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演“废柴”如此丝滑!少见的国产生活流喜剧《走走停停》,写透了躺平青年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97更新:2025-09-11 17:33:39

在当代中国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部分青年逐渐陷入一种被称为"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状态:他们既怀揣理想又深陷现实困境,既渴望突破又缺乏行动力。当短暂觉醒后选择"躺平",却始终无法真正接受平庸,总幻想能"扭转局面",不断挣扎。这种现象尤为常见于文艺从业者与爱好者群体,却意外成为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由龙飞执导、黄佳编剧,胡歌与高圆圆主演的电影《走走停停》于今日(6月8日)正式上映,影片通过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的家庭场景,呈现出一部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荒诞喜剧作品。

故事围绕在北京从事编剧工作却屡屡碰壁的吴迪(胡歌 饰)展开。在经历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挫败后,他选择回到四川江贡(原型取自内江与自贡)的故乡。归乡后的他过着近乎颓废的生活,成为乡邻口中典型的“北漂失败者”形象,也让父母(周野芒、岳红 饰)与妹妹(金靖 饰)对他充满失望。然而,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这一切——正在电视台拍摄纪录片的高中挚友冯柳柳(高圆圆 饰)提议记录他的生活状态。在家人与冯柳柳的鼓励下,吴迪重燃斗志,决定将此前在北京创作的剧本付诸实践,勇敢迈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此前已在2024年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及最佳女配角(由岳红摘得)三项殊荣。据评审团成员费翔透露,该片的最佳影片奖项是七位评委达成罕见共识的 unanimous 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评审团中包含四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影人,其中便有塞尔维亚电影大师库斯图里卡。影片凭借其艺术水准与对青年生存困境的深刻刻画,成功展现出了普世价值。

该电影聚焦于一位陷入人生低谷且经济拮据的普通大龄青年,其故事主线围绕艺术创作者在现实困境中的挣扎展开,深刻映射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困局。导演龙飞与编剧黄佳此前合作的《睡沙发的人》则讲述了一个高考失利、与母亲关系紧张的失意青年,在退休文艺工作者的启发下重拾文学梦想,最终突破自我桎梏,选择重返校园追寻人生价值的蜕变历程。

从生活化喜剧风格与创作焦虑、自我和解的双重主题来看,《走走停停》与《睡沙发的人》2.0存在显著的呼应关系。两位创作者始终对"废柴文艺青年"这一主题怀有持续的关注与趣味,通过细腻的生活观察与幽默的叙事手法,共同构建了当代青年精神困境的影像表达。

然而,这类带有"轻质"特质的知识分子题材若移植至主流院线市场,仍面临不小挑战。《走走停停》在展现鲜明个人风格的同时,凭借明星阵容承载着一定的商业诉求,这种定位与去年票房表现不佳的《不虚此行》存在明显相似性——胡歌在两部作品中均饰演北漂编剧,且主题都聚焦于人生与创作的困境。此类影片往往因过度强调文学性而陷入商业性不足的困局,其叙事方式容易被解读为封闭的自我表达,难以引起更广泛的观众共鸣。

在观看了点映之后我们发现,《走走停停》虽然以生活流文艺片为叙事基础,却通过刻意的创作手法呈现出独特的无厘头荒诞喜剧风格。影片中密集的笑点与强烈的娱乐性构成了鲜明特色,这种幽默表达方式与当前市场上充斥着低俗元素、过度使用烂梗、依赖浮夸表演来制造笑料的“三俗”都市喜剧形成了显著对比。剧中人物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活宝联盟”,各自迥异的性格特征与极具趣味性的言行举止相得益彰,尤其在“拍电影”这一情节的戏剧性展开中,荒诞感被推向极致,几乎突破了生活流本身的叙事边界,其表演形式更像是一场即兴小品或“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舞台呈现。

《走走停停》的喜剧效果并非单纯依赖幽默元素的堆砌,而是扎根于主角吴迪复杂而极具代表性的性格冲突。作为一位北漂编剧,他的形象与《不虚此行》中沉稳内敛的闻善形成鲜明对比,却与今年同题材作品《银河写手》中的角色呈现出相似的特质,这种在困顿中挣扎的穷酸感与时代讽刺,恰似当代版的“孔乙己”寓言。

吴迪曾怀揣创作者的傲骨,自视甚高,却始终困顿于命运的桎梏。事业上,他屡屡遭遇机遇的缺席,创作更是被甲方的种种要求束缚,内心充满对才华被埋没的苦闷。经历情感挫败后,他终于在35岁这个年纪选择了认命,带着失意重返故里。然而,归乡后的他又成为家族中难以言说的难题,昔日的才子光环在熟悉的环境中逐渐黯淡。

父亲费心为他安排铁饭碗工作,他却拒绝接受,甚至时常发表"选择一眼望到底的人生,更需勇气"之类的言论;与老同志排队领鸡蛋时被同学认出,闹出尴尬场面,仍自以为是地维持着优越感,甚至为美女记住自己的生日而欣喜若狂;纪录片拍摄时执意让二十年前的奖杯入镜,仿佛时光的痕迹值得刻意彰显;邋遢得连用脚趾取物都理直气壮,毫无羞涩之感。吴迪的生活和身体已彻底"接地",但虚荣心却始终未曾消减——或许许多当代青年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吴迪的个体特质在于,他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窘迫与荒诞,却选择性地在电视纪录片中予以展现。即便面对媒体的误读,他也未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看似自我解嘲的态度,实则折射出一种极具张力的命运意识——既包含尖锐的讽刺意味,又暗含深切的悲凉感。这种二元性特质在当代国产电影中极为罕见。其形象更接近于川渝地域文化背景下,对周星驰式喜剧角色的另类诠释:以小丑姿态示人,保有自我认知,却始终无法摆脱滑稽与悲悯交织的宿命。电影所呈现的"戏如人生"的荒诞感,正是源于这种复杂的精神困境。

不仅是吴迪,影片中的各个角色身上都带着几分松弛诙谐的喜剧色彩。母亲性格阴柔,对吴迪虽仍不乏责备之词,实则内心充满宠溺。这位曾有机会报考北京舞蹈学院的老人,晚年因儿子电影拍摄而"被迫"担任女主演,却在角色中找到了新的乐趣,完全乐在其中。

父亲性格阳刚,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式父亲,与吴迪之间常有针锋相对的言语交锋,却总能碰撞出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他虽年过古稀仍保持着对艺术的追求,热衷于吹奏乐器,却因技艺欠佳而频频遭同好暗讽。更令人心疼的是,家中那位温柔贤淑的夫人,总与他人假扮情侣,父亲对此既无奈又担忧,只能默默进行着“暗中观察”的日常任务。这位退休老同志用他独特的方式,在平凡生活中持续制造着令人会心一笑的精彩片段。

《走走停停》中呈现的兄妹互动模式,以表面嫌弃与内心深处彼此依赖的独特张力,触动了众多非独生子女的情感共鸣。尽管这种"废柴与妹妹"的设定常被联想到《热辣滚烫》的戏剧冲突,但相较于后者刻意营造的恶意对抗,《走走停停》更巧妙地将兄妹关系转化为充满生活气息的诙谐对话,让观众在轻松氛围中感受亲情的温暖。

影片中不乏细节丰富的小角色塑造,如李远(刘均 饰)这一颇具个性的配角——西装革履却总带着滑稽感的造型,接电话时刻意模仿经纪人的表演,处处流露出戏剧张力。观众对这位曾风光一时的退休文艺工作者形象难以忘怀。深入观察这些人物可发现,《走走停停》虽展现传统社会家庭关系中的张力,但川渝文化特有的豁达与乐天知命气质,恰似一股柔韧的力量,化解了诸多现实压力。这种文化碰撞催生出兼具地域特色的生活化幽默,以及举重若轻的生命观。因此有评论认为,《走走停停》与《爱情神话》在精神内核上异曲同工——前者扎根于川渝,后者属于上海。脱离本土生活经验与文化浸润的创作者,难以捕捉这种圆融而灵动的地域特质。值得肯定的是,胡歌、周野芒、金靖等非本地演员为贴合角色努力"倒口",虽有细微口音偏差,但整体表现得体;而岳红的表演则展现出原生的从容不迫,四川妈妈的形象已然突破表演界限,获得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

电影在角色塑造与叙事结构上仍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相较于其他角色鲜明生动的个性刻画,名义上的女主角、主要角色中唯一遵循传统规范的冯柳柳,其存在更多服务于吴迪的人物弧光,承担着功能性角色的定位。这种设计使她在整体叙事中显得过于单薄,既缺乏与环境的真实互动,也未能建立足够的观众共鸣,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角色的立体感与现实根基。

她们既是同窗,又是彼此的记录与被记录者,亦曾朦胧相恋。然而,当吴迪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羁绊逐渐浮现,这段微妙的师生情谊便被悄然搁置,最终沦为过眼云烟。结尾处两车并行驶过的情景,恰似一幅荒诞的寓言:吴迪驾驶出租车的日常,实则是守护着内心文艺理想的倔强姿态;冯柳柳追逐北京梦想的宣言,终究化作相夫教子的安稳生活。两人的命运轨迹如同两条永不交汇的平行线,注定在各自的时空中渐行渐远。

影片后半段突然由欢乐转向悲痛的生死转折,仿佛试图在情节过度松散后重新收束,但转折略显突兀。然而,这种命运安排恰顺应天命、安于现状,却无法回避生死轮回这一宇宙法则。吴迪借此契机深化对母子羁绊的体悟,从死亡的阴影中提炼生命真谛,完成精神层面的蜕变。母亲的离世不仅是剧情的转折点,更成为作品升华的催化剂,使影片挣脱轻浅叙事,迈向更具人文厚度与情感纵深的表达。

在某次电影路演的映后交流环节中,胡歌回应观众对角色吴迪"躺平"选择的探讨时表示:"观看这部作品的目的并非鼓励大家效仿吴迪选择躺平,而是希望观众能从吴迪身上学到如何勇敢地直面自我与现实,为自己争取片刻喘息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走走停停》并未明确传递关于"躺平"的价值判断,而是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将特定群体的生存困境与精神面貌呈现为既诙谐又充满情感张力的画卷。影片前半段以幽默的方式引发观众共鸣,后半段则通过深刻的剧情转折给予人强烈的情感冲击。

结尾处吴迪驾车穿梭于城市街道,与冯柳柳交错前行的节奏暗含深意——那似有若无的「走走停停」究竟是象征着对过往的释然与从容,还是折射出他内心难以平复的苦涩与挣扎?或许唯有观众能在光影交错间寻得答案。而关于是否选择躺平的命题,每个人或许都在心底经历过无数次思想的碰撞与抉择。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