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少儿不宜?78年前处决谷寿夫,有多少小朋友在现场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57更新:2025-09-02 12:04:19

针对《南京照相》这一历史题材影片,部分观众认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意图值得肯定,但担忧影片呈现的暴力内容可能对青少年,尤其是儿童群体造成心理冲击。对此,笔者认为该片在处理历史题材时已展现出显著克制——既未刻意回避日军暴行的展现,也避免了过度渲染血腥镜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在刻画女性受害者时,摒弃了部分导演惯用的父权视角,未采用物化女性的表现手法,而是以更为克制的方式呈现了侵华日军的暴行本质。

这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不再刻意塑造"人性未泯的侵略者""幡然醒悟的侵略军"或"无辜被骗的日本平民"等模糊形象。军国主义的本质在于全民动员,整个国家成为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当战争演变为民族存亡的较量时,我们作为受害者,为何仍需试图理解那些制造惨剧的施害者?

让我们重新聚焦于这一话题。尽管有人担心可能会吓到孩子,但作为一位母亲,林毓秀深知爱她孩子的同时,敌人却始终没有这份情感。在影片的结尾,有一个令人深思的场景:1947年4月26日,南京雨花台刑场,日本战犯谷寿夫被执行枪决。此刻,林毓秀带着十岁左右的男孩站在现场(这名男孩很可能是老金家的婴儿),并记录下了中国军人执行刑罚的瞬间,尤以击碎谷寿夫头部的画面最为震撼。

随后,我们将展示几张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这张照片记录了1947年4月26日,南京雨花台地区日军战犯谷寿夫被公开处决的场景。

历史影像中那些稚嫩的面孔,是否让你感受到时代的沉重?据《新京报》报道,尽管行刑时刻定为上午11时30分,但早在当天清晨7时许,南京城便已掀起汹涌的人流。至上午九时,中山东路至新街口的街道上,人群已绵延至中华门外,市民们带着老人与孩童,耐心守候在街头巷尾。而雨花台刑场则被挤得水泄不通,现场不仅有成年人,更有老人与孩童,这一细节尤为引人注目。

有关这部影片的讨论中,有人认为年轻观众若骤然接触历史题材,可能难以承受其强烈冲击,应循序渐进地引导。但若一味强调循序渐进,实则已错失良机。历史教育若再拖延,不仅年轻一代,甚至许多成年人也将逐渐遗忘这段沉重的过往。他们虽知日本侵略者之恶行,却往往仅能以笼统的"杀人放火"概括,对南京大屠杀死的具体细节尚且模糊,更遑论回溯至甲午中日战争等更早的历史节点。当前社会对近代日本侵华行径的认知,已出现断层与失焦的危机。

一件发生在七七事变纪念日的真实事件。今年的7月7日恰逢周一,恰是高校各二级学院领导例行会议的日子,他们需向校方汇报工作进展。上午10时,我在等待电梯时,偶遇几位刚结束会议的二级学院院长。防空警报骤然响起,院长们或默不作声,或仍在手机端指挥下属工作。

身旁的院长正是我部门昔日的领导,因熟悉而放松警惕,她随即脱口而出一句令人意外的感慨:‘这分明是纪念九一八事变吧,现在爱国主义教育强起来了,每年都有强调铭记国耻。’我本能地轻声提醒:‘这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而非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幸运的是,这位院长性格爽朗,心态阔达,未察觉我的提醒带有冒犯之意,反而诚恳回应:‘这次记住了,是七七事变。’周围的同僚们似乎对此对话无动于衷,他们刚结束会议,各自陷入领导指示的思考中。

这位副院长(1975年出生,拥有正规高等教育背景,教授职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解,或许源于其工科出身。然而,她考大学前也接受了高中历史教育,况且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与理工科专业并无必然联系。只要身为中华儿女,理解历史便是基本素养。

历史与苦难本应以真实面目呈现,为何不能坦然叙述?然而,长期以來,在西方的敘事框架中,中国人對於涉及種族滅絕的歷史事件的國際表達力,仍遠不及猶太人,甚至難以與加害者日本相提並論。当年遭到日本侵略的國家雖多,但如今僅中國與韓國除外,其他國家已鮮少有意願與能力製作出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電影作品。因此,以多元形式深入挖掘这段歷史,实属必要且正当。《南京照相馆》在歷史細節的呈現上尤為精細,堪稱典範。

该场景颇具象征意味。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高层曾召开多轮会议,反复权衡是否坚守。政府若执意死守,显然已无退路;然而作为首都,若弃城而逃则难保国际形象。最终,他们选择以半防守姿态进行"示形",如会议中提出的"以十个团固守三日,随后撤离"的折中方案,旨在向英美盟友展示抵抗姿态。这一历史细节在《南京!南京!》的剧情中有所映射。国军内部对此存在明显分歧,有人声称奉命撤退,有人则强调必须坚守,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重大灾难。据记载,南京保卫战总指挥唐生智曾一度宣称誓死不退,并做出断后准备,甚至以"以死殉国"的口号进行军事动员。

最终,他仍不得不紧急召开前线各部队指挥官与参谋的会议,商议撤退方案——采取“主力突围,部分渡江”的策略。然而,由于形势紧迫,部分参会的高级军官与参谋并未返回各自部队传达指令,而是为自保选择撤离。这种混乱导致部分部队如87、88师接获撤退至城北的命令,而另一些部队如36师因指挥层失联,依旧按照原有部署坚守阵地,阻碍了友军撤退。此类细节在许多同类题材作品中往往被忽略——南京保卫战期间,国民政府军队本具备一定作战能力,却因内部中高层指挥体系的严重失序,最终导致防线崩溃。无论是正面迎战还是撤退行动,都未能有效执行,竟将首都与大批抗日精锐力量轻易拱手让人。政府军尚且如此,更不必说那些对战局毫无所知的南京民众,他们只能在混乱中被动承受战争的冲击。

所谓‘大片’所追求的动作设计与镜头美学的确值得关注,但真正决定作品高度的核心在于叙事本身。《南京照相馆》恰是这一理念的典范,它摒弃了对血腥场面的过度依赖,也未刻意渲染‘战火中的人性光辉’这类空泛的主题。影片以冷静克制的视角还原历史现场,完整的故事脉络与首尾呼应的结构设计,赋予了作品跨越年龄壁垒的普适性。在观影体验方面,我始终认为当代青少年承受力的讨论有些过度,至少在个人记忆中,童年时期的我并未展现出人们想象中的脆弱。这种对时代刻板印象的反思,恰恰印证了影片在叙事层面所展现出的清醒与力量。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