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长江》:日本导演向世界展示最真实的中国!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9更新:2025-09-14 06:32:55

十年间,长江沿岸的城市风貌与居民生活将经历怎样的变迁?日本导演竹内亮以新作《再会长江》为载体,通过镜头记录下这十年间的变化——他沿着长江6300公里的岸线重返故地,重新捕捉那些曾偶然出现在他镜头下的人物与场景。该片已于5月24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映。

《再会长江》所呈现的中国社会发展图景同样引发外交部高度关注,发言人林剑表示该片“以高超的摄影技艺生动记录了十年间长江流域发生的巨变,堪称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导演与主创团队以真挚情感与善意,跨越时间、空间、语言和民族的界限,向观众传递出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

为何日本导演竹内亮对长江情有独钟?《今日影评》特别邀请导演竹内亮前来做客,共同探讨其经典纪录片《再会长江》的创作历程与拍摄背后的故事。

竹内亮将拍摄长江视为一场追寻星辰的旅程,而长江亦是他心中永恒的明星。尽管出生并成长于日本,他对长江却始终怀有深厚情感。十年前参与日本NHK电视台纪录片《长江 天地大纪行》的拍摄工作,让他留下了两个难以释怀的遗憾。其一,因语言障碍未能深入交流,所有对当地民众的访谈均依赖翻译,错失了最真实的对话;其二,未能捕捉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这一珍贵画面,成为他持续追寻的创作动力。

时光荏苒,昔日的日本导演竹内亮已在十年后定居中国,逐渐融入这片土地,成为半个中国人。历时两年精心筹备,他于2021年重启了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旅程,重返曾采访过的地区,以镜头捕捉时光变迁。对于许多中国观众而言,竹内亮导演并不陌生,凭借一系列聚焦中国社会的纪录片作品赢得了广泛关注,代表作包括《好久不见,武汉》《走近大凉山》《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等。这些作品不仅让他在国内积累了大量忠实观众,更深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故事的了解。

《再会长江》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期间收获了观众群体的广泛赞誉,令导演竹内亮倍感欣慰,他感慨道:“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在《再会长江》的镜头中,从上海出发,途经南京、武汉、重庆,最终抵达长江源头沱沱河,沿途壮丽的山川景色令人心潮澎湃。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中国社会十年间发生的深刻变革。时隔十年,竹内亮重返这片土地,旨在通过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折射出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科技的飞速进步与创新应用令他倍感震撼,从农民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到三峡大坝化身为'船的电梯',这些细节无不印证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变化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彰显出中国社会发展的无限可能。

然而,最令人动容的转变莫过于人类自身的进化与思维的革新,尤其是那些十年前在纪录片中曾被记录的"老朋友们",如今已踏上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

十年前,茨姆无意间闯入竹内亮的镜头视野。彼时年仅17岁的她,正抱着小羊羔在香格里拉一处景点与游客合影,靠此维持生计。由于人流量稀少,她常独自一人守着这份工作。当第一次听说上海的摩天大楼高达百层时,她震惊得难以置信。这一发现促使竹内亮萌生带她前往上海的念头,而这次旅程也成为了茨姆人生中首次离开高原故乡的契机。归乡后,她在给摄制团队的信中写道:"我希望能在家门口经营一家小客栈。"

十年后,竹内亮与茨姆再次相遇,此时的茨姆已如愿成为民宿的主人。十年前随手写下的心愿,竟在十年后悄然实现,茨姆的经历宛如一部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寓言。而这段传奇的开端,或许还得归功于竹内亮当年那场看似随意的举动。

通过展现真实的中国,改变他人的认知。影片于今年4月在日本首映,引发了日本观众对中国发展的新认知,许多观众表示:"原本以为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未曾想象中国民众的生活竟与我们如此相似。"其中,重庆棒棒的叙事尤其打动日本观众,这一情节与日本社会推崇的'终身专注一事'的价值观产生强烈共鸣。日本文化中重视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情的精神,而当他们意识到自身可能被时代浪潮所淘汰时,会产生深刻的危机感,因此该故事激发了他们的强烈共鸣。

未来是否还会持续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竹内亮表示,自己计划用一生的时间持续记录这个国家的发展变迁。他指出,日本媒体对中国存在诸多负面报道,导致部分日本人仍抱有数十年来的刻板印象,而他通过多年的实地观察认为这些印象并不真实。谈及创作动机,竹内亮坦言曾拍摄过全球各地的人文故事,但中国人的叙事始终令他着迷,因为这里展现出社会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让他得以亲身体验不断变化的现实图景。

《再会长江》的公映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更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必将为纪录片的观赏体验带来全新突破。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