被包裹,时刻防范低温带来的健康风险。起初,部分团队成员对如此细致的照护方式感到困惑。然而,这不仅源于我们对小动物的深切关爱,更是在追求专业水准的考量——唯有保障它们的生理舒适度,才能在表演环节呈现出最佳状态。

十余年前,在拍摄短片《流浪33天》时,我邂逅了那只名叫大黄的流浪狗。当时的故事似乎是我接纳了它,但实则是大黄悄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始终将大黄视为事业上的合作伙伴而非普通宠物,这份独特的缘分源于我自幼对小动物的热爱与对电影的执着。凭借这份热忱,我最终找到了理想的职业方向。在与大黄共同奋斗的岁月里,我们创建了国内首个专业动物演员团队,也见证了这一特殊职业逐渐赢得行业尊重与认可的过程。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